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中國教育史的結果 展開
- 陳青之著作書籍
- 陳東原所著書籍
- 黃仁賢主編書籍
- 孫培青,杜成憲著作圖書
中國教育史
陳青之著作書籍
中國教育史,有文獻記載的可追溯到有虞時代舜所設庠,發展至今已經有數千年的歷史。漢代以後以儒家文化為主導,清末又引入了西方近代教育。到了近現代,最終創立了以共產主義思想為指導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新教育。這是馬克思主義教育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產物。
上古
舜時,設庠為教,分下庠,上庠,七歲入下庠,庶老為師,十五歲入上庠,國老為師。
先秦到漢初
先秦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之:庠者,養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春秋時期,孔子辦學,開啟了私學教育。
夏商時期的教育萌芽
相傳在夏朝,國家就設立了以“序”為形式的官方學校,到了商代中華文明已經有了一定的文化積累,並形成了成熟的文字系統,在此基礎上,開始出現新的學校形式“瞽宗”。從出土的商代甲骨文上,發現當時的學校還被稱為:大學、右學等,教育的對象主要面及貴族子弟,學習內容以文武、禮儀、樂舞等為主,在天文、曆法方面也多有涉及。而老師則由巫師、樂師或者政府官員充當。
西周
西周時期,政府設國學和鄉學兩類。國學又分大學和小學兩級,而鄉學則多稱為庠、序、校、塾等。《禮記。王制》記載,“小學在公宮南之左,大學在郊,天子曰辟雍,諸侯曰泮宮”。西周前期,因戰事頻仍,學校教育以武事為主,而西周後期政權穩定,開始傾重文化教育。當時大學學習以禮、樂、射、書為主,而小學則多學六藝基礎知識。而此時的教育依然一貴族教育為主,平民是很難進入官辦學校學習的。
出土於西周初期的《大盂鼎》記載,“女妹辰又大服,余隹即朕小學,女勿克余乃辟一人”,意思是大孟年紀很輕時父親就死了,他繼承了父親的官職。康王就對他說:“你年紀這麼輕就做官,我要你進我的小學。”。
在中國教育制度發展史上,以中國古代的太學為例,它不僅為歷代封建王朝培養了大批人才,推動了學術的發展,並且對其他國家也產生過積極的影響。在唐朝,中國曾以高度發達的文化吸引了朝鮮、日本等國的大批學生前來中國留學。中國古代書院也具有很大的特色,它注重學生的自學和討論,有成套的規章制度,有多種多樣的分科和獨特的學風。它不僅培養了一批有用的人才,而且對當時的學術、學派的發展和形成,甚至對當時的政治和社會風尚都發生過重要影響。
在中國教育思想發展史上,更是名師輩出。從古代的孔丘墨翟孟軻荀況、王充、韓愈朱熹,到近代和現代的蔡元培、楊賢江、徐特立、陶行知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在古代,不僅有《論語》《孟子》荀子等蘊藏著豐富教育資料的典籍,而且還有像學記這樣精深的教育專著古代教育家們還概括了“教學相長”,“啟發誘導”,“因材施教”,“循序漸進”, “溫故知新”,“言行一致”,“改過遷善”等一系列的教育、教學原則與方法。這些都是中國教育思想遺產中的瑰寶。
到了近現代,中國曾積極向外國學習,在教育制度上學過日本、德國、美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又向蘇聯學習過。在教學內容方面也曾引進西方的政治社會學說和自然科學技術作為各級各類學校的課程。在向外國學習的過程中,走過了一些曲折的道路,其中有經驗也有教訓,最大的教訓是在吸取時沒有注意結合中國的實際加以分析、鑒別,忽視了中國的特點。這些經驗和教訓,對中國教育史研究來說都是一筆財富。
中國共產黨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實踐中,創立了以共產主義思想為指導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新教育。這是馬克思主義教育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產物。它的經驗是豐富的,在教育方針學制、課程和教育方法上都有很多創造,需要認真地研究和總結。
今後中國教育史研究的發展趨勢是:①加強斷代史的研究,如先秦教育史的研究、宋教育史的研究等。②對著名教育家思想的全面、系統的研究,如孔丘教育思想研究、蔡元培教育思想研究等。③加強專題教育史的研究,如師範教育史高等教育史少數民族教育史地方教育史的研究等等。
(1)福建教育出版社版《中國教育史》
出版時間: 2009-10-1
開 本:大32開
I S B N : 9787533452742
定價:¥65.00
內容簡介
教育史之內容,包括實際與理論兩方面。教育制度、教育實施狀況及教育者生活等等,屬於實際方面。政府的教育宗旨,學者的教育學說及時代的教育思潮等等,屬於理論方面。但只將以
上所舉的實際與理論兩方面情形,原原本本,按照時代先後,敘述一個明白,還不足以完成研究教育史者的任務。研究教育史者的任務:第一、在於說明歷代教育制度及學說之變遷的原因;第
二、在於比較各時代各地方的教育之異同與升降;第三、則在於闡發教育與政治、經濟的關係及統治階級對於教育之如何利用;第四、尤在於以客觀的態度批評歷代教育之得失,並標明其特異之點。能夠將以上所提示的種種方面,作一個有系統的敘述,以備今後研究教育者應取何種途徑的一個南針,方可以成就一部教育史。
目錄
編前語
上冊
第一編 原始氏族社會時代的教育
第一期 自商代以上
第一章 初民的生活與教育的起源
一 初民的生活
二 教育的起源
第二章 漢人臆造之上古教育制度
一 緒言
二 學校的起源
三 學官分三部
四 宮庭教育
第二編 封建時代的教育
第一期 西周
第三章 西周社會的概觀
一 周人最初的生活
二 封建制度的產生
三 最有權威的禮教之解剖
第四章 後人傅會之西周教育制度
第一節 學制系統
第二節 學校之內容
一 教材
二 教具
三 師資
四 考試與升格
五 視學與養老
第三節 女子教育
第四節 結論
第二期 東周
第五章 東周之社會與思想
一 社會之劇變
二 思想之怒放
第六章 東周教育家及其學說
第一節 概論
第二節 老子
一 老子何人
二 無為主義
三 禁慾主義
四 絕學主義
第三節 孔子
一 生活小史
二 性質論
……
中冊
下冊
2.華東師範大學版《中國教育史》
中國教育史
出版時間: 2009-6-1
ISBN: 9787561764527
定價: 49.80元
內容簡介
進入21世紀新時代,我們的祖國繼續全面建設和諧的小康社會,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對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別是中共十七大會議之後,文化界響應號召,正在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熱潮,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的積極性,令我們振奮精神做好本職工作。
教育史學科工作者應該與時俱進,為全面認識祖國傳統文化、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教育傳統作出自己的奉獻,努力促進學科體系、學術觀點、研究方法的創新。由於近年來學術界湧現一些新的研究成果,作者對一些歷史問題也有新的體會,教學工作中又積累了新的經驗,所以現在綜合吸納這些新東西,對《中國教育史》教材再作一次修訂是適時的。
《中國教育史》是主要面向教育專業本科生的教材。自出版之後,許多師範大學、教育學院以及師資培訓、學位課程先後採用本教材。為滿足教學需要,第一版印刷8次,第二版印刷19次,累計印刷27次,印數271600冊。
圖書目錄
第一章 原始時期的教育
第一節 中國教育的起源
一、中國大地最早的人類
二、教育的起源
第二節 氏族公社時期的教育
一、生產勞動的教育
二、生活習俗的教育
三、原始宗教的教育
四、原始藝術的教育
五、體格和軍事訓練
第三節 氏族公社末期學校的萌芽
一、部落顯貴世襲引起教育的變化
二、文字的產生提出新的教育需要
三、學校萌芽的傳說
第二章 夏、商、西周與春秋時期的教育
第一節 夏、商的教育
一、夏代的教育
二、商代的教育
第二節 西周的教育
一、西周的社會
二、西周的教育制度
三、六藝教育
第三節 春秋時期教育的變革
一、官學衰廢
二、私學興起
三、私學的歷史特點
第四節 孔丘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和教育活動
二、重視教育的作用
三、提倡“有教無類”
四、培養德才兼備的君子
五、以“六藝”為教學內容
六、總結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
七、主張自覺修養德行
八、樹立教師的典範
九、歷史影響
第三章 戰國時期的教育
第一節 諸子百家私學的發展
一、養士之風盛行
二、百家爭鳴
三、私學發展
第二節 齊國的稷下學宮
一、稷下學宮始末
二、稷下學宮的性質和特點
三、稷下學官的歷史意義
第三節 墨翟和墨家的教育思想
一、墨翟生平和墨家學派
二、論教育作用和教育目的
三、論教育內容
四、論教育方法
第四節孟軻的教育思想
一、孟軻的生平和政治主張
二、“性善論”——教育理論的基礎
三、論教育作用和教育目的
四、論理想人格
五、論教學
第五節 荀況的教育思想
一、荀況生活的時代和生平活動
二、“性惡論”與教育作用
三、論教育目的
四、論教育內容
五、論學習過程與思想方法
六、論教師的地位與作用
第六節 道家的教育思想
一、老莊及其道家學派
二、論教育的作用
三、論理想人格
四、論學習與求知
第七節 法家的教育思想與實踐
一、從商鞅到韓非
二、絕對的“性惡論”
三、禁“二心私學”
四、“以法為教”、“以吏為師”
第八節 戰國後期的教育論著
一、《大學》
二、《中庸》
三、《學記》
四、《樂記》
第四章 秦漢時期的教育
第一節 秦朝的教育政策及其措施
一、統一文字
二、嚴禁私學
三、吏師制度
第二節 漢朝的文化教育政策
一、各家並存,推重“黃老之學”的漢初文教政策
二、漢武帝“獨尊儒術”的文教政策
第三節 漢朝學校教育的發展和經學教育的特點
一、學校教育的發展
二、今古文經學之爭與漢朝經學教育的特點
第四節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和著述
二、《對賢良策》和三大文教政策
三、論人性和教育在人發展中的作用
四、論道德教育
五、論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
第五節 王充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和思想特徵
二、論人性和教育的作用
三、培養“文人”和“鴻儒”的教育目標
四、“博通百家”的教育內容
五、論學習
第五章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教育
第一節 魏晉的學校教育
一、三國時期的官學教育
二、兩晉時期的官學教育
三、魏晉時期的私學教育
第二節 南朝的學校教育
一、宋與齊的官學教育
二、梁與陳的官學教育
三、南朝的私學教育
第三節 北朝的學校教育
一、北朝的中央官學
二、北朝的地方官學
三、北朝的私學教育
第四節 魏晉玄學教育思潮
一、以順應天性自然發展為教育旨歸
二、以“真性”、“無為”為理想人格
三、順應自然的道德教育論
第五節 傅玄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與教育活動
二、論教育的地位與作用
三、論學校教
四、論道德教育
第六節 顏之推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與教育活動
二、論士大夫教育
三、論兒童教育
四、論學習態度和方法
第六章 隋唐時期的教育
第一節 隋唐的文教政策
一、崇儒興學
二、兼用佛道
三、發展科舉
四、任立私學
第二節 隋唐學校教育的發展
一、學校受政策影響而時有起伏
二、中央官學
三、地方官學
四、私學
五、學校教育制度的特點
第三節 隋唐科舉考試與學校教育
一、隋代科舉考試製度的產生
二、唐代科舉考試製度的發展
三、科舉考試製度對學校教育的影響
第四節 隋唐的中外教育交流
一、隋唐與新羅的教育交流
二、隋唐與日本的教育交流
第五節 韓愈的教育思想
一、復興儒學與反對佛老
二、論人性與教育的作用
三、論學
校教育與措施
四、論教學
五、論師道
第七章 宋遼金元時期的教育
第一節 宋朝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
一、文教政策
二、教育制度
第二節 遼金元時期的教育
一、遼朝的教育制度
二、金朝的教育制度
三、元朝的教育制度
第三節 宋元時期的書院
一、書院的萌芽
二、宋朝的書院
三、元朝的書院
第四節 宋元時期的蒙學
……
第八章 明朝的教育
第九章 清初至鴉片戰爭前的教育
第十章 中國教育的近代轉折
第十一章 維新運動到清末新政時期的教育
第十二章 民國成立初期的教育
第十三章 新文化運動時期和20世紀20年代的教育
第十四章 國民政府時期的教育
第十五章 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根據地教育
朱熹與理學教育思想
1.朱熹與《四書章句集注》
朱熹編撰的儒學基本讀物《四書章句集注》(簡稱《四書集注》或《四書》)影響很廣,它刊印后很快便風行天下,元朝規定科舉考試以《四書集注》取士,從此《四書》成為科舉出題和答題的重要依據,成為各級學校必讀的
教科書,影響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的教育長達數百年之久。
2.“明天理,滅人慾”與教育作用
朱熹將人性分成“天命之性”與“氣質之性”兩個方面。“天命之性”就是“理”(性即理),是絕對至善的。他認為,每個人的形體氣質都有所不同,這種不同氣質的個體對“天理”的具體表現形式就是“氣質之性”。所以“氣質之性”是因人而異的。
朱熹認為,教育的作用就在於“變化氣質”。通過“變化氣質”,使“氣質之,III”接近“天命之性’’(接近“天理”)。氣質中最不利於“天理”顯現的因素就是“欲”。所謂“聖人千言萬語,只是教人存天理,滅人慾。”強調學校教育的目的是“明人倫”。在他看來,“父子有親,君臣有義,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人之大倫也。
3.論“小學”和“大學”教育
朱熹把人受教育的過程大略劃分為兩個階段:十五歲以前受“小學”教育;十五歲以後受“大學’’教育。他把小學教育和大學教育看成一個統一的教育過程,既有區別又有聯繫的兩個階段。他認為小學階段的任務是“教以事”,大學是“教以理”。
(1)關於“小學”教育思想
朱熹特別重視小學教育,認為小學教育是打基礎的階段。他還從兒童心理特點上分析“小學”教育的重要性,認為兒童時期是人的心智成長發育的關鍵階段,如果對於兒童行為習為的培養及兒童的教化能夠與心智發展相吻合,就會達到一種“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的效果,這時養成的一切品質都是很穩固的。
小學教育的主要內容是倫理道德規範的訓練和基本知識技能的學習,簡單地說,就是“教事”、“學事”。教兒童只是教他如何去做,不必教他為什麼要這樣做。即便是和兒童講道理,也要求淺近具體。小學的教育方法要儘可能具體、明確;教法應盡量生動形象。
(2)關於大學的教育思想
十五歲以後是“大學”教育階段。“大學”教育的任務是“窮其理”、“以理教”。“小學者,學其事;大學者,學其小學所學之事之所以。”即“大學”的任務是利用小學所學到的知識經驗去推測未知的事物,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朱熹認為大學主要是要去讀書,
即“讀書窮理”。對於大學階段的學生,在學習方法上主要靠自覺,學習的成敗在於學習者的自覺性。大學的教學方法主要是指導學生如何讀書、窮理。
4.“朱子讀書法”
朱熹一生讀書、教書,對如何讀書有深切的體會,提出過許多精闢的見解。在他死後不久,弟子門人將他的讀書經驗歸納為六條,即循序漸進、熟讀精思、虛心涵泳、切己體察、著緊用力、居敬持志,稱為“朱子讀書法”。
(1)循序漸進。讀書要按一定次序,前面讀熟了,方可讀後面的。他明確提出:‘‘以二書言之,則通一書而-后及一書。以一書言之,篇章文句,首尾次第,亦各有序而不可亂也。量力所至而謹守之;字求其訓,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則不敢求乎后;未通乎此,則不敢忘乎彼。”
(2)熟讀精思。讀書必須“熟讀”和“精思”。讀書時必須多讀、記住、背熟。朱熹很推崇“古人讀書,亦記遍數”的做法,認為“百遍時自是強五十遍時,二百遍自是強一百遍時”。對於所讀之書,要通過思考,理解精深。讀書就是一個從無疑到有疑,再從有疑到解疑的過程。
(3)虛心涵泳。所謂“虛心”,是靜心思慮,悉心體會作者本意,不可先人為主,穿鑿附會。所謂“涵泳”,就是要反覆咀嚼,細心玩索,深刻體會書中的旨趣。
(4)切己體察。讀書不能只在紙面上做工夫,必須心領神會、身體力行。“學者讀書,須是將聖賢言語體之於身”,“讀書不可只就紙上求義理,須反來就自家身上推究”。他所說的切己體察,一方面是要身體力行,另一方面是用自己的經歷去體察書中的意思。
(5)著緊用力。“著緊用力”包含兩個意思,一是時問上的抓緊,二是精神上振作和集中。“寬著期限,緊著課程。為學要剛毅果決,悠悠不濟事。”讀I時“如救火治病然,如撐上水船,一篙不可放緩。”
(6)居敬持志。“讀書之法,莫貴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則又在於居敬而持志。…‘居敬’’強調讀書時必須注意力高度集中,全神貫注。“持志”強調還要有遠大的志向,頑強的毅力,長期堅持而不鬆懈。
朱熹的讀書法,繼承和發展了前人的經驗,總結和概括了自己的親身體驗,提出許多深刻而精闢的見解。不過朱熹視“讀書窮理”為治學的要津,不免誇大讀書的作用。但就單純的讀書方法而言,朱熹的讀書法無疑是值得參考的。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號陽明,浙江餘姚人。主要教育著作有:《答顧東橋書》、《訓蒙大意示教讀劉伯頌等》等。
1.“致良知”與教育作用
王守仁認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明人倫”,即將道德教育和人格修養放在教育的首要地位。他認為“良知”是心的本質,是一切是非觀念的根源,是天理,是社會一切倫理道德的本源。所謂“致良知”,就是“致吾心之良知於事事物物,則事事物物皆得其理也”。王守仁將他的“致良知”學說用在道德教育上,認為只要一個人真正從良知出發來處理社會上的道德事件,他的行為總歸是正確的。在他看來,道德教育的過程也就是順應良知、擴充良知的過程。
2.“隨人分限所及”的教育原則
王守仁認為對兒童的教育要“隨人分限所及”,量力施教。兒童的精力、體力、智力等方面都是在逐漸發展的,即所謂“精氣日足,筋力日強,聰明日開”。教育、教學必須根據兒童的身心發展程度,不能過分超越,這就像給樹苗澆水一樣,“若些小萌芽,有一桶水在,盡要傾上,便浸壞他了”。
3.論教學
王守仁在教學內容、教學原則等方面提出了許多可貴的見解。
王守仁認為,凡是有助於“求其心”者,均可作為教學內容,如讀經、習禮、寫字、彈琴、習射等。在讀經問題上,他認為,“六經皆史”:“以事言謂之史;以道言謂之經。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經,五史亦經;《易》是堯、舜以下史,《禮》、《樂》是三代史,其事同,其道同。”以“六經皆史”來界定經的性質和經學教育的作用,目的在於使經學教育重新回到孔孟之道上來,發揮其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效用。
王守仁還提出若干教學原則,主要有啟發誘導、自得、循序漸進與因材施教等。他主張教學必須注意啟發誘導,潛移默化。他認為,教學只是導引學生“各得其心”,學習貴於自得。還多次提到為學必須循序漸進,不可躐等,主張教學必須“從本原上漸漸盈科而進”。提倡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明確提出,“與人論學,亦須隨人分限所及”。
4.論兒童教育
兒童教育思想是王守仁教育思想的重要方面,其兒童教育思想包括下面幾個方面。
(1)對傳統兒童教育的批判
王守仁對傳統兒童教育提出了尖銳的批判,認為傳統教育壓制TJL~+性。在他看來,讓兒童的個性長期受到壓抑比不讓兒童受教育還要惡劣。傳統教育背景下的學校視兒童為囚犯,學校則成為兒童的監牢,而學生把老師看成敵人。這就造成了兒童的一種反抗心理,學校並沒有培養學生養成善良的品質。可見,他對傳統兒童教育的這種揭露是很深刻的。
(2)兒童教育須順應兒童年齡特徵
王守仁主張教育應當適應兒童的年齡特徵,尊重兒童的興趣。對待兒童應當像對待小樹苗一樣。對兒童的壓抑好似嚴冬給予花草的打擊一樣,對兒童應該給予春風時雨。這在當時是一種獨到的見解。
(3)兒童教育內容——歌詩、習禮、讀書
王守仁認為蒙學里應當設立三個基本學科,即歌詩、習禮、讀書。唱歌和吟詩可以激發兒童的志向,可以消除兒童頑皮的習性,使性格外向的兒童有發泄精力的機會,性格內向的兒童也可以解除心中的愁悶和煩惱。“習禮”不僅可以養成一定的“禮儀習慣”,而且可以通過“拜起屈伸”、“動蕩血脈”、“固束筋骨’’起到鍛煉身體的作用。讀書有利於兒童智力的發展,同時也有利於“存心宣志”,“致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