蚩尤冢
中國歷史遺跡
蚩尤冢,位於山東汶上縣南旺鎮,樹木參天。蚩尤冢現存兩幢石碑,石碑高2.3米,寬1.5米,厚30厘米。屹立於蚩尤冢前,石碑的下面刻有文字“蚩尤冢”為清代人所刻。“蚩尤祠”碑刻現存放在汶上縣博物館內。
蚩尤冢
相傳,遠古時代九黎族骨領蚩尤居住在冀魯交界處,後來黃帝及其部族從中國西北部游牧至此,與蚩尤郭族發生衝突,一場大規模的戰爭在涿鹿爆發(據學者推測,屬於魯豫交界黃河兩岸地區,河北涿鹿縣乃漢代所設,非涿鹿之戰發生地帶),黃帝擒殺蚩尤後分屍而葬,身葬於此,首級葬於壽張闞鄉(今陽谷縣),肩髀葬於巨野(菏澤巨野縣)重聚,部分屍骨亥葬於台前(原屬壽張縣,今屬濮陽)境內。
相傳,古時人們常於十月祭祀蚩尤,其冢有赤氣出,直連雲霄,像懸掛一面大旌旗,人稱“蚩尤旗”。
台前有蚩尤冢、蚩尤祠,蚩尤被後世尊為“兵主”。
闞城的記載還有很多,這裡祭祀蚩尤的活動史載不絕。《郡國志》載“東平陸有闞亭”;《水經注》記“闞亭在縣西南南旺湖中,有高阜六七”;《史記·封禪書》記始皇封禪泰山祭祀蚩尤:“齊八祀,三曰兵主,祠蚩尤在東平陸監鄉,齊之西境也”,《正義》:“蚩尤冢在東平陸監鄉,監即闞雲”;《漢地理志》:蚩尤墓在東平陸壽張縣闞城。《東國歲時記》還記載了端午節(天中節)祭蚩尤除疫的情況:以硃砂在黃紙上書寫“赤符”(端午的符咒):“五月五日,天中之節,上得天祿,下得地福。蚩尤之神,銅頭鐵額、赤口赤舌,四百四病,一時消滅。急急如律令……”
因有蚩尤作城垣而使人聯想到,九黎部落在當時是高度文明的農耕部落聯盟。通過對文獻資料的分析可知,九黎部落定居於黃河下游的汶、濟之間,他們掌握了高超的農耕技藝,是最早的農耕氏族。1990年在汶上縣賈柏村發現的北辛文化墓葬群和半地穴房址說明,六千年前生活在此的古人類已由游牧走向定居,而定居的基礎是農耕文明。《龍魚河圖》所謂蚩尤部落“食沙石子”不過是後來代代誤傳,又恰恰反證了蚩尤部落已經精於粟米的種植——今天魯西南一帶廣種粟米。《淮南子》:“神農之播百穀也,因苗以為教”也證明了這一點。大汶口文化遺址發現有大量窖藏粟米,而這一帶也是蚩尤部落活動的地域,且年代亦相吻合。粟米最像“沙石子”,蚩尤部落除了食“沙石子”,亦食五穀、禽獸和海中魚,亦播百穀。《國語·楚語》:“及少皞之衰也,九黎亂德,民神雜糅,不可方物。夫人作享,家為巫史,無有要質。民匱於祀,而不知其福。烝享無度,民神同位。民瀆齊盟,無有嚴威。神狎民則,不蠲其為。嘉生不降,無物以享。禍災荐臻,莫盡其氣。顓頊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屬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屬民,使復舊常,無相侵瀆,是謂絕地天通。”。雖有貶義,卻也可見當時蚩尤部落食而有餘,祭祀時用竹筐裝盛祭品。今天苗族吹牛祭神祭品甚多與此相仿,因為蚩尤首創農業耕作,牛是主要生產資料,也是民族的圖騰,他們用最珍貴的祭祀品祭天地和先祖,自然是有其根基的。
現有幾處均說蚩尤墓在其境內,又均引注《皇覽·冢記》,稱:“蚩尤冢在東平郡壽張縣闞鄉城中,卻又無法證實闞城在其境內。所幸的是“闞城”這一地名仍然保留著,文獻資料尚多,明清兩代河湖圖也都標識出了蚩尤冢的大體位置。九公墓之數個墓冢封土高十餘米,現為山東省文物保護單位。這些都為將來尋找古闞城和蚩尤冢提供了豐富的歷史地理信息。
陽谷縣十五里園鎮蚩尤冢(首級冢)已被確認闞城遺址,在今陽谷縣壽張鎮附近
菏澤巨野縣亦被確認為蚩尤冢(肩髀冢)。
台前縣蚩尤墳亦有史料記載。
南旺鎮此處尚無考古證明。
《皇覽·墓冢記》:“蚩尤冢在東郡壽張縣闞城中,冢高七丈,常以十月祀之,有赤氣出,如匹絳帛,民曰:‘蚩尤旗’”。
《姬氏志》等史載:魯庄公在世時曾來南旺觀光避暑、考察風情,會宋公於闞城,觀其地貌,山繞祥雲,水籠瑞氣,乃星占筮人,喜而南拜,其死後葬於此地。後世尊其遺願,庄公以後的桓松、僖公、文公、閔公、宣公、成公、襄公、昭公等九公均以周天子禮葬於闞城鳳凰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