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世文殿
萬世文殿
萬世文殿位於廣東徐聞縣一中的校園,是雷州半島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古殿。萬世文殿又稱孔廟、文廟、學宮,始建於討網村,后隨縣城。
目錄
位於廣東徐聞縣一中的校園,是雷州半島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古殿。萬世文殿又稱孔廟、文廟、學宮,始建於討網村,后隨縣城。現存的建於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歷代均有修葺,殿規模很大,有欞星門、戟門、魁星閣、尊經閣、明倫堂、鄉賢名宦詞、燕居亭、泮池、大成殿,現僅存大成殿一座三開間,面寬24米,進深13米,重檐歇山頂,九架梁結構,方石金柱16條,圓木金柱8條,柱基全系青石,上層系封火式山牆,殿前有月台,長15米、寬17.1米、高0.58米,兩側有石欄桿。1986年縣政府撥款重修大成殿。1990年徐聞一中自籌資金修復泮池。殿內古碑石刻很多,但大部分散失,現存較好的有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司寇真像碑》、《鎮石泰山石敢當》、《署邑侯陸公修建文廟碑》、《義學芳名碑》,還有一道學宮題名碑,現失落在西門村委會。抱鼓石一對保存完好。兩株古枇杷,長勢盎然,枝葉繁茂,被譽為“甘棠雨露”。為了弄清這所歷史悠久的建築物的來歷,先後多方查閱了《廣東通志》、《雷州府志》和《徐聞縣誌》等有關史籍資料。幾經輾轉終於在清朝宣統三年的《徐聞縣誌》上找到了有關徐聞孔廟最真實、確切的記載:徐聞孔廟創建於元朝大德七年(1303年),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重建,明朝成化三年(1467年)由於倭寇入侵,徐聞縣城被攻佔和燒毀,孔廟(縣學)曾一度被迫隨縣治一併遷至海安千戶防禦所城安置,學宮的童生們也全部暫時由縣城轉到海安所去入學。明朝弘治十四年(1501年)隨著賓朴城(徐城)的重新建成又隨縣治從海安遷回徐城現址一直至今。徐聞孔廟歷代均有修葺,原先徐聞孔廟的規模很大,據有關地方史料所記載,至清末單學宮原佔地面積就有1萬平方米以上,沿中軸線依次為欞星門、啟聖祠、戟門、泮池、敬一箴亭、謝圃亭、大成殿、魁星閣、尊經閣、文武閣、燕居亭、明倫堂、鄉賢祠、名宦祠、文明坊等等附屬建築。古時每三年都要舉行一次隆重祭祀先師孔子的大典,是時舉縣轟動,人們都從四面八方來觀禮
。近年來有學者研究將徐聞縣古代時的教育認為是始源於明萬曆十九年(1591年),湯顯祖謫任徐聞典史時與知縣熊敏捐資創建的貴生書院,還認為在湯顯祖創建貴生書院之前,徐聞縣民風好鬥人皆輕生,為荒野夷蠻之地。但這一點說法有點牽強附會了,因為很顯然,在湯顯祖的貴生書院之前,徐聞縣學宮(孔廟)在元朝大德年間就已經存在了,而當時在海安和錦囊等衛所也有供駐軍子弟和當地群眾入讀的社學,且另據清朝宣統三年《徐聞縣誌》上的記載,早在北宋年間,徐聞縣城就有一所官方半官方性質的夢槎書院在開辦,只是由於年代久遠,夢槎書院的規模和辦學內容也已不可考。據深入考證后我們還了解到,清末徐聞孔廟裡祭有鄉賢祠,內供奉的人物計有徐聞籍的鄉賢十人,其中有南北朝大司馬、江州刺史、奮威將軍阮謙之,元國子監學祿、大理寺丞陳偉淵,明賜進士、郁林知州、崇榮左史中憲大夫駱效忠,明永樂進士、上猶知縣、山西道御史吳謙,明江蘇按察司、大總戍欽賜殿前大將軍、授光祿大夫駱鳴肅,明嘉靖舉人、興化通判、戶部員外郎鄧邦基,明靖州、澧州、泗州三州知州鄧邦髦,明萬曆癸末科朱國祚榜殿試名列第二十四名的進士、翰林院庶吉士編檢鄧宗齡等人,這些邑人鄉賢的活動年代清一色都是在湯顯祖創建貴生書院之前的,而貴生書院創建后僅有兩人被選入孔廟鄉賢祠供奉,從孔廟的遺跡足可見徐聞地在修建貴生書院之前就已就人文鼎盛、英才輩出了!怎麼能說湯顯祖創建貴生書院以前位於雷州半島南端的徐聞縣就還是蠻荒之地呢!從辦學模式上看,不同的是縣學宮是全官方性質辦學的,而貴生書院是半官方性質辦學的:
明清兩代,縣學宮的經費大多由官銀撥付,小部分由當地富紳資助。而貴生書院除了鄉紳贊助和學生繳費之外則有“賓興田”,以田租收入為在學與赴考者發“膏火”(原指燈油費,泛指學習生活補助費)。相同的點是縣學和貴生書院的教學語言和教學內容:縣學和貴生書院師生均要用官話(普通話)進行教學。而且學生剛開始是啟蒙學塾,教材是《三字經》、《千字文》、《雜字》、《聲律啟蒙》、《故事瓊林》、“四書”等等,往往是幾人一組,分組教學,對習字、對對相當重視。進入縣學或貴生書院后則讀《大學》、《中庸》、《論語》、《孟子》、《書經》、《禮記》、《左傳》,熟讀後還要能夠背誦,可以想像當時單單這幾本教材就已經共40多萬字,這麼多本象磚頭那麼厚的書籍要全部背熟了又要靈活運用,還要撰寫八股文,試帖詩等等,所以很是辛苦的,久而久之人的思維都僵化了,只會整天背這些八股和四書五經。學生不管年齡大小,通稱“童生”,每三年要參加一次“童試”,又叫“縣試”,由縣知事主持。應試的童生首先要向衙暑的禮房報名,要如實地填寫姓名、籍貫、年齡,三代履歷,必須身家清白,三代人中沒有賣淫的“娼”,沒有唱戲的“優”,
沒有當過差役的“皂隸”,才有資格報名參考。“政審”工作搞了之後,還要以同時參加考試的五個人互相連保,又要請本縣的一名廩生出具書面證明,擔保該童生確系本地籍貫,確系身家清白,祖宗三代都沒有人當過“娼優皂隸”,並且不是在為父母的守喪之期,才允許進入考場。廩生是學宮裡面資歷很深的生員,他也在讀書,但每一年國庫要補貼四兩銀子的“廩餼銀”,是屬於“帶薪學習”的尖子生。後來隨著科舉制度的終結,清光緒三十年將縣學改革為縣高等小學堂,全面實行新式教育,其後縣高等小學堂在一九三八年又沿襲為現徐聞縣第一中學一直至今,可以說徐聞孔廟七百餘年間讀書聲不絕!
日 從明清至近代,徐聞地也屢經劫難,孔廟也不例外。清末民初,徐聞經歷了前所未有的大匪亂,導致全縣焦土、生靈塗炭、民不聊生,孔廟由於位於縣中心部位未能倖免,毀遭催殘,孔廟的欞星門、啟聖祠、戟門、敬一箴亭、謝圃亭、鄉賢祠、名宦祠等悉數被毀!但更大的浩劫則是文革時期的“破四舊、批林批孔”運動,當時徐聞孔廟的魁星閣、尊經閣、文武閣、燕居亭、明倫堂、文明坊也被盡數拆除,裡面的物品被全部搬出來當眾焚燒毀掉,且孔廟內物品被焚燒后化成的灰還要被撒在大街上任人踩踏,大成殿則淪為堆放各類雜物的倉庫,徐聞縣第一中學在這種政治環境下也被迫暫時停辦。由於歲月的變遷,徐聞孔廟現僅存大成殿和泮池,大成殿為一座三開間,面寬24米,進深13米,重檐歇山頂,九架梁結構,方石金柱16條,圓木金柱8條,柱基全系青石,上層系封火式山牆,殿前有月台,長15米、寬17.1米、高0.58米,兩側有石欄桿。大成殿是取孔子集歷代聖人之大成之意,是孔廟的主體建築,
位於全廟的中心,以前徐聞孔廟大成殿內正中供奉的是先師孔子塑像及孔子旁邊則立著孟軻、顏回等人的塑像,而大成殿東西廡有孔子弟子七十二賢畫像,但文革中這些塑像和畫像已全部被毀。1986年徐聞縣人民政府曾撥款重修大成殿。孔廟的“泮池”,來源於《周禮》中的“辟雍”,原意是周天子設置的四面環水的大學堂。人們踏上泮池,就好像進入了最高學府。徐聞孔廟的泮池是一座架著石橋的圓形的水池,由於太於過陳舊和在文革中池被填埋部分和橋體破壞嚴重,1990年徐聞一中自籌資金修復泮池。
徐聞縣孔廟古碑石刻很多,但大部分散佚了,現存較好的有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司寇真像碑》、《鎮石泰山石敢當》、《署邑侯陸公修建文廟碑》、《義學芳名碑》,還有一道學宮題名碑,現失落在徐聞縣徐城街道辦西門村委會附近。抱鼓石一對保存玩好。兩株古枇杷,長勢盎然,枝葉繁茂,被譽為“甘棠雨露”。古人對孔廟非同小可,過去孔廟左右兩側牆外,都豎有“文武官員到此下馬”碑。不論是多大的官,來孔廟都不能躍馬揚威,只能畢恭畢敬,乖乖下馬步行,否則不可開交,因為依照明清例律,輕者上奏朝廷革職查問,重者按藐視先賢例法治罪入獄。 1983年徐聞縣人民政府正式公布徐聞孔廟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從元朝大德年間始建至今,悠悠七百年,彈指一揮間,歷經七百餘年風霜的徐聞縣學宮有幸成為少有的原汁原味的歷史遺跡,它既是封建社會雷州半島教育的一個“縮影”,也是湛江教育史上的一處寶貴的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