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讀書法
宋代朱熹學生彙集他的訓導概括歸納出來的著作
朱子讀書法是古代最有影響的讀書方法論,為宋代理學家朱熹的學生彙集他的訓導概括歸納出來的,共六條:循序漸進、熟讀精思、虛心涵泳、切己體察、著緊用力、居敬持志。朱子讀書法是我國古代最系統的讀書法,集古代讀書法之大成,值得認真研究和參考。
朱熹:南宋著名理學家、教育家。是南宋理學的集大成者。曾長期在福建崇安武夷山“寒泉精舍”、“武夷精舍”授徒講學,後由崇安遷居建陽考亭,建“竹林精舍”,聚徒講學。主持修復白鹿洞書院,並親自擬定了著名的《白鹿洞書院揭示》。又主持修復嶽麓書院。一生編撰了多種教材,其中影響最深廣、最重要的是《四書章句集注》(簡稱《四書集注》或《四書》)。
朱熹強調讀書窮理,認為“為學之道,莫先於窮理;窮理之要,必在於讀書。”他的弟子彙集他的訓導,概括歸納出“朱子讀書法”六條,即循序漸進、熟讀精思、虛心涵泳、切己體察、著緊用力、居敬持志。這“六條”不是孤立的,是相互聯繫的有機的結合在一起的,有內在的邏輯,是一個完整的讀書、求學、進業的程序和步驟。“循序漸進”包含有讀書的“量力性原則”,“熟讀精思”包括有讀書的“鞏固性”原則,“虛心涵泳”包含有讀書的“客觀性”原則,“切己體察”包含有讀書的“結合實際”原則,“著緊用力”包含有讀書的“積極性”原則,“居敬持志”包含有讀書的“目的性”原則。可以說“朱子讀書法”包含有上述這些原則的萌芽和因素,是我國古代最系統的讀書法。
讀書,朱熹主張要循序漸進。它包含三個意思:第一,讀書要按一定的次序,不要顛倒。他提出讀書次第即讀何書之次第,“凡讀書,先讀《語》《孟》然後觀史,則如明鑒在此,而妍丑不可逃。若未讀徹《語》《孟》《中庸》《大學》便去看史,胸中無一權衡,多為所惑。”不僅讀何書有一個次第的問題,就是讀同一本書也存在次第的問題。“上句瞭然後及下句,前段瞭然後及下段,乃能真實該讀,無所不通。”這種由簡單到複雜的過程正好符合人類認識的規律。人類認識客觀事物總要經歷一個從不成熟到成熟,從不完善到完善的過程。第二,應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能力安排讀書計劃並切實遵守它,即量力性原則。從心理學的角度,每個人的能力是有差別的,不僅自己和他人的能力水平有差異,而且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個人的能力水平也是不同的。所以,應根據自己的能力來制定學習計劃。第三,讀書要扎紮實實打好基礎,不可囫圇吞棗,急於求成。朱熹將一個人受教育的階段分為童蒙,小學,大學。而這三階段的劃分也是依據循序漸進的原則。從學習“始於衣服冠履,次及言語步趨,次及灑掃清潔,次及讀書寫字及雜細事宜,皆當所知”, 《童須知序》到“教之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禮樂射御書數之文”,《文學章句序》再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些都是根據兒童身心發展規律提出的,與現代學習方法有不謀而合之處。綜上所述,這種循序漸進的方法有利於讓知識結構層次化,也符合心理學中“認識材料的系列位置影響記憶效果,材料的順序對記憶效果有重要作用” 。
讀書還有鞏固性原則,即既要熟讀成誦,又能精於思考。有些人讀書“所以記不得,說不去,心下若存若亡,皆是不精不熟之患” 。他提出,熟讀的要求是“使其言皆若出於吾之口”。為此,他主張讀書要能成誦,強調讀書必要讀足一定的遍數,即使已能成誦,但若遍數不夠,仍要讀夠遍數。因為在他看來,“百遍時自是強五十遍時 二百遍自是強一百遍時”。熟讀確實有助於理解,“讀書千遍,其義自見”,說的就是這個意思。然而朱熹過於強調讀書遍數,則未免陷於機械。
熟讀的目的是為了精思。朱熹提出 精思的要求是“使其意皆若出於吾之心”。對於精思的方法,朱熹提出了“無疑——有疑——解疑”的過程。他說:“讀書始讀,未知有疑。其次則漸漸有疑。中則節節是疑。過了一番后,疑漸漸解,以至融會貫通,都無所疑,方始是學。”這裡所說的從無疑到有疑再到解疑的過程,即是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無論是發現問題還是解決問題都是精心思考的結果。讀書若能真做到既讀得熟,又思之精。
虛心涵泳包含有讀書的客觀性原則。讀書方法具體包括兩方面的涵義。所謂“虛心”,是指 讀書時要虛懷若谷,精心思慮,仔細體會書中的意思,不要先入為主,牽強附會。讀書中發現了疑問,“眾說紛紜”,也應虛心靜慮,切勿匆忙決定取捨。所謂“涵泳”,是指 讀書時要反覆咀嚼,細心玩味。他說:“讀書之法無他,惟是篤志虛心,反覆詳玩為有功耳。”
切己體察包含有讀書的結合實際原則。朱熹強調 讀書不能僅僅停留在書本上,口頭上,而 必須見之於自己的實際行動,要身體力行。他說:“讀書不可只專就紙上求義理,須反來就自家身上推究。”他竭力反對只向書本上求義理,而不“體之於身”的讀書方法,認為這樣即使是“廣求博取,日誦五車”,也無益於學之間,而體驗乎操存踐履之實,然後心靜理明,漸見意味。”
著緊用力包含有讀書的積極性原則,包括兩方面的含義:其一,必須抓緊實踐,發憤忘食,反對悠悠然;其二,必須抖擻精神,勇猛奮發,反對鬆鬆垮垮。為此,朱熹把讀書形象又深刻地比喻為救火治病、撐上水船和破釜沉舟。認為讀書應該具有猶如救火治病那樣的緊迫感,具有撐上水船那樣不進則退的頑強作風和破釜沉舟那樣的勇往直前的精神。
居敬持志既是朱熹道德修養的重要方法,也是他最重要的讀書法。他指出,“讀書之法,莫貴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則又在於居敬而持志。此不易之理也。”所謂“居敬”,敬,恭敬,就是讀書時精神專一,注意力集中。朱熹說:“讀書須收斂此心,這便是敬。”又說:“讀書須將心貼在書冊上,逐句逐字,各有著落,方始好商量。大凡學者須是收拾此心,令專靜純一,日用動靜間,都無馳走散亂,方始看得文字精審。”所謂“持志”是要堅定志向。朱熹說:“立志不定,如何讀書?”要立定學聖賢之道、修身復性的志向,才能真正取得成效。
朱子讀書法是古代最有影響的讀書方法論。六條均反映了讀書學習的基本規律和要求,具有深刻的借鑒價值。朱熹的讀書方法遠不止這些,就其主要而概括為以上六條。就上簡析,我們可知它確實是經驗之談,確有其的創造性和特點。字字句句樸實無華,平易貼切。各條聯繫緊密,相得益彰,前後完整,形成一個不可分割的完整的體系,符合知識結構、人的心理、認識以及教學活動等的客觀規律,具有較嚴密的邏輯性和科學性。它是朱熹一生刻苦治學,五十載辛勤執教的切身體驗和實踐經驗總結。當然,由於朱熹主要是指讀聖賢之書而不是讀一般的書,聖賢之書當然不容否定。朱熹強調讀書的目的就是窮理,而窮理的目的就是進行封建倫理道德修養,掌握知識僅在其次,也不可能涉及質疑和問難的原則,所以對書本與實踐的結合也無疑受到很大局限,這正是封建正統教育的弊病所在,所以也遭到後來不同學派人士的批評。但是,朱子讀書法是我國古代最系統的讀書法,是集古代讀書法之大成,值得認真研究和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