瓦氏變性

生物學術語之一

瓦氏變性又稱Wallerian變性(Wallerian degenration),是指軸突髓鞘的分解吸收,以及施萬細胞增生等現象。

概念


這一退變過程在神經斷裂后即開始,一般在神經傷后8周左右完成。

探索歷程


早在1850年,Waller即發現蛙的舌咽神經舌下神經損傷後有退行性變,在切斷神經12~15天後髓鞘分解,2年後Waller作進一步研究,發現3~4月後神經又長入舌內,認為是神經細胞維持神經纖維的活力。髓鞘分解不是由近端而及於遠端,而是先在雪旺氏細胞的臨界面開始,然後在郎飛氏結附近分解退變,整個髓鞘被吸收,剩下的施萬細胞管,稱為賓格內氏帶(Bungner氏帶, Bungner's bands)。
1913年Caial仔細研究了軸突的退變與再生,損傷神經近側段的退行性變到郎飛氏結前(或不超過一個郎飛氏結)即停止。退變的髓鞘分解成為膽固醇酯三酸甘油酯而被吸收。
神經損傷后,相應的神經細胞也有變化。1892年Nissl報道,軸突斷後神經細胞出現染色質溶解現象,最近研究證實了這一看法,而且顯示整個神經細胞腫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