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大文明古國的經濟起飛
兩大文明古國的經濟起飛
《兩大文明古國的經濟起飛》,是周有光先生從經濟學的角度剖析了中國和印度的經濟走向,預測了未來,他把中國的工業外包形象地比喻成“世界工廠”,把印度的軟體外包比喻成“世界辦公室”。
《兩大文明古國的經濟起飛》作者著名語言學家周有光,作者2007年3月15日寫作完成,時年102歲。
本文被收集在《朝聞道集》中,同時還有《資本主義的發展階段》、《全球化巡禮》 等篇都是從經濟學角度剖析了世界各國的發展狀況,預測未來走向。他把中國的工業外包形象地比喻成“世界工廠”,把印度的軟體外包比喻成“世界辦公室”,並指出,中國只有藏富於民,才能走上社會主義康庄大道。在全球化時代整個世界都在發展,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發展,是中國和印度兩大文明古國的經濟起飛。
周有光:《朝聞道集》
1、本土文化時期
中國有周朝(前11世紀—前3世紀)傳下的華夏文化。印度有吠陀時代(前15世紀-前6世紀)傳下的印度文化。中國的《六經》和印度的四部《吠陀經》直到今天還對文化發生重要作用。兩國各自發展本土文化都有千年以上的經歷。
2、古代的外來文化時期
中國從印度傳入佛教。印度從阿拉伯傳入伊斯蘭教。
佛教在東漢開始傳入中國,經過三國、兩晉、南北朝,四百年間,深入群眾。到了隋唐時代(7-10世紀),知識分子重視佛教學術,主動認真學習。華夏文化“不擇細流,所以成其大”。佛徒學儒,儒生學佛,佛教中國化,儒學宗教化。中國接受佛教文化,發展為儒佛交融的華夏文化。佛教在印度式微之後,中國成為東亞的佛教中心。
印度傳入伊斯蘭教的情況跟中國傳入佛教大不相同。佛教是和平傳入中國的。伊斯蘭教是武裝侵入印度的。一手持經,一手舉刀,戰死升天,兇猛無敵。慈悲戒殺的印度教徒,望風披靡。從712年阿拉伯人佔領信德起,伽色尼人佔領旁遮普(1001—1024),郭爾人佔領西北印度(12世紀後期),德里總督建立德里蘇丹(1206—1526),蒙古後裔建立莫卧兒帝國(1526—1858),直到莫卧兒皇帝向英國東印度公司投降(1764),伊斯蘭教政權從局部佔領印度到全部統治印度,共計1052年之久。
中國在多次外來民族侵佔半壁江山之後,元朝和清朝統治整個中國,但是外來民族只有強大的軍力,沒有強大的文化,結果外來民族同化於華夏文化。印度不同,外來的民族既有強大的軍力,又有永不妥協的宗教,最後印度次大陸按照宗教分裂成為三個國家。分裂出去兩個宗教國家,實際是減輕包袱,有利於印度的發展。
印度文化繼承吠陀經、婆羅門教、佛教、耆那教、發展為印度教,早已離開原始神學,進入哲理宗教水平。它堅決抵抗水平較低的外來宗教,在一千年的高壓下面,巍然屹立沒有失去本土文化的傳統。
佛教傳入中國,在學術方面提高了中國文化。伊斯蘭教傳入印度,在學術方面沒有提高印度文化。在伊斯蘭教統治印度時期中國停止了西天取經,“西遊記”結束了。
3、近代的外來文化時期
英帝國既有優勢軍力,又有優勢文化,先侵入印度,后侵入中國,印度淪為殖民地英屬印度帝國,香港淪為殖民地英屬香港城市。
二次大戰之後,中國解放(1949),印度獨立(1947)。不幸,歷史喜慶變為歷史災難。中印兩國同樣進入大規模破壞時期。中國發生三年困難時期和十年“文化大革命”。印度發生三次印巴分裂戰爭。在重大破壞之後,直到20世紀之末,兩國才轉入和平建設的軌道。
周有光
價格在世界各地是不平衡的,不平衡是一種推動力。外包經濟不是等價交易,而是差價交易。以我之廉,換你之貴,我取差價,得到贏利。於你亦然。以你之廉,換我之貴,你取差價,得到贏利。你我價格的高低正好相反,雙方都有差價可取,這才有交易可做。各取差價,雙方得益,彼此互利,實現雙贏。
工業外包,產生“世界工廠”,這是體力勞動的差價交易。軟體外包,產生“世界辦公室”,這是腦力勞動的差價交易。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在我處較廉,在你處較貴。你付出比你處水平較少的工資,你覺得合算;我得到比我處水平較多的工資,我覺得合算。雙方都覺得合算,互利雙贏,交易做成,皆大歡喜。
外包經濟把資本和技術從先進地區轉移到後進地區,使後進地區能夠較快地實現工業化和信息化,整個世界由此共同富裕起來。這是“共富”,大家富裕起來,但是仍舊貧富不均。這不是“均富”,不能使大家富得一樣。當然,這不是“均貧”,不是叫大家窮得一樣。
外包屬於私有經濟。除發展外來私有經濟外,外包有推動當地私有經濟連帶發展的作用。在公有經濟為主的地區,私有經濟起初只是公有經濟的補充;後來私有經濟快速擴大,成為全體經濟的最大部分;公有經濟即使沒有減少,相對地變為較小部分。這是經濟的重大進步。國富民窮,此路不通;藏富於民,康庄大道。我曾兩次應邀訪問新加坡。我私自探詢新加坡起飛的秘密。一位英國教授對我說,這很簡單,走國際化道路。我恍然大悟,國際化就是外包。廣義的外包,可從國際基金獲得建設資金,以及人才、技術、設備、管理和經營,幾乎是要什麼、有什麼,條件是“開放”。新加坡由此起飛。
新加坡在許多方面模仿台灣,可是在語文方面模仿大陸,採用簡化字和漢語拼音。台灣批評新加坡“事大主義”。新加坡說,我們是擇善而從,不拘一格。擇善而從,不拘一格,就是不分姓資姓社,就是白貓黑貓的貓論。
中國改革開放,不再學習蘇聯的農業集體化和工業社會主義化。從此,走出困境,順利發展經濟。中國改革開放不久,蘇聯就自行瓦解,這證明改革開放的及時和明智。
百歲老人周有光,新中國最早的經濟學家之一,對中國大陸的語言文字事業的貢獻和影響,至今令人無法忽視。周老先生的語文成果,既有長篇專著(已有專門文集輯錄,上海文化版),又有小品刊行於世。本系列收錄的就是後者,是老先生在不同時代所著關於語言文字的小冊子。其中部分內容稍嫌過時,但仍然體現了先生一生對祖國乃至全世界語文事業的執著追求。人民文學出版社將這些當年的“古董”再版重印,以饗今日之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