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細菌性條斑病

水稻細菌性條斑病

水稻細菌性條斑病又稱細條病、條斑病,主要為害葉片。病斑初為暗綠色水浸狀小斑,很快在葉脈間擴展為暗綠至黃褐色的細條斑,大小約1×10mm,病斑兩端呈浸潤型綠色。病斑上常溢出大量串珠狀黃色菌膿,干后呈膠狀小粒。發病嚴重時條斑融合成不規則黃褐至枯白大斑,與白葉枯類似,但對光看可見許多半透明條斑。病情嚴重時葉片捲曲,田間呈現一片黃白色。病原為: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icola(Fang,Ren,Chu,Faan,Wu)Swings稱稻生黃單胞菌條斑致病變種,屬黃單胞桿菌屬細菌。

水稻細菌性條斑病在菌源存在的前提下,發生與流行主要受氣候、品種抗性及栽培管理技術等因素的影響。水稻發病後,一般秕粒增多,危害嚴重則影響抽穗灌漿,造成重大損失,一般減產15-25%,嚴重時可達40-60%。

徠水稻細菌性條斑病是一種細菌性病害,發病後較難治好,所以,要加強預防措施,並輔以藥劑保護,防止病害的擴展蔓延。

病原特徵


水稻細菌性條斑病病原菌為稻生黃單胞桿菌稻細條斑致病變種(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icola (Fang et al.) Swing et al.),屬薄壁菌門、假單胞細菌目、黃單胞桿菌屬。
菌體桿狀,大小1-2微米×0.3-0.5微米。多單生或個別成雙鏈。有極生鞭毛1根,不形成芽孢和莢膜,革蘭氏染色反應陰性。在肉汁腖瓊脂培養基上菌落圓形,周邊整齊,中部稍隆起,蜜黃色。該菌生長適溫28-30℃。生理生化反應:該菌能使明膠液化,使牛乳腖化,使阿拉伯糖產酸,對青霉素、葡萄糖反應不敏感。
水稻細菌性條斑病
水稻細菌性條斑病

分佈範圍


水稻細菌性條斑病主要分佈於東南亞地區。在中國主要分佈於海南、廣東、廣西、四川、浙江;此外,江西、江蘇、安徽、湖南、湖北、雲南、貴州等省局部地區也有發生。

侵染循環


細菌在種子內越冬,播種后,細菌可通過幼苗的根和芽鞘侵入,引起發病。發病時,一般先出現中心病株,然後在病株上分泌包含細菌的細菌流膠(又叫菌膿),借風、雨、露水、灌溉水、昆蟲、人為等因素傳播。帶菌種子、帶病稻草和殘留田間的病株稻樁是主要初侵染源;李氏禾等田邊雜草也能傳病。

為害癥狀


病斑初為暗綠色水浸狀小斑,很快在葉脈間擴展為暗綠至黃褐色的細條斑,大小約1×10mm,病斑兩端呈浸潤型綠色。病斑上常溢出大量串珠狀黃色菌膿,干后呈膠狀小粒。白葉枯病斑上菌溢不多不常見到,而細菌性條斑上則常布滿小珠狀細菌液。發病嚴重時條斑融合成不規則黃褐至枯白大斑,與白葉枯類似,但對光看可見許多半透明條斑。病情嚴重時葉片捲曲,田間呈現一片黃白色。

病原信息


水稻細菌性條斑病菌:學名:Xanthomonas oryzaepv.oryzicola(Fang)swing et al.黃單胞菌稻生致病變種
異名:Xanthomonas oryzicola Fang et al.1957 Xanthomonaw translucens f.sp.oryzicola(Fang et al.)Bradbury 1968,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oryzicola(Fang et al.)Dye 1978
水稻條斑病菌屬於原核生物界(Procaryotes),薄壁細菌門(Gracilicutes),黃單胞菌科黃單胞菌屬(Xanthomonas)的稻黃單胞菌。菌體單生,短桿狀,大小1~2×0.3~0.5(μm),極生鞭毛一根,革蘭氏染色陰性,不形成芽孢莢膜,在肉汁腖瓊脂培養基上菌落圓形,周邊整齊,中部稍隆起,蜜黃色。生理生化反應與白葉枯菌相似,不同之處該菌能使明膠液化,使牛乳腖化,使阿拉伯糖產酸,對青霉素、葡萄糖反應鈍感,水稻細菌性條斑病菌生長適溫28~30℃。水稻細菌性條斑病菌與水稻白葉枯病菌的致病性和表現性狀雖有很大不同,但其遺傳性狀及生理生化性狀又有很大相似性,故該菌應作為稻白葉枯病菌種內的一個變種。

傳播途徑


病田收穫的種子、病殘株都帶病菌,可成為下季初侵染的主要來源。病粒播種后,病菌侵害幼苗的芽鞘和葉梢,插秧時又將病秧帶入本田,病菌主要通過氣孔侵染。在夜間潮濕條件下,病斑表面溢出菌膿。乾燥后成小的黃色珠狀物,可借風、雨、露水、泌水葉片接觸和昆蟲等蔓延傳播,也可通過灌溉水和雨水傳到其他田塊。遠距離傳播通過種子調運。粳稻通常較抗病,而秈稻品種大多感病,受害嚴重。一般秈型雜交稻(如南優2號,汕優63號)比常規稻感病,矮稈品種比高稈品種感病。對白葉枯病抗性好的品種大多也抗條斑病。

檢測方法


1.產地檢驗在國內調種引種前,盡量到產地作實地考察,尤其在孕穗抽穗期,對繁種田塊作產地檢疫,根據癥狀就能確認,十分有效且完全必要。
明膠液化 一 +
牛乳培養 一 +
阿拉伯糖發酵 不產酸 產酸
青霉素 敏感 不敏感
2%葡萄糖培養基 能生長 不能生長
3一羥基丁酮產生 一 +
L一丙氨酸作為唯一的碳源 一 +
無維生素的酪蛋白氨基酸 一 +
0.001%cu(N03)2抗性 + 一
血清學反應相互不同,無交叉反應
2.種子檢驗如沒有實施田間的產地檢疫,就必須對調運中的種子,按種子量的0.1%~0.01%作抽樣檢查,種子樣品作下列程序的檢驗。取種子100~500g,脫殼或粉碎後用0.01MpH7.0磷酸緩衝液按l:2比例浸泡2~4h(4℃),過濾或離心,上清液經高速離心濃縮(1000rpm/10min),得上清液和沉澱兩部分。上清液用於噬菌體檢測,沉澱經懸浮後作血清學檢驗和接種試驗。
3.噬菌體檢驗分別於3個培養皿中加樣品的上清液和指示菌液各lml,混勻后加NA培養基,搖勻后在28℃恆溫下培養12~16h,如出現噬菌斑,即可判斷該種子來自病區。
4徠.血清學方法(ELISA檢測、免疫吸附分離)進行檢驗,也可用常規的種子分離法檢驗或者種子育苗檢驗。ELISA用於對病原菌進行ELISA檢測,方法成熟,檢測方便,耗費低。
5.致病性檢驗取沉澱的懸浮液用針刺法接種在感病品種(汕優63)5~6葉齡的稻葉上,若有條斑病菌,5d后即可出現透明條斑。
6.免疫分離檢測利用專化抗血清對病原菌的專化吸附功能,將樣品中的細菌吸附在固相載體上,通過半選擇性培養基,使細菌在半選擇性培養基上長出特徵性菌落,即可證明種子樣品是否帶菌。
水稻細菌性條斑病
水稻細菌性條斑病

發病條件


高溫高濕有利於病害發生。颱風暴雨造成傷口,病害容易流行。偏施氮肥,灌水過深加重發病。
病菌主要在病稻種、稻草和自生稻上越冬,成為主要初侵染源。病菌主要從氣孔或傷口侵入,借風、雨、露等傳播。在無病區主要通過帶菌種子傳入。高溫高濕有利於病害發生。晚稻早稻易感染,後期水稻易發病蔓延;颱風暴雨造成傷口,病害容易流行;偏施氮肥,灌水過深加重發病;晚稻在孕穗、抽穗階段發病嚴重。

防治方法


水稻細菌性條斑病是一種細菌性病害,發病後較難治好,所以,要加強預防措施,並輔以藥劑保護,防止病害的擴展蔓延。

農業防治

● ● 加強植物檢疫:水稻細菌性條斑病菌是中國列入的植物檢疫對象,在無病區要嚴格執行檢疫制度,以控制病害的傳播和蔓延。要防止調運帶菌種子遠距離傳播,保護無病區。實施產地檢疫對制種田在孕穗期做一次認真的田間檢查,可確保種子是否帶菌。嚴格禁止從疫情發生區調種、換種的現象。
● ● 選種:培育抗病良種,淘汰感病品種。
● ● 加強栽培管理:施肥要注意氮、磷、鉀的配合,基肥應以有機肥為主,後期慎用氮肥;綠肥或其他有機肥過多的田,可施用適量石灰和草木灰。要淺水勤灌,適時適度擱田,嚴防秧苗淹水,剷除田邊雜草。這些都有減輕發病的作用。
水稻細菌性條斑病
水稻細菌性條斑病

藥劑防治

● ● 種子處理:用85%三氯異氰脲酸粉劑500倍液浸稻種24小時,洗凈藥液后催芽播種。
● ● 秧田期、大田期藥劑防治:當田間病害處於點發階段、氣候條件和稻株長勢又適於發病時,每畝選用20%噻枯唑(又名川化018、葉枯寧、葉青雙、葉枯唑)或25%噻枯唑可濕性粉劑或25%葉枯靈(又名渝7802)可濕性粉劑250-500倍液;10%葉枯凈(又名5氧吩嗪、殺枯凈、惠農精)可濕性粉劑300倍液;50%消菌靈水溶性粉劑1500倍液;14%膠胺銅水劑500倍液;45%代森銨水劑400倍液12%施稻靈膠懸劑2000倍液;25.9%植保靈水劑700倍液噴霧,每5-7天1次,連噴2-3次。施藥后如遇雨,雨後應補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