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姬

曹雪芹《紅樓夢》中林黛玉所作絕句

《虞姬》出自清代小說家曹雪芹所著小說《紅樓夢》,是一首七言絕句,在小說中由林黛玉所作。詩的前兩句概括垓下之戰的悲壯歷史情景,后兩句揭示了反覆無常的將軍英布和彭越的可恥下場。這首詩表達了對虞姬的崇敬和頌揚之情,寄託了林黛玉自己正直倔強的思想品格。這首詩運用對比的手法,通過虞姬與黥布、彭越的對比,加深了對虞姬的讚美之情。

作品原文


虞姬
腸斷烏騅夜嘯風,虞兮幽恨對重瞳。
黥彭甘受他年醢,飲劍何如楚帳中。

註釋譯文


註釋

虞姬:項羽的侍妾。楚漢戰爭的最後階段,項羽被劉邦軍圍於垓下,夜聞漢軍四面楚歌,感到絕望,對虞姬作悲歌說:“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也作歌相和(事見《史記.項羽本紀》)。
“腸斷”句:夜聞駿馬嘶鳴,令人腸斷。烏騅(zhuī):史載項羽有“駿馬名騅”即是。程高本改作“烏啼”,大誤。如此則“夜嘯風”必解成夜風如嘯方通,但這一來,整句全無史實根據了。其實“嘯風”是指馬鳴,也常說“嘶風”。
虞兮:用項羽歌中原詞。重瞳:指項羽。《項羽本紀》:“又聞項羽亦重瞳子(一隻眼睛里有兩個眸子)。”
“黥(qíng)彭”句:黥布和彭越居然甘心將來被剁為肉醬而投降了劉邦。黥布、彭越原來都是項羽部將,降劉邦后,破楚有功,黥布被封為淮南王,彭越被封為梁王。後來黥布舉兵叛變,被劉邦所殺;彭越野心搞分裂,也被誅,剁屍。醢(hǎi海):肉醬,這裡指剁屍剮肉的醢刑。
飲劍:自刎。虞姬自刎於楚帳,當是《楚漢春秋》等書據《史記》中基本史實敷演而成的。
1.
虞姬:項羽的侍妾。楚漢戰爭的最後階段,項羽被劉邦軍圍於垓下,夜聞漢軍四面楚歌,感到絕望,對虞姬作悲歌說:“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也作歌相和(事見《史記。項羽本紀》)。
2.
“腸斷”句:夜聞駿馬嘶鳴,令人腸斷。烏騅(zhuī):史載項羽有“駿馬名騅”即是。程高本改作“烏啼”,大誤。如此則“夜嘯風”必解成夜風如嘯方通,但這一來,整句全無史實根據了。其實“嘯風”是指馬鳴,也常說“嘶風”。
3.
虞兮:用項羽歌中原詞。重瞳:指項羽。《項羽本紀》:“又聞項羽亦重瞳子(一隻眼睛里有兩個眸子)。”
4.
“黥(qíng)彭”句:黥布和彭越居然甘心將來被剁為肉醬而投降了劉邦。黥布、彭越原來都是項羽部將,降劉邦后,破楚有功,黥布被封為淮南王,彭越被封為梁王。後來黥布舉兵叛變,被劉邦所殺;彭越野心搞分裂,也被誅,剁屍。醢(hǎi海):肉醬,這裡指剁屍剮肉的醢刑。
5.
飲劍:自刎。虞姬自刎於楚帳,當是《楚漢春秋》等書據《史記》中基本史實敷演而成的。

譯文

聽到烏騅迎著夜風悲鳴令人斷腸,恨對雙瞳的丈夫有如死別的悲傷。
反覆無常的黥彭得到醢刑的下場,他們不如虞姬飲劍那樣忠貞堅強。

創作背景


曹雪芹將《虞姬》寫在了《紅樓夢》第六十四回,是小說人物林黛玉所作。這一時期,賈府里已經呈現出了種種危機,“聲威赫赫”的賈府,已是江河日下,瀕臨崩潰。而封建貴族階級叛逆者林黛玉的思想,處處同封建正統思想格格不入。她的叛逆行動,同賈府的統治秩序和家世利益,直接衝突。賈府的衛道者們逐漸撕下了籠罩在家族骨肉關係之上的溫情脈脈的紗幕,對她的冷淡與孤立也隨之而加深,這雖然未能迫使她俯首屈從,卻使她精神苦悶,感情抑鬱,而又骨鯁在喉,無處傾吐。於是她便借《虞姬》這首詩言志,自我悲嘆,以抒發早已鬱積在內心的憤懣和理想。

作品鑒賞


賞析

組詩中所寫的人事其實並非都據史實。如東施效顰出自《莊子》,帶有寓言性質;《西京雜記》中所寫王昭君不肯賄賂畫工以致不為漢元帝所知而被詔使出塞的情節只是傳說;至於出自《虯髯客傳》的紅拂形象則更經傳奇作者的藝術加工。
這首詩中的議論原本是借古諷今,為現實感受而發。林黛玉鄙薄反覆無常、苟且求榮、甘心得到恥辱下場的黥布、彭越,覺得不如虞美人“飲劍”於楚帳,是藉此寄託她自己“質本潔來還潔去,強於污淖陷渠溝”的志願。
詩中所詠與小說情節的某種照應關係,這是可以研究的問題。《五美吟》寫的都是關於死亡或別離的內容,有的還涉及事敗或者獲罪被拘系,這就不是偶然的了。在現存材料很少的條件下,要確切地闡明作者的意圖還是不容易的。在《紅樓夢》戚序本與甲辰本上有一條早期批語說:“《五美吟》與后《十獨吟》對照。”《十獨吟》在後四十回續書中沒有,當是已散失的後半部原稿中薛寶釵或史湘雲所寫的詩。從詩題看,大概是借古史上十個獨處的女子如寡婦、棄婦、尼姑和離別丈夫的婦女等的愁怨,來寫書中人物的現實感觸的。所謂“對照”當也不僅僅限指詩題。

評價

寧波大學浙東文化研究所研究員季學原《紅樓夢詩歌精華》:這首詩前兩句概括垓下之戰的悲壯歷史情景,揭示虞姬為事業和愛情而壯烈獻身的悲劇美,后兩句以反覆無常的將軍英布和彭越的可恥下場反襯虞姬,表達詩人對這位“脂粉英雄”的崇敬和頌揚之情

作者簡介


曹雪芹(1715—1764),清代小說家。名沾,字夢阮,雪芹是其號,又號芹圃、芹溪。祖籍遼寧遼陽,先世原是漢族,后
曹雪芹
曹雪芹
滿洲正白旗“包衣”。曹雪芹一生正好經歷了曹家盛極而衰的過程。少年時期曾經在南京過了一段“錦衣紈絝”、“飫甘饜肥”的生活。十三歲遷居北京。雍正(1722—1735)初年,曹家遭受一系列打擊,家產抄沒。乾隆十五年(1750)左右遷居北京西郊黃葉村(現為曹雪芹紀念館),“蓬牖茅椽、繩床瓦灶”,貧病交加,又加上幼子夭折,生活非常悲涼。最後因貧病無醫而逝世。曹雪芹性格傲岸,憤世嫉俗,豪放不羈,嗜酒,才氣縱橫,善談吐。能詩善畫。其詩立意新奇,風格近唐代詩人李賀。他最大的貢獻在於小說創作,他所創作的長篇小說《紅樓夢》代表了中國古典小說的最高成就,在世界文壇上享有崇高聲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