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青雲驛的結果 展開

青雲驛

唐代驛站

青雲驛,是武關外第一驛,距長安510里,位於今陝西省商南縣清油河鎮。唐人吳融《宿青雲驛》詩云:“蒼黃負譴走商顏,保得微躬出武關。今夜青雲驛前月,伴吟應到落西山。 ”

商於古道


青雲驛[唐代驛站]
青雲驛[唐代驛站]
商於古道 是一條古驛站之路。至於秦漢時期的亭、傳設置迄今已不可考。據現有資料可知,到唐初商於道就置有驛站。到了盛唐時期,商州驛路更是館驛密布,車涌人擠,絡繹不絕,交通極為繁盛。
唐代時所設置的驛站,除了主要為傳遞軍事消息外,同時也是一條官道,接待傳遞公文的使者和奉召赴任的官員,並為其提供住宿條件。唐代規定,每隔30里設一驛站,而商於古道因地勢險要,驛站間距里數一般多大於30里。據嚴耿望《唐藍田武關道驛程考》可知,由長安經商州、南陽、鄧州至襄陽共有233處驛站,來往於該路的行旅都要經過一個個驛站,並選擇歇息安頓。

主要驛站


唐代驛站的主要路線,是由京師都亭驛東行,出通化門,經長樂驛、灞橋驛折東南行即進入商於古道。據有關資料記載,唐時武關道陝西境內共有驛站19個。現整理如下:
灞橋驛,距長安25里處。
藍田驛,在縣西北二十五里”。《舊唐書》記,荊州刺史裴茂長流費州,宰相王搏貶崖州司馬,均賜死於藍田驛。
青泥驛,《長安志》曰在藍田縣郭下。藍田縣亦名“嶢柳城”,《水經經注》曰: “泥水歷嶢柳城南,魏置青泥軍於城內,俗謂之青泥城。 ”此驛為出京后第一宿處。
出藍田縣南20里,有七盤嶺,七盤嶺位於藍田縣南的“縣南道”上。是商於古道第一險阻,路經此盤山而過。
韓公驛,在藍田縣南35里。《太平廣記》記:戶部侍郎楊炎貶道州司戶,自朝受責,馳驛出城,不得歸第,其夕次藍田。縣尉崔清為經營行李家務甚周,后又送至韓公驛而別。
藍橋驛,在藍田縣東南40里。自居易《藍橋驛見元九詩》、裴航《贈樊夫人》詩,均有藍橋驛的記載。
藍溪驛,在藍橋驛與藍田關之間。張籍《使至藍溪驛寄太常王丞》詩,自居易《出守杭州路次藍溪作》,即次藍溪驛而作。
藍田關,距長安170里處,是武關道上的第一關。此關在今商州區西境牧護關附近。
北川驛,距長安215里處。
安山驛,距長安245里處。
仙娥驛,距長安285里處。此驛附近風景秀麗,屢為詩人稱道。白居易《仙娥峰下作》云:“我為東南行,始登商山道;商山無數峰,最愛仙娥好。 ”
商州,距長安300里。商州是商於古道上最大的城市,位於三岔路口,為交通樞紐,軍事要地,當有驛站。白居易《發商州詩》為證:“商州館里停三日,待得妻孥相逐行。 ”
四皓驛,驛名與四皓墓有關。《太平寰宇記·商州上洛縣》條記:“四皓墓在縣西南四里廟后。”即墓、驛均在州城附近。
洛源驛,在商州會峪溝與丹江交匯處的洛源。
棣花驛,今丹鳳縣棣花鎮。白居易有《棣花驛見楊八題夢兄弟》,雍裕之有《宿棣華館聞雁》等。
《元一統志·商州·山川》有棣花山,“在州東七十里,以山多棣花得名”。
桃花驛,距長安430里。
桐樹館驛,距長安455里。
武關驛,在今丹鳳縣東南90里處、武關河畔,今321國道旁。
青雲驛,是武關外第一驛,位於商南境內。距長安510里。雍陶《路中問程知欲達青雲驛》詩云:“蒼黃負譴走商顏,保得微躬出武關。今夜青雲驛前月,伴吟應到落西山。 ”
層峰驛,在今商南縣皂角鋪。韓愈《題層峰驛梁》詩序云:“去歲貶潮州刺史,乘驛赴任。其後家亦譴逐,小女道死,殯之層峰驛旁山下。蒙恩還朝,過其墓,留題驛梁。 ”
陽城驛,唐末改名富水驛,在今商南縣富水鎮。出富水驛即進入河南省境,其沿途亦設有諸多驛站。它們分別是商於驛、臨湍驛、官軍驛、曲河驛和南陽驛。
宋、元、明、清時期,商於古道雖失去國家驛路地位,但仍是轉運物資、遞送官方文書的主要通道。

詩詞記載


商於古道又是一條詩歌之道,歷朝歷代文人墨客途徑與此感時傷懷,在這條古道上留下了眾多不朽詩篇。
次青雲驛
唐·蔣吉
馬轉櫟林山鳥飛,商溪流水背殘暉。
行人幾在青雲路,底事風塵猶滿衣。

旅遊項目


青雲驛站項目簡介
商於古道幾千年的興衰變化,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了中國歷史的演進過程。透過漫長的歷史長河,這條古道曾見證了多少烽火硝煙和多少壯烈故事!然而,當歲月的年輪到了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崎嶇古共聞”“商山名利路”的古道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變!
通觀商於古道的古今史,我們不僅為它昔日曾有的輝煌而自豪,同時也為今天舊貌換新顏的時代變遷而鼓舞!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2014年“商於古道項目”被列入全省十大文化旅遊景區之一,恢復和展現其當年的歷史畫卷,無疑會為商南增添一處靚麗的風景,也必將為商南旅遊事業譜寫新的篇章!
一、項目建設地點:清油河鎮、試馬鎮、城關鎮
二、建設內容:
1、修建以“青雲客棧”為主體的仿古客棧,建設青雲閣、酒肆、茶樓、步行街等仿古建築;古代科舉制度紀念館,對歷代科舉內容進行集中展示;在秦楚分界地,以現有城牆為基礎,進行規模化修復,重現戰國時期秦楚交界的戰略地位;
2、恢復“三馬地”景觀。相傳,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陳摶老祖下棋輸掉華山後,單人獨騎,走藍田,翻秦嶺,沿商於古道東行,出武關,至清油河,與鄭恩相識,結拜為兄弟,在經歷打瓜園喜劇后,成就了鄭恩與陶三春的姻緣。鄭恩辭別陶三春之時,陶三春贈與鄭恩烏駒寶馬一匹,趙匡胤遂與鄭恩結伴而行。時值盛夏,兩人東行10餘里,至一村寨,口渴難耐,見路邊一茶館,兩人便下馬暢飲一通。再次出發時,匡胤見鄭恩所騎烏駒寶馬高大威猛,便欲試騎,不想剛騎上馬背,馬兒認生,高揚前蹄,將匡胤掀翻在地,並一溜煙向東奔去。稍頃,跑出20餘里,此時,恰遇一迎親隊伍,馬兒被擋,無路可走,便又調頭向西,再行10里,被隨後趕到的趙匡胤與鄭恩捉住。在隨後的10餘年裡,趙匡胤與鄭恩先是扶佐柴榮登上帝位,后又歷經陳橋兵變,趙匡胤黃袍加身,當上宋朝開國皇帝,結束了中國60多年南北分裂的局面。當地人為了褒揚這位馬上皇帝的豐功偉績,遂將其失馬的村寨稱為失馬寨(今為試馬寨),將馬兒被擋之處稱為擋馬店(今為黨馬店),將捉馬之地稱為捉馬溝。明代,有好事者在捉馬溝馬家岩鐫立石碑,上刻“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八個大字,附會出《淮南子·人間訓》中塞翁失馬的故事,更凸顯出趙匡胤寶馬失而復得,進而成為開國皇帝的傳奇佳話。三處地名延續至今,算來已是一千餘年,因而便有了千年古鎮試馬寨的美譽。根據“三馬地”傳說,恢復故事中所列內容進行歷史還原,為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在商南傳說尋求更多註解。讓這一美妙歷史典故成為遠近聞名的遊客旅遊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