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朔村

廣東南雄市油山鎮的下轄村

上朔村,隸屬於廣東省韶關市南雄市油山鎮。位於廣東省南雄市東北部粵贛交界的油山南麓。這是一座千年古村,更是一片有著紅色記憶的熱土。

村莊簡介


2018年12月,住房城鄉建設部會同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財政部自然資源部農業農村部在各省(區、市)推薦基礎上,經專家委員會審查,擬將上朔村列入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紅色歷史


紅軍的“大後方”
上朔村
上朔村
“當兵就要當紅軍,處處工農來歡迎,官長士兵都一樣,沒有誰來壓迫人……”,上朔村幾乎人人會唱《當紅軍》。
這首歌,如今刻在上朔村徐氏公祠正門的右側牆上,也深深紮根於每位村民心中。“紅軍是一支為勞苦大眾打天下的隊伍,處處為老百姓著想。”上朔村村民、紅色文化義務講解員徐鴻志說,“誰把人民冷暖放在心上,誰就會獲得真心支持。”
上朔村
上朔村
1932年7月,為了配合南雄水口戰役,中共南雄縣委將群眾基礎較好、覺悟較高的老革命根據地上朔村定為大後方。戰鬥期間,動員和組織400多名上朔村村民,與游擊隊員一起共700多人去水口支前,村民積極響應,有的拿出衣物,有的捐出糧油,他們推著獨輪車,挑著擔子,步行十幾里,到水口前線慰問和犒勞紅軍戰士。
“水口戰役異常慘烈。”紅軍後代、紅色文化義務講解員黃樹材說,“當村民看到很多紅軍傷員無處安身,就用家裡的門板做成擔架,將300多名受傷紅軍將士抬回村裡。”為了讓紅軍將士更好療傷,一些村民熱情地送來糧食,還有的郎中上山采來草藥。在療養期間,紅軍戰士忍著傷痛,教村民識字學文化,宣傳革命道理。“有些村民聽后深受鼓舞,當場表示要參加紅軍。”黃樹材說。經過耐心治療和護理,康復的紅軍戰士歸隊;傷重不幸犧牲的紅軍,村民都按當地習俗捐出壽板,讓其入土為安。
秋毫無犯得民心
上朔村
上朔村
1934年秋,紅一方面軍先頭部隊打響了入粵第一仗——新田戰鬥,隨後一路過關斬將,來到上朔村。“紅軍就是沿著這條巷子進的上朔村。全村三面臨水,溝深河寬,城堡堅固,易守難攻。”黃樹材說,“村北是連接粵贛邊界連綿幾百里的深山老林,一遇緊急情況,有利於部隊的撤退和隱蔽。村莊規模大,有利於為部隊提供給養、住宿和隱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