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課堂

有效課堂

教學有魅力,是指教學能給學生帶來愉悅的心理體驗,能吸引學生自主學習,自覺地去預習、複習或者拓展加深。其核心是學生的進步和發展。

有效教學涵義


有效教學的評價標準
第一,有效教學的評價標準是學生的有效學習,其核心是學生的進步和發展。教學是否有效,關鍵是看學生的學習效果,看有多少學生在多大程度上實現了有效學習,取得了怎樣的進步和發展,以及是否引發了學生繼續學習的願望。
實現教學進步和發展的基本內涵
第二,整合、協調地實現教學的“三維目標”是學生進步和發展的基本內涵。學生的進步和發展並不只是傳統教學強調的知識和技能的掌握,而是指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上獲得全面、整合、協調、可持續的進步和發展,是注重全面教學目標的進步和發展。如果背離或片面地實現教學目標,那麼教學就只能是無效或低效的。
學生的進步和發展是通過教學獲得
第三,學生的進步和發展是通過合規律、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有魅力的教學獲得的。教學是否有效,既要考察教學目標的合理有效性及其實現程度,也要看這種目標的實現是怎樣取得的。合規律,即教學的效果和學生的進步、發展,不是通過加班加點、題海戰術、機械訓練或擠占挪用學生的自主學習時間和其它學科教學時間等損害學生可持續發展的途徑取得的,而是從教學規律出發,科學地運用教學方法、手段和策略實現的。有效果,主要是指通過教學給學生帶來的進步和發展。有效教學的評價標準不僅要看教師的教學行為,更要看教學後學生所獲得的具體進步或發展。有效益,即有效教學不僅要求教學有效果,而且要求教學效果或結果與教學目標相吻合,滿足社會和個人的教育需求。教學有效率,主要是指通過教師的教學活動,讓學生以較少的學習投入取得儘可能好的學習收益。這裡所說的學習收益包括學生學到的終身受用的知識、能力和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學習投入不僅是指時間因素,還要看學生在單位時間內的腦力負擔。要提高教學效率,就要優化師生的教學行為,教學行為越有效,學生的學習投入就可能越少,效率越高。

基本特徵


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學目標
有效教學堅持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學目標,不僅關注學生的考試分數,更關注學生體魄的健壯、情感的豐富和社會適應性的提升,從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上去促進學生個體的全方位發展,使獲得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與低效、無效教學不同,有效教學特別注重教學目標和學生髮展的全面性、整體性和協調性。“三維目標”是一個完整、協調、互相聯繫的整體。同時,三維目標不是三個獨立的目標,而是一個問題的三個方面。在課堂教學中,不能完成了一維目標再落實另一維目標,而是要注重三維目標的整體性和協調性。因此,有效教學主張教師樹立教學目標的整體結構觀念,全面實現三維目標,使教學目標價值的實現統一於同一教學過程中,從而充分實現教學的基本價值,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的發展。
預設與生成的辯證統一
有效教學既是預設的,又是動態生成的,是充分預設與動態生成的辯證統一。預設是生成的前提和基礎,生成是預設的超越和發展。教學是有目標、有計劃的活動,預設是教學的基本要求。課堂教學如果只講“動態生成”,而拋棄了應有的“預設”,或者遠離教學目標地想幹什麼就幹什麼,學生想到哪兒教師就跟到哪兒,那麼這種教學實際上就是在開無軌電車,是無效的動態生成。同樣,只講預設,沒有動態生成,不能根據教學實際作出靈活的調整和變化,就很難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和促進學生的發展。所以,有效教學必定是預設和生成和諧、辯證的統一。
為了正確處理預設與生成的辯證關係,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在實踐中應特別注意以下幾點:第一,精心預設,為各種可能的生成做好充分的準備。第二,有效生成要立足文本的重點、難點進行生成。第三,教師為課堂智慧生成的“助產士”、引領者和創造者。面對動態生成的課堂,教師應做學生思想的“助產士”,為課堂生成的學生智慧“接生”;要成為課堂智慧的引領者,幫助學生進行課堂智慧的抉擇;要做“麥田守望者”,不讓學生迷失於“課堂生成”;要做課堂智慧的創造者,機智地對待課堂中的動態生成,靈活地調整教學策略。
教學有效知識量高
教學實踐表明,教學的有效性取決於教學的有效知識量。所謂教學的有效知識是指教學中學生真正理解並有助於其智慧發展的知識,是能提高學生有效知識的知識。教學有效性的法則就是教學的效果取決於教學的有效知識量。如果教學的有效知識量為零,則教學效果也為零,此時,教學內容不論如何正確、科學,都屬於無效教學。
教學知識的有效性是保證課堂教學有效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條件。任何知識,就其存在的價值,從發生學意義講,都是有效的,有價值的,但是,從教學論意義講,教學知識可分為有效知識和無效知識兩大類。科學的教學內容如果傳授方法不當,不能與學生的認知結構發生實質的、有機的聯繫,教學的效果仍然可能很差甚至出現負效。教學效果取決於教學的有效知識量,而不是教學傳授知識的多少和教學時間的長短。
教學生態和諧平衡
當代教育生態學研究表明,只有當整個教學生態系統處於動態和諧和平衡時,教學才能高效優質地實現促進學生全面進步和發展的目標。這方面有效教學區別於無效、低效教學的特徵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教學方式結構的和諧平衡。有效教學主張根據教學的目標任務和學生學習的實際,把接受學習與探究學習,個體獨立學習與小組合作學習,內化學習與外化學習,自主學習與制度化學習等多種教學方式有機結合起來,形成一個開放、動態、和諧、平衡的教學方式結構,反對教學方式運用中把接受學習與探究學習、個體獨立學習與小組合作學習等學習方式對立起來的極端化傾向,反對形式主義地開展探究和合作學習。一個有效教學的教學方式結構,常常表現為各種教學方式的和諧、平衡的運用,而不是把各種教學方式割裂開來。當然,教學方式的和諧平衡,並不是簡單的、機械的搞平均主義,而是從實際出發的一個開放、動態的平衡系統。(2)教學思維結構的和諧平衡。任何教學內容都是通過一定的教學思維進行傳授和學習的。同樣的教學內容以不同的教學思維進行教學,其效果是不一樣的。如果教學思維清晰、結構合理、辯證全面,則教學有效性就高,反之就會下降。現實教學的缺失之一是教學思維方式的單向性和片面性,重邏輯思維輕直覺思維,重演繹思維輕邏輯歸納,教學思維缺乏清晰、合理和平衡的結構。因此,在教學中科學地把邏輯思維與直覺思維、演繹思維與歸納思維結合起來,使教學思維清晰有序、和諧平衡,改變教學思維方式單一片面的現象,是提高教學有效性的重要途徑,也是有效教學的基本特徵。(3)教和學的和諧平衡。有效的教學既有賴於教師的優教,又有賴於學生的優學,兩者和諧才能提高教學的有效性。首先,有效教學要求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的辯證統一。其次,有效教學要求教師教學過程與學生學習過程的和諧平衡。教師的教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學,學生的學需要教師教的幫助,只有兩者和諧平衡,才能達到教學的目的。再次,有效教學要求教師專業成長與學生髮展的和諧平衡。教學過程既是一個教會學生“學會學習”的過程,也是一個教會教師“學會教學”的過程;有效教學既有賴於“有效教師”,又有賴於“有效學生”。因此,有效教學不但要求學生學有收穫,學有發展,而且也要求教師大膽探索教學互促的教學思路,通過理論學習和實踐反思不斷提升專業成長水平。事實上,沒有教師的專業成長,學生的有效學習也是很難實現的。只有兩者和諧,才能教學互促,良性互動。(4)課堂環境的和諧平衡。課堂環境包括物理環境和心理環境,是教學生態的重要組成部分。課堂環境和諧平衡就是指課堂的物理和心理環境能增進學生良好的情感體驗,使師生處於一種相互尊重、友好合作、充滿人性關懷和具有較高心理安全感、舒適感、歸屬感的氛圍中。實踐表明,課堂環境直接關係著學生對教學和教師的情感與態度體驗,是影響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學生髮展取向的教師教學行為
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既要準備充分、組織科學、講解清晰,又要改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行為模式,代之以學生髮展為取向的教師教學行為。(1)變牽著學生走為跟著學生走。所謂牽著學生走,就是教師在教學中僅以知識掌握為落腳點,不顧學生在課堂中的實際表現和問題,嚴格按照預設的過程、問題、細節,引領學生機械被動地“完成”教學任務。與此不同,“跟著學生走”的教學則是教師在課前充分預設和精心準備、設計的基礎上,在教學中根據教學目標、學生的實際和遇到的問題,動態生成課堂資源、教學細節和程序,為學生的學習提供針對性的支持和幫助,讓學生按照預設的教學和目標任務,通過主觀能動的學習,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樹立創新意識,從而學會學習,促進自身的成長和發展。變“牽著學生走”的教學行為為“跟著學生走”的教學行為,是新課程改革對教師教學行為提出的基本要求。它應是預設目標與生成性目標的辯證統一過程,是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相互融洽、相得益彰的過程,是系統掌握知識、高效學習的過程。(2)把思維過程還給學生。當代有效教學理論強調,在教學中,教師應改變傳統教學中以教師的探究代替學生的探究、以教師的思維代替學生的思維、以教師的活動代替學生的活動的弊端,真正把課堂學習的權利還給學生,把本屬學生的思維過程還給學生,把本屆學生的讀、寫、思、研還給學生,從而把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教師的指導幫助在教學過程中有機和諧地統一起來,提高教學的有效性。(3)變教教材為用教材教。教教材,就是把教材里的內容按部就班地講完了事,你教材上有什麼內容,我就講什麼,你教材里怎麼說,我就怎麼講,至於教材教完后,課程目標是否真的實現了則是很少考慮的。用教材教則不同,它把教材只是作為實現課程目標的手段和途徑,教學的目的是用教材來完成教學任務,實現課程目標,評價教學是否有效的標準是教學的三維目標是否實現,學生的進步和發展如何,而不是教材是否教完。有效教學的特徵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師只有變教教材為用教材教,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促進學生的進步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