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渡街道

陝西省西安市鄠邑區轄街道

秦渡街道,隸屬於西安市鄠邑區。2018年被西安市高新區託管,2019年3月28日正式揭牌成為秦渡街道。是陝西關中聞名遐邇的歷史名鎮。悠久的歷史文化、地處大都市西安近郊、與長安區相鄰的區位優勢,使秦渡街道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贏得了機遇,1995年被確定為全國小城鎮建設示範鎮、西安市綜合改革試點鎮。2004年後又被列為省級重點建設鎮。基礎設施完善,街道內土地肥沃,物產豐富。街道建設較快。地處鄠邑區東部。

秦渡街道為西周時代的豐京周文王伐崇后建都於此。後秦弘始三年(401年),皇帝姚興及文武百官由京城(漢城)赴草堂寺聽取鳩摩羅什講經,在此設立渡口(秦渡街道東城緊鄰灃河),改稱秦渡。唐代仍稱秦渡,高駢寄李遂良詩云:“吟社客歸秦渡晚”。明代宣德元年(1426年)前後,改為秦渡鎮。

截至2020年6月,秦渡街道下轄28個村(居),其中:1個社區、27個行政村。2011年,秦渡街道總人口5.58萬人,農業總產值達到3.64億元,工業總產值達到9.3億元,各類存款餘額2.5億元。

歷史沿革


地名由來
秦渡街道
秦渡街道
後秦弘治三年(401年),後秦皇帝姚興經常率領文武百官,從京城長安赴戶縣草堂寺聽高僧鳩摩羅什講經說法,為方便往來,在灃河西岸設渡口,由此得名。 
建置沿革
公元401年,後秦皇帝姚興由西域迎天竺高僧鳩摩羅什來長安逍遙園即戶縣草堂寺譯經地灃河設渡,秦渡鎮由此而得名。至今1600多年,是歷朝歷代繁華的交通商賈重鎮。
秦渡鎮為西周時代的豐京,周文王伐崇后建都於此。後秦弘始三年(401),皇帝姚興及文武百官由京城(漢城)赴草堂寺聽取鳩摩羅什講經,在此設立渡口(秦渡鎮東城緊鄰豐河),改稱秦渡。唐代仍稱秦渡,高駢寄李遂良詩云:“吟社客歸秦渡晚”。明代宣德元年(1426)前後,改為秦渡鎮。
明代轄於太平鄉,稱秦渡里。
清代為秦渡鎮,清末至民國初為秦渡操。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廢操改聯保制,稱秦渡聯,轄8保。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改聯保為鄉保制,稱秦渡鄉公所。
秦渡鎮位於戶縣長安交界處,距西安、咸陽均為25公里,距關中通陝南要道豐峪口10公里。多年來這裡就是山貨土特產及糧棉的集散地。1949年解放前夕,曾有商戶(包括手工業)二百多家,從業人員約一千多人,1956年實行全行業公私合營,新合併成商業網點12處。
1976年以後,秦渡鎮工商業有了迅速的恢復和發展,新建社隊工業企業有齒輪廠、麵粉廠、造紙廠等。1983年,工業總產值達997.16萬元(包括部分農產品加工),其中秦一齒輪廠年產值達121萬元,產品行銷四個省,六十多個縣市。1983年商業銷售額已達352萬元,個體商業戶已發展到85戶(包括手工業和服務行業),糧食日上市量約兩萬斤。
1949年6月,戶縣改秦渡鄉公所為秦渡區公所,轄8鄉。
1958年8月,成立秦渡公社,轄5個管理區,48大隊。
1961年5月,區劃調整,轄28大隊。
1984年,改稱秦渡鎮。
秦渡街道
秦渡街道
現在鎮內有六個生產大隊,22個事企業單位。人口由解放初的3,310人增加到6,564人(1983年),其中農業人口5,853人,非農業人口711人。城區總用地592畝,人均62平方米。建成區面積0.452平方公里。1979年到1983年,社員新建房六百多間。糧食畝產解放初為三百多斤,1983年增加到970斤,人均收入220元。鎮內有中小學各一所,地段醫院一個,合作醫療站3個,個體診療所一個。
2002年,毗鄰的牛東鄉撤鄉併入秦渡鎮,秦渡鎮成為轄區總面積40平方公里、55個行政村、一個居委會、4.8萬人口、5.7萬畝耕地的大鎮。鎮內有西戶公路、西漢高速公路和縣級四條主幹道縱橫穿越,交通便利。
2018年,被西安高新區託管。

地理環境


秦渡鎮:總面積40平方公里,5.7萬畝耕地。
鎮區土地肥沃,物產豐富,農業以種植小麥、玉米為主,兼有果林、瓜類和其他多種經營。地下水資源充沛,屬關中平源井灌區。
位置境域
秦渡街道地處陝西省西安市鄠邑區東部。東、東南鄰長安區興隆街道、五星街道,南、西南連草堂街道,西、西北接五竹街道,北、東北通長安區靈沼街道。轄區東西最大距離6千米,南北最大距離9.3千米,總面積50平方千米。距縣政府13千米。
水系水文
秦渡街道境內河道屬黃河流域渭河水系。主要河流有灃河,境內流長2.4千米,流域面積10平方千米,年均流量172.6立方米/秒。
自然災害
秦渡街道境內自然災害主要有乾旱、洪澇、暴雨、病蟲害等。其中洪澇災害主要發生在8—10月,最嚴重的一次發生在1957年7月,灃河發大水,沿途房屋、農田大都被淹沒。

行政區劃


建國初為秦渡區秦鎮鄉、牛東鄉,1958年合併為秦渡公社,1961年分設牛東公社,1984年改秦渡鎮、牛東鄉。1996年,秦渡鎮面積29平方千米,人口2.9萬人,轄花園、王渭、王家堡、白羊寨、保安堡、扶托、禹王廟、張良寨、棗林寨、新農村、南龐村、北龐村、南稻務、北稻務、父慈村、崔家灣、東沙河寨、西沙河寨、南沙河寨、南焦羊、北焦羊、喬家莊、裴家寨、邵家莊、新陽村、秦一、秦二、秦三、秦四、秦五、秦六31個行政村和秦渡鎮居委會;牛東鄉面積20.8平方千米,人口1.8萬人,轄22個行政村。
行政村牛一牛二牛三牛四牛中牛北西峪東西峪西東穀子塏西穀子塏正庄西豐盛閻花園薛家園西留村騫王張五橋韓五橋盧五橋辛家莊南待詔北街詔
2001年12月,牛東鄉併入秦渡鎮,轄55個行政村。
行政村秦渡鎮居委會北焦羊南沙河喬家莊王渭東沙河南焦羊崔家彎扶托秦三秦四西沙河北稻務秦六張良寨邵家莊棗林寨裴家寨保安堡
王家堡南稻務禹王廟李花園新農北龐東花園新陽父慈秦五秦一白羊寨南龐中牛牛一東谷北牛西留薛花
韓五牛二閆花千王牛三盧五西東南谷西豐南待張五正庄北待東豐西西辛家莊牛四秦二 
截至2011年末,秦渡街道轄秦渡鎮社區1個社區,秦一、秦二、秦三、秦四、秦五、秦六、扶托、王渭、白楊寨、王家堡、禹王廟、新農、保安堡、南稻務、張良寨、棗林寨、閆花園、東花園、李花園、薛花園、西留、正庄、東豐盛、西豐盛、牛一、牛二、牛三、牛四、中牛、北牛、崔家灣、北稻務、喬家莊、南沙河、北焦羊、南焦羊、新陽、裴家寨、邵家莊、父慈、張五橋、盧五橋、韓五橋、北龐、南龐、東沙河、西沙河、干王、西留、南待、北待、西穀子磑、東穀子磑、南穀子磑、辛家莊55個行政村;下設1個居民小組、55個村民小組。 
區劃現狀
截至2020年6月,秦渡街道下轄28個村(居),其中:1個社區、27個行政村 。辦事處駐長安大街65號。 
統計用區劃代碼城鄉分類代碼名稱
610118006001111秦渡鎮社區
610118006202220南沙河村
610118006203220喬家莊村
610118006204111王渭村
610118006214220張良寨村
610118006216220棗林寨村
610118006221220禹王廟村
610118006225220東花園村
610118006226220新陽村
610118006227220父慈村
610118006229112秦南村
610118006230220白羊寨村
610118006241220千王村
610118006245220南谷村
610118006249220正庄村
610118006253220辛家莊村
610118006255220焦羊村
610118006256220北沙河寨村
610118006257220第五橋村
610118006258220龐村村
610118006259220待詔村
610118006260111秦北村
610118006261111秦中村
610118006262220稻務庄村
610118006263220西花園村
610118006264220豐盛堡村
610118006265220牛東村
610118006266220北穀子磑村

人口民族


截至2011年末,秦渡街道總人口5.58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1.03萬人,城鎮化率18.5%。另有流動人口1065人。總人口中,男性2.90萬人,佔52%;女性2.68萬人,佔48%;14歲以下3450人,佔6.18%;15—64歲4.94萬人,佔88.53%;65歲以上2950人,佔5.29%。人口均為漢族。2011年,秦渡街道人口出生率8.32‰,人口死亡率6.39‰,人口自然增長率1.93‰。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1116人。

經濟


秦渡秦渡解放以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全鎮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目前有各類企業2441個,其中規模以上企業47個,集體企業30個,有限公司10個,私營企業61個,其它企業2340個。主要產業已由過去的單一的農產品發展到現在的機械製造、產品包裝、化工建材、橡塑製品、電力、印刷、電子、服裝、麵粉、環保餐具,以及農民畫、麥稈畫等工業旅遊產品。工業總產值增長幅度近三年連續保持10%左右,2003年達到4.007億元,入庫稅金94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000餘元。
作為一個傳統的農業鎮,全鎮實行“林、路、水、電”綜合開發。修鋪全鎮東西、南北兩條樣板生產路15.4公里,恢復生產路73.3公里,埋灌溉暗管60.2公里,噴灌管道6公里,地埋低壓線抗旱電路46.5公里,新置鋼管泵182台,修井房8座,擴大有效灌溉面積9000畝,新置秸桿還田機19台,路旁植樹12萬餘株等建設的完成,全鎮上下積極實施精品工程,進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已沿西戶公路建起了2個科技示範園,6個示範點。投資600萬元。鞏固和發展了以梅花鹿和奶牛為主的特種養殖小區。目前,該小區存欄梅花鹿150頭,奶牛80頭。在示範區的帶動下,全鎮養殖業迅速發展,截至去年底,全鎮奶牛存欄315頭,肉牛存欄800頭,生豬存欄5800頭,蛋雞存欄45000隻,烏雞等特種禽類累計出欄30萬隻。在種植上西瓜、甜瓜、五橋片等果樹已經形成氣候。
秦渡鎮的非公有制企業發展較早,近年來得到了鞏固和發展。傳統的涼皮也突破了攤點式的小發展,走上了規模規模化的道路成了一些知名品牌。原有的一些工業也得到了新的發展。2003年完成鄉鎮企業總收入達到4.3億元,鄉鎮工業產值4.007億元,入庫稅金949萬元。
綜述
財稅收支
2011年,秦渡街道財政總收入726.82萬元,比上年增長26%。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26萬元,比上年增長16%。 
人民生活
2011年,秦渡街道城鎮非私營單位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為2317元,比上年增加317元;城鎮私營單位就業人員月平均工資1890元,比上年增加300元。2011年,秦渡街道農民人均純收入9437元。 
第一產業
2011年,秦渡街道耕地面積5.55萬畝,人均1畝。2011年,秦渡街道農業總產值達到3.64億元,比上年增長6.4%。 
種植業
秦渡街道
秦渡街道
秦渡街道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為主。2011年,秦渡街道糧食生產4.21萬噸,人均545千克。其中小麥2.21萬噸,玉米1.99萬噸。秦渡街道主要經濟作物是蔬菜。2011年,秦渡街道蔬菜種植面積1.23萬畝,主要品種有蘿蔔、白菜、菠菜、西紅柿、西葫蘆等。 
林業
截至2011年末,秦渡街道水果種植面積0.36萬畝,產量5980噸。 
畜牧業
秦渡街道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牛、羊、家禽為主。2011年,秦渡街道生豬飼養量5.63萬頭,年末存欄2.25萬頭;羊飼養量0.36萬隻,年末存欄0.22萬隻;牛飼養量943頭,年末存欄785頭;家禽飼養量28.64萬羽,上市家禽12.75萬羽。2011年,秦渡街道生產肉類2875.67噸,其中豬肉2614.14噸,牛肉20.52噸,羊肉21.98噸;禽蛋1217.2噸,鮮奶1118.32噸;畜牧業總值9648萬元,占農業總產值的26.5%。 
生產條件
截至2011年末,秦渡街道有大型農業機械1840台。 
第二產業
秦渡街道
秦渡街道
秦渡街道工業以加工製品為主。2011年,秦渡街道工業總產值達到9.3億元,比上年增長2.9%,工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78%。2011年,秦渡街道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家,職工260人,工業總產值7.8億元,比上年增長2.9%,實現工業增加值0.48憶元,比上年增長3.8%。千萬元以上資產企業10家,百萬元以上企業6家。 
第三產業
郵電通信
截至2011年末,秦渡街道有郵政網點(所)2個,投遞路線單程總長度5千米,投遞點20個,鄉村通郵率100%;國內匯票業務完成0.5萬筆,國內異地特快專遞信件完成0.4萬件,征訂報紙2000份、期刊300冊,業務收入9萬元。截至2011年末,秦渡街道電信企業1家,服務網點2個;電話交換機總容量6813門,固定電話用戶6813戶,比上年減少58戶,電話用戶普及率48.3%,比上年減少3%;行動電話用戶1.2萬戶,行動電話普及率98%,比上年提高9.3%。全年電信業務收入1.5萬元。 
金融業
截至2011年末,秦渡街道金融機構各類存款餘額2.5億元;人均儲蓄5458元;各項貸款餘額2.06億元。

文化


秦渡街道是陝西關中歷史名地。史有“周豐宮”之稱,《古今圖書集成》載,“秦渡即古豐地,灃水之西岸,豐舊城在焉”。街道北五里的“周文王靈台”就是歷史的見證。後秦弘始三年(401年),後秦皇帝姚興由西域迎天竺高僧鳩摩羅什來長安逍遙園即鄠邑區(戶縣)草堂寺議經在灃河設渡,秦渡街道由此而得名,已有1600多年歷史,是歷朝歷代繁華的交通商賈重鎮。
根據《元豐九域志》記載:“宋代戶縣(鄠邑區)除縣城外,只有甘河和秦渡兩處集鎮。”秦渡鎮位於戶縣(鄠邑區)和長安縣(長安區)交界處,附近又無大的集鎮,因此發展很快。到了明朝的時候,秦渡鎮因座居交通要道,已經是商賈雲集方圓十里八鄉的馳名大鎮。古代沒有郵局,發送公文塘報要靠驛站,明朝時期在戶縣(鄠邑區)縣城北門內設戶陽驛,編製有馬6匹,驛夫4人,扛夫2人。為了這些驛站,邊聽專門修繕了驛道,該道由長安祝村入戶境,經秦渡鎮過北龐村到縣城,再過太史橋經灰渠頭西入周至。明正德年間,驛站被遞鋪取代后,縣城內有總遞鋪,在縣西設灰渠頭鋪,縣東北設趙王鋪,縣西北設澇店鋪,縣東設兆豐、龐村、秦渡三鋪。遞鋪設有鋪司和鋪夫,秦渡鋪編製鋪夫三名,郵路東至西安,西經戶縣到灰渠頭。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興辦郵政,驛站、遞鋪廢除。“大清郵政”在秦渡鎮設立代辦機構。民國初設秦渡鎮郵政局,位置在現在的西街中段。時西安通往戶縣(鄠邑區)的郵政大道分南北兩條:南路沿襲古驛道,由長安河池寨入戶境秦渡鎮到縣城,再西去周至;北路由長安客省庄橋,經縣內大王、澇店鎮西入周至。正因秦渡鎮座居交通要道,經貿得到極大發展,明代志書記載:“盛於縣城”。也就是說此時的秦渡鎮比戶縣縣城還要興盛。

交通


2011年,秦渡街道有縣鄉(鎮)公路12條,總長40千米。截至2011年末,秦渡街道道路總長度9千米,人均擁有道路長度0.87米;道路鋪裝面積9萬平方米,人均擁有道路面積8.74平方米。轄內公路站為秦渡汽車站。

社會


教育事業
截至2011年末,秦渡街道有幼兒園4所,小學15所,在校生4400人,專任教師168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3所,在校生1747人,專任教師158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99.7%;小升初升學率100%,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達99%;普通高中1所,在校生2180人,專任教師148人;高職(專科)院校1所;中等職業學校1所,在校生1500人。 
文化事業
截至2011年末,秦渡街道有文化藝術團體4個,個人會員100個,創作完成的文化藝術作品有農民畫;電影放映單位1個,年放映36場次,觀眾達4000人次;文化站1個,建築面積100平方米;公共圖書室1個,建築面積20平方米,藏書23萬多冊。地方特色民間藝術有背社火、麥稈畫等。秦鎮米麵皮子製作技藝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體育事業
秦渡街道
秦渡街道
截至2011年末,秦渡街道70%的城市社區和32%的村安裝了健身器材,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50%。 
衛生事業
截至2011年末,秦渡街道有各級各類衛生醫療機構57個、村醫療衛生室55個,鎮衛生院2個;病床36張,每千人擁有醫療床位0.6張。專業衛生人員52人,其中執業醫師32人,註冊護士11人。2011年,秦渡街道農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100%,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70%,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5.2萬人,參合率95%;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嬰兒死亡率、新生兒死亡率分別為5.96‰、5.11‰、3.62‰。 
勞動就業
2011年,秦渡街道新增就業人員603人,有201名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23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27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18%,全年共幫助5戶零就業家庭實現每戶至少一人就業。 
社會保障
截至2011年末,秦渡街道參加城鎮基本養老保險178人,比上年增加147人,其中參保職工43人,參保離退休人員29人,分別比上年末增加78人和73人。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農民工2.3萬人,比上年增加1.37萬人,參加企業基本養老保險400人,比上年增加100人。參加城鎮基本醫療保險97人,比上年末增加21人,其中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32人,比上年增加15人,參加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25人,比上年增加8人,參加醫療保險的農民工35人,比上年增加21人。參加失業保險40人,比上年增加13人,其中參加失業保險的農民工19人,比上年末增加5人,年末領取失業保險金7人,比上年增加1人。參加工傷保險49人,比上年增加23人,其中參加工傷保險的農民工29人,比上年末增加28人,全年認定(視同)工傷7人,比上年增加1人,全年評定傷殘等級1人,比上年增加1人,全年享受工傷保險待遇5人,比上年增加1人,參加生育保險19人,比上年增加9人,全年共有18人次享受生育保險待遇,比上年增加2人次。截至2011年末,秦渡街道規模以上企業勞動合同簽訂率達90.8%。各級勞動人事爭議調解組織和仲裁機構共受理勞動人事爭議案件13件,結案13件,其中通過調解方式結案7件,佔53.8%。仲裁機構立案受理勞動人事爭議6件,結案率91%,調解組織受理(含仲裁機構案外調解)2件,結案率92%。 
社會福利
2011年,秦渡街道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49戶,人數84人,支出23.18萬元,月人均230元;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34人次,支出5.44萬元。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620戶,人數2154人,支出207.12萬元;農村五保集中供養2人,月支出0.072萬元,月人均360元;農村五保分散供養32人,月支出1.24萬元,月人均387.5元;農村醫療救助69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2154人次,共支出6.46萬元;農村臨時救濟64人,支出2.96萬元。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160人。經常性社會救助工作站、點和慈善超市1個。 
基礎建設
截至2011年末,秦渡街道有自來水廠1個,鋪設幹線水管2千米,生產能力1350噸/日,年工業用水0.25萬噸、生活用水49萬噸,居民自來水普及率90%,年人均生活用水8.8噸;排水管道2千米。
截至2011年末,秦渡街道有0.4千伏變電所1座,主變壓器109台,總容量2400千伏安,高壓輸電線路1條,總長度30千米,用電負荷1920千瓦。年售電量累計完成2000萬千瓦時,綜合電壓合格率98%,供電可靠率99%。
截至2011年末,秦渡街道鎮區園林綠地面積2公頃,其中公共綠地2公頃。
發展建設
秦渡街道
秦渡街道
秦渡鎮黨委、政府堅持與時俱進,把發展作為執行政興鎮的第一要務,確定今後的發展思路是:發揮古鎮優勢,以城鎮建設為龍頭,以招商引資為突破口,實施大項目帶動戰略,加快城鄉一體化步伐,打造省級明星示範鎮。基本目標是:在現有基礎上,沿西戶公路“軸線擴展”,把城區向西輻射延伸十公里至西漢高速路口,與戶縣灃京工業園相接,鎮城區面積為4平方公里,形成秦戶經濟走廊走廊大鎮域內四條主幹路交叉十字形成的四個商業區;並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上沿路發展六大基地,把種養業做大做強;開發灃河沿岸商住旅遊區,建設玉佛寺旅遊業亮點景點亮點省級歷史文化名鎮,推動全鎮精神文明建設。從而使秦渡古鎮煥發出新的生機,實現二次創業,再現“西周灃京盛地”、“明清集貿活動勝於縣城”的歷史輝煌,重振古鎮雄風。
古鎮開發
儘快委託規劃設計單位編製古鎮保護性開發修建詳細規劃,進行老街區景觀設計;廣泛宣傳,提高古鎮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積極爭取社會各界對古鎮保護開發的關注和支持;制定相關優惠政策,吸引和鼓勵社會資金參與古鎮保護開發。將古鎮西街、南街、北街列為涼皮風味小吃專營區及及古文化景觀保護區,提升商業價值;對保護區內的建設項目減半徵收市政公用設施配套費;對從保護區外遷的群眾,由村組為其規劃專門的宅基用地,土地部門辦理宅基地批准手續。其原有建築由政府估價收購,統一組織保護開發;對參與古鎮保護開發的外籍人士給予本鎮居民同等待遇;單位所屬房屋由各單位按規劃統一建設或整體出讓,由開發公司統一開發建設;成立古鎮保護性開發專門領導機構和執法隊伍,確保開發工作順利進行。
創建基地
充分利用全鎮現有儲備土地和停辦企業空閑場地,以土地出讓、企業合資合作、兼并等方式,積極招商引資。五年內,引進以機械加工為主的企業25個,形成佔地230畝的機械加工基地。同時完成基礎設施配套建設,營造新的企業發展環境,增強鎮域經濟實力。
建設新市場
發揮古鎮資源優勢,在鎮內興建一座具有古鎮特色、檔次較高的商城和一座綜合批發市場,繁榮古鎮商貿。
開發旅遊資源
秦渡街道
秦渡街道
利用灃河大橋南北形成的200畝水面和沿岸有利地段開發度假村村村;利用現有的地熱水資源,在鎮區興建一個集娛樂、療養和熱水養殖為一體的休閑中心。預計建築面積1500平方米;開發羅漢寺,鋪設秦戶路通達羅漢寺的油路,完成大殿修復和寺院內配套設施建設,力爭2008年全部完工並對外開放,接待遊客。
道路建設和農業開發
在鎮內建設三條文明示範大街,全面完成55個村村內道路水泥硬化工程,使所有出村路達到沙石硬化標準;在10個村實施農業綜合開發工程,改造中低產田10000畝,建成穩產高效農田4000畝、優質糧基地10000畝;發展特色農業,全鎮多種經營種植面積達到10000畝。

獲得榮譽


1995年被評為“全國小城鎮建設示範鎮”、“西安市綜合改革試點鎮”。2004年又被列為省級重點建設鎮,2005年被確定為西安市小城鎮發展改革試點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