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宜霖
作家,代表作《倫敦愛情故事》
鍾宜霖,當代華人女作家,現居倫敦。
長篇小說《倫敦愛情故事》最高排名亞馬遜暢銷小說排行榜第3名,圖書總排行榜第10名。《唐人街》發表於《收穫》長篇專號,Kindle版由《收穫》推出后即成為亞馬遜付費Kindle文學暢銷書排行榜第1名。2013年參加英國電視台第四頻道真人秀《第一次約會》,並成為該節目第一季的廣告女主角。
大事件
1996
被《讀書時間》採訪報道
1996年《陽光雨季》做為中學生校園文學的典範作品被中央電視台《讀書時間》製作為30分鐘專題採訪報道,鍾宜霖因此成為該節目播出以來接受採訪最年輕的作家。
2009
出版的《倫敦單身日記》等
《倫敦單身日記》是她在倫敦創作的日記體長篇小說,2009年出版的精選本最高暢銷書排名為中國亞馬遜暢銷小說排行榜前五十名。姊妹篇《倫敦愛情故事》2010年出版首月即進入中國亞馬遜暢銷圖書排行榜總榜前10名,暢銷小說排行榜前三甲。
2011
《唐人街》被收錄“海外華人作家專輯”
2011年,鍾宜霖以海外華人生活為素材創作的長篇小說《唐人街》發表於《收穫》雜誌長篇小說專號秋冬卷。該期《收穫長篇專號》為“海外華人作家專輯”。
2017-11
為《南方周末》撰寫專欄
2017年11月,鍾宜霖開始為《南方周末》撰寫專欄《倫敦場景》。
小說封面封二封底
12歲開始在上海《少年文藝》等刊物發表詩歌和小說,中學沒畢業就已經創作了兩部長篇小說、大量中短篇小說、劇本、詩歌和散文等近60萬字,發表作品近10萬字。
小說《牛仔褲,白裙子》獲得1992年上海《少年文藝》年度最佳“好作品獎”,16歲在《紅樓夢學刊》發表紅學研究論文《誰拆散了木石前盟》(1993年第3期),同年成為南京《少年文藝》的封二少年作家。
14歲創作完成16萬字的長篇小說《擁抱朝陽》。
1996年《陽光雨季》做為中學生校園文學的典範作品被中央電視台《讀書時間》製作為30分鐘專題採訪報道,鍾宜霖因此成為該節目播出以來接受採訪最年輕的作家。
《倫敦愛情故事》封面封二及亞馬遜暢銷榜排名截圖
2011年,鍾宜霖以海外華人生活為素材創作的長篇小說《唐人街》發表於《收穫》雜誌長篇小說專號秋冬卷。該期《收穫長篇專號》為“海外華人作家專輯”,共收入美國華人作家哈金的《南京安魂曲》、英國華人作家鍾宜霖的《唐人街》和台灣作家齊邦媛的《巨流河》等四部作品。
2013年,鍾宜霖在北京創作的展現大時代全景的半自傳性長篇小說《北京北京》(原名《個人現狀》)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並由台灣作家陳文芬(漢學家馬悅然夫人)、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會長白燁等名家傾力推薦。劇評《倫敦版理查三世》在《南方日報》發表后被專業戲劇期刊《國話研究》轉載發表,並被英國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戲劇研究理論專著《超越英語的莎士比亞》翻譯引用。
小說封面
2015年,鍾宜霖前往美國紐約旅行,回倫敦後用英語創作了她的第一部英文長篇小說:《親愛的紐約》。
2017年11月,鍾宜霖開始為《南方周末》撰寫專欄《倫敦場景》。
長篇小說《在倫敦》2018年2月出版。截至2018年,鍾宜霖已出版十本書,包括八部長篇小說和兩部文集。
16歲時鐘宜霖分別參加了中央戲劇學院、北京電影學院、和北京廣播學院(今中國傳媒大學)的專業筆試和面試,全部通過進入複試,並在北京廣播學院的電視文學專業中取得專業考試總分第一名的成績。當時她同時通過了中央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和導演系的複試,以及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的複試,但因複試時間衝突,她只能選擇其一,最終她選擇了參加中戲戲劇文學專業的複試,並在該專業考試的最終面試中取得90分的最高分,在高考後順利進入中央戲劇學院,成為中戲該屆入學年齡最小的在校生。
20歲鍾宜霖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獲得文學學士學位。畢業分配至北京某中央直屬新聞機構,做雜誌專欄編輯、記者。
21歲獲得中國新聞出版署頒發的新聞記者證,次年榮獲由國家四大部委頒發的全國性新聞獎(電腦文化傳播獎)。出國前她已經出版了五本長篇小說和作品集,發表作品逾百萬字。譯作龐德的《在地鐵站》被收入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教材和高等教育國家級規劃教材(大學英語文學專業)。
鍾宜霖25歲赴英留學,獲得英國羅素盟校華威大學文學碩士學位。
畢業后移居英國,先後就職於某知名律師行及倫敦大學學院(UCL),並在英國皇家爵士(DBE)的推薦下獲得永居。現定居倫敦。
工作單位 | 部門 | 職務 | 地點 |
中央人民廣播電台 | 少兒部 | 編輯,撰稿,客座主持人 | 北京 |
北京電視台 | 青少部 | 撰稿,紀錄片編導 | 北京 |
北京電視台 | 節目組 | 節目策劃,編導 | 北京 |
北京人民廣播電台 | 調頻103.9 | 節目製作人,編播,主持人 | 北京 |
北京人民廣播電台 | 調頻87.6 | 文學編輯,主播 | 北京 |
北京電視台 | 總編室 | 春晚總導演助理 | 北京 |
中國大學生 | 編輯部 | 編輯,記者 | 北京 |
中國青年報 | 編輯部 | 特約記者 | 北京 |
中華文學選刊 | 編輯部 | 特邀編輯 | 北京 |
英國華人資料與諮詢中心 | 行政部 | 總裁助理 | 倫敦 |
英中時報 | 編輯部 | 特邀專欄作家 | 倫敦 |
倫敦大學學院(UCL) | 科研中心 | 行政主管 | 倫敦 |
倫敦大學總部(UOL) | 國際部 | 考試中心官員 | 倫敦 |
英國第四電視台(C4) | 節目組 | 真人秀演員,節目廣告女主角 | 倫敦 |
【長篇小說】
作品名稱 | 出版時間 | 出版社 |
《陽光雨季》Sunshine and the Monsoon | 1995.1 | 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 |
《言情故事》Say Love | 1998.9 | 春風文藝出版社 |
《非一般愛情小說》A Love Fiction | 2001.9 | 江蘇文藝出版社 |
《倫敦單身日記》London Single Diary | 2009.8 | 寧夏人民出版社 |
《倫敦愛情故事》London Love Story | 2010.5 | 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 |
《唐人街》Chinatown | 2011.9 | 《收穫》長篇專號,2015,江蘇文藝出版社 |
《北京北京》Personal Statement | 2013.6 | 上海文藝出版社 |
《在倫敦》In London | 2018.2 | 江蘇文藝出版社 |
《在倫敦》
【中短篇小說】
作品名稱 | 出版社 | 出版時間 |
《牛仔褲,白裙子》(短篇)Jeans and the White Skirt | 上海《少年文藝》 | 1992 |
《王老頭的故事》(短篇)Story of Wang | 上海《少年文藝》 | 1993 |
《赤橙黃綠青藍紫》(中篇)Seven Colors | 江蘇《少年文藝》 | 1993 |
《無法命題》(中篇小說)Untitled | 收入《去往拉薩》 | 2005.1 |
《真實生活》(中篇小說)The Real Life | 收入《巡行在夢中的玫瑰》 | 2003.1 |
《精神病患者》(中篇小說)Chinese Patient | 2000 | |
《地鐵里的眼睛》(文集)Eyes in Subway | 團結出版社/中國婦女出版社 | 2001.1 |
《去往拉薩》(小說集)Going to Tibet | 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 2005.1 |
【網路代表作】
作品名稱 | 出版社 | 出版時間 |
《無恥者無畏》 | 網易文化 | 2000 |
《諾貝爾之於高行健》 | 網易文化 | 2000 |
《2000年目睹文壇之怪現狀》 | 《中華文學選刊》 | 2001.2 |
《從小平你好到胡哥挺住》 | 新華社轉載 | 2003 |
《鍾宜霖致廖先生:關於莫言與諾貝爾文學獎》 | 新浪博客 | 2013 |
【媒體專欄】
作品名稱 | 出版時間 | 出版社 |
《乾洗店》,《超市女性》 | 2017 | 《南方周末》專欄《倫敦場景》 |
《伯爵大人》 | 2018 | 《倫敦場景》專欄 |
【翻譯作品】
作品名稱 | 出版時間 | 出版社 |
《在地鐵站》(龐德)英譯中 | 2002 | 收入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課本第一冊和高等教育國家級規劃教材 |
《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授獎詞》(瑞典文學院)英譯中 | 2012 | 收入葉開《莫言的文學共和國》 |
作品名稱 | 時間 |
《擁抱朝陽》(長篇小說)Embracing the Sun,太陽三部曲之一 | 1990(14歲) |
《陽光雨季》(電影劇本)Sunshine and the Monsoon,太陽三部曲之二 | 1995,改編自同名長篇小說 |
《尋找太陽》(長篇小說)Searching for the Sun,太陽三部曲之三 | 1993(16歲),未完成 |
《後現代生活》(長篇小說)The Postmodern Life | 1998,實驗性小說 |
《北京非主流作家協會》(雜文集) | 2000-02 |
《後現代主義與第三世界研究》(英語論文)Post-modernism and the Third World | 2003,文藝理論論文 |
《倫敦單身日記》系列 1,《第一部:倫敦紀事》London Notes,[倫敦單身日記]S1.1第一季 2,《第二部:英國筆記》Britain Essays,[倫敦單身日記]S1.2第二季 3,《第三部:英倫季節》Seasons of Engand,[倫敦單身日記]S1.3第三季 4,《第四部:旅英手記》London Life,[倫敦單身日記]S1.4第四季 | 2002.6-2002.9,倫敦 2002.9-2003.5,倫敦-大學 2003.5-2003.12,大學-倫敦 2003.12-2004.12,倫敦 |
《倫敦單身女郎》系列 1,《倫敦戀愛物語》(長篇小說)The Mayfair Affair,[倫敦單身女郎]S2.1第一季 2,《倫敦愛情地圖》(長篇小說)Love and the City,[倫敦單身女郎]S2.2第二季 3,《倫敦單身女郎》(長篇小說)London Single Lady,[倫敦單身女郎]S2.3第三季 4,《單身女郎日記》(長篇小說)Single Girl's Diary,[倫敦單身女郎]S2.4第四季 5,《一場36小時的電影》(中篇小說)A 36hours' Film,[倫敦單身女郎]S2.5第五季 6,《倫敦單身童話》(長篇小說)London Single Fairytale,[倫敦單身女郎]S2.6第六季 | 2006-07,倫敦特斯山 2008,倫敦肯森頓 2009,倫敦考文花園 2009,倫敦考文花園 2009,倫敦考文花園 2010,倫敦考文花園 |
作品名稱 | 創作時間及地點 |
《倫敦派對季節》(英語長篇小說)LondonParty Season,創作中, | 2013.12-,倫敦泰麗花園 |
《倫敦劇評》(文藝評論)LondonTheatreReviews, | 2011.9,倫敦考文花園 |
《青樓十三釵》(譴責小說)The13thProstituteinQingHouse, | 2014,倫敦 |
《巴黎筆記》(隨筆)ParisNotes, | 2014,倫敦 |
《格林威治大街》(長篇小說)GreenwichStreet,創作中, | 2014.12-,倫敦 |
《勛爵的派對》(中篇小說)Lord'sParty,創作中, | 2015.2,倫敦 |
《中國小姐》(長篇小說,英語)FolksofNewYork,創作中, | 2016.5,紐約 |
《紐約故事集》(非虛構小說,英語)FolksofNewYork,創作中, | 2016.5,紐約 |
《親愛的紐約》(長篇小說,英語)DearNewYork, | 2015-2016, 倫敦,紐約 |
《倫敦場景》(系列短篇小說集)TheLondonScene, | 2017.11-12, 倫敦 |
《對話:從<唐人街>的眾生百態看現世中文學的價值》《收穫》:《唐人街》這部文學作品很偉大的一個意義,是改變了我們對世界的理解。如果沒《唐人街》有這個作品,我們對世界的理解就會特別地狹隘,但是有了這樣的一部文學作品,我們對世界的理解就不一樣了。
中國作家網:唐人街,Chinatown,存在於各國被華人佔領的巷道中。音響廳、飯館、新華書店、按摩房,黑幫、妓女、偷渡者、打工仔,形形色色,林林總總。每個人都有他們各自的故事,或喜或悲,或愛或恨。每件事都有根源,每段根源都和Chinatown息息相關。他們生活在底層,社會的最底層,從國內輾轉到不列顛國的倫敦,能也只能住與國內相同的房子、吃一樣的飯菜,和同樣的人結交。他們還生活在舊時代,而倫敦已進入後現代。
《中國出版傳媒商報》:儘管作者在小說中涉及了倫敦黑白社會以及灰色地帶的方方面面,然而《唐人街》帶我們所領略到的,卻絕不僅僅只是一場獵奇與冒險,而是在這個不同的世界里,形形色色的不同人物,和他們價值觀迥異的人生百態:一幅當代海外華人非法移民生活的鮮明而多姿多彩的浮世繪。
瑞典台灣作家:WenfenCHEN-MALMQVIST/陳文芬:鍾宜霖的《唐人街》使人想起老舍的《茶館》,或者是夏衍《上海屋檐下》。不同的是,這本小說講述的是發生在當下,二十一世紀的海外中國人的故事。
新浪讀書:《唐人街》為“不存在”者素描:偷渡客、嫖客、中餐館廚師、送餐工、女同性戀、賣盜版光碟者、難民夫婦、菜市場小販、輟學的餐館服務生、不學無術的高幹子弟、毒品販子、偷渡皮條客、超市搬運工、蛇頭、妓女、江湖黑幫……他們一無所有,沒有身份,沒有護照,沒有工作,甚至連最起碼的英語都不會說。他們都是“黑”下來的人,用官方話語來說,就是非法居留者或非法移民。
不只在歷史和法律的疆界中,由於海外華人作家們在這個領域和題材上的失語,這些沒有話語權的被稱作Subaltern的非法移民,竟然從來沒有在任何一部當代文學作品中出現過,他們的真實面目和他們現世的生存狀態,同樣成為了一個名副其實的空白。《唐人街》寫的就是這樣一個“不存在”的群體。
江蘇文藝出版社:一條街上一生戲,生死離合皆文章。
亞馬遜編輯推薦:他們是在主流社會中“不存在”的人:偷渡客、難民夫婦、高幹子弟、富二代、毒品販子、搬運工、蛇頭和妓女……《唐人街》是一部關於那些真正生活在唐人街這塊土地上的歷代相傳、生生不息卻被文學和歷史所遺忘的海外中國人的生活志與心靈史。非法移民這個沉重而艱巨的主題,由於海外華人作家們的缺席,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上形成了一個觸目驚心的空白。鍾宜霖的《唐人街》第一次填補了這個空白。
澎湃新聞:倫敦、紐約、洛杉磯……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唐人街。但是,我們能從浩繁的資料中看到古樸的牌樓、傳統節日的慶典,卻看不到生活在其中的人。夏志清曾批評林語堂的《唐人街》不接地氣,缺少細節,那是文人對唐人街的想象。旅英作家鍾宜霖的小說《唐人街》,就是以生活在倫敦唐人街的中國非法移民為主角。
《新商報|書評坊》:在19世紀,英國作家狄更斯創作了一部連接倫敦與巴黎兩個城市的《雙城記》;21世紀,翻開鍾宜霖的《唐人街》,亦如看見了兩座城市,一座是倫敦,而另一座,則是生活在倫敦社會邊緣的中國人所保留的帶有原鄉記憶的精神孤島。
《青春》文學雜誌:這樣一個個來自於底層生活經驗的故事和細節就好像光芒一樣向你卷席湧來,彷彿是生活的光芒萬丈,實則是萬箭穿心,讀著讀著你似乎已吸光所有的氧氣,不得不屏息靜氣甚至窒息。……在鞋帶上“上下而求索”的螞蟻,他們奮鬥了一輩子,即使從鞋底爬了上來,卻也還是只鞋上的螞蟻。巨大的鴻溝仍然存在,那就是“他者”永遠無法完成的文化認同。《唐人街》里的居民,永遠都只能生存在唐人街,這個他們頭腦里想象出來的中國社會,而不是這條街道以外的那個真實存在的世界,英國。
Shanghai Daily:Based in London, Zhong’s “Chinatown” is a novel based on the lives of Chinese illegal immigrants in the UK. She tells of stowaways from the rural counties of China’s southern provinces; down-and-out adult children of Chinese high-ranking officials and the children of China’s nouveau riche who dropped out at boarding school due to a lack of parental guidance......'It is important to know there is another life in Chinatown, other than it only being a cultural name.'
讀者:曼陀鈴:無意中,我----一個在英國讀書的學生,住進了倫敦的“唐人街”,於是接觸到從中國來英國淘金的邊緣人。他們不懂英語,做違法生意,出來以後就再也回不去了。有賺錢寄回去養妻兒的廚師,有販賣盜版光碟的偷渡客,有淪落為妓女的富家女,有醉生夢死的高幹子弟。他們大多沒有合法身份,卻也活的有聲有色,有滋有味。
是一組水粉畫、風景圖。
讀者:看瘋景:這風景美得殘忍。
在2014年昆明發生恐怖襲擊事件后,發微博參照她頭腦中的“歐美經驗”,認為此類事件如果發生在歐美國家,第一件事就是首相道歉,媒體控訴執政黨無能,最多一兩個月,首相就會下台。並說“國內的人真是被洗腦洗暈了。”
她說:“我暫且不說民族政策了,趕緊先救人吧。自己的公民在自己的國家,因為某些政策而導致的惡性報復襲擊在公眾場合受傷,難道醫藥費還不應該由政府買單嗎?”
2018年3月,鍾宜霖在微博上轉發了一篇名為《因遲到幾分鐘羞愧難當,英國大臣當場辭職》的新聞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