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3條詞條名為燈籠花的結果 展開
燈籠花
沙參屬植物
多年生草本,有白色乳汁。根胡蘿蔔狀,[2]莖高30-100厘米,不分枝,常單支發自一條莖基上,常密而少疏地被倒生短硬毛,僅個別植株近於無毛。莖生葉無柄,僅個別植株下部的葉有短柄,卵狀橢圓形,矩圓形,少數為條狀橢圓形和倒卵形,長2-7厘米,寬0.5-3厘米,基部鈍或楔形,頂端鈍,急尖或短漸尖,每邊具2至數個粗大齒,兩面有疏或密的短毛。
花序通常在基部有分枝,組成圓錐花序,也有時僅數朵花,集成假總狀花序。花梗短,長不逾1厘米;花萼無毛,筒部倒卵狀或球狀倒卵形,基部圓鈍或稍鈍,裂片狹三角狀鑽形,長3-7毫米,邊緣有一對細長齒;花冠鍾狀,紫色、藍色或藍紫色,少為白色,長1.5-2.5厘米,裂片卵狀三角形,長5-8毫米;花盤筒狀,長2-2.6 (3) 毫米,至少頂端被毛;花柱與花冠近等長,或稍稍伸出。
蒴果球狀橢圓形或橢圓狀,長約8毫米,直徑4-5毫米。種子棕黃色,長橢圓狀,有一條翅狀棱,長1.4毫米。花期7-10月。果期10-11月。2n=102。
生於海拔3100米以下的陽坡草地,少生於灌叢或林下。喜溫暖或涼爽氣候,耐寒,雖耐乾旱,但在生長期中也需要適量水分,幼苗時期,乾旱往往引起死苗。以土層深厚肥沃、富含腐殖質、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栽培為宜。
分佈中國河北、四川、陝西、甘肅、青海、寧夏等地。產青海東部(門源、西寧、同仁)、四川西北部(巴壙、寶興、大金、馬爾康、黑水、茂縣、松潘、南坪)、甘肅東南部(永昌以東)、寧夏南部(固原、涇源)、陝西(陝北和陝南西部的略陽、勉縣)、山西西南部(五寨、孝義、運城一線以西)。模式標本采自青海西寧附近。
泡沙參(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燈籠花,燈花草,奶腥菜花,泡參
Adenophora potaninii Korsh., Mem. Acad. Sci. St. -Petersb. ser. 7, 42: 39,
泡沙參
1894; Nannf., Act. Hort. Gothob. 5: 20. 1929: Tsoong, Contr. Inst. Bot. Nat. Acad. Peiping. 3 (3): 76, fig. 3, c. 1935: 中國高等植物圖鑑, 4: 392. 圖6197. 1975.
本種的鑒別特徵是葉緣具少數幾個粗大鋸齒;花萼裂片具一對細長齒,因此花萼裂片幾乎成三叉狀;花盤具毛;花柱一般不伸出花冠;莖絕大多數密被倒生短硬毛。花冠有由西向東變小的趨勢。看來在山西西部,本種與 A. wawreana 相替代。在四川西北部有兩個近緣的同域種,即 A. bockiana Diels 和 A. lobophylla Hong.
種子繁殖:分春播與冬播,北方春播4月,冬播在1月上凍以前。整地施足基肥,每1hm2施堆肥或廄肥4500-60000公斤。整地后,作畦寬1米,按行距40厘米開淺溝,把種子均勻撒入溝內,覆土1-1.5厘米,稍鎮壓,澆水,並經常保持土壤濕潤,春播種子約兩星期後出苗。冬播種子第2年春季出苗。
燈籠草
採收和儲藏:播種后2-3年採收,秋季挖取根部,除去莖葉及鬚根,洗凈泥土,乘新鮮時用竹片颳去外皮,切片,曬乾。
藥材基源:為桔梗科植物沙參及其同屬數種植物的根。
炮製: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和蘆頭,洗凈,潤透,切厚片,乾燥。
2.飲片性狀:沙參為圓形或類圓形厚片,表面黃白色或類白色,有多數不規則裂隙,呈花紋狀。周邊淡棕黃色,皺縮。質輕。無臭,味微甘。蜜沙參形如南沙參片,表面橙黃色或焦黃色,偶見焦斑,味甜。
性味:味甘;微苦;性微寒。
歸經:歸肺;胃經。
功能主治:養陰清熱;潤肺化痰;益胃生津。主陰虛久咳;癆嗽痰血;燥咳痰少;虛熱喉痹;津傷口渴。[4]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15g,鮮品15-30g,或入丸、散。
藥用宜忌:風寒咳嗽禁服。
1.《本草經集注》:惡防己,反藜蘆。
臨床應用
騷日老西散(沙參四味散),該品淡白色粉末;味微甘。功能解熱清肺,止咳祛痰。用於感冒咳嗽,肺熱咳嗽,痰中帶血,胸脅刺痛。口服,每次5g,每日1-2次,小兒酌減。(《遼寧省藥品標準》1987年)
沙參根中分離得4個化合物,它們是:β-谷甾醇(β-sitosterol),β-谷甾醇-β-D-吡喃葡萄糖甙(β-sitosterol-O-β-D-glucopyranoside),蒲公英賽酮(taraxerone)及二十八碳酸(octa-cosanoic ac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