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王府
歷史遺跡
禮王府位於西黃城根南街7號、9號。明代是崇禎皇帝的外戚周奎的私宅。清朝入關進駐北京之後,此地後為禮親王、清太祖努爾哈赤次子、清初“八大鐵帽子王”之一代善所有。此處府邸並非最初的禮親王代善之府,而是代善之孫傑書襲封后擇址新建的王府。傑書時稱康親王,故府亦稱康王府。乾隆四十三年(1778)恢復禮王的封號,改稱禮王府。嘉慶十二年(1807)府毀於火,由當時的禮親王昭連集資於原址重建,即現存之邸。
王府規模宏大,佔地廣闊,重門疊戶,院落深邃。北京有句老話說的是,“禮王府房,豫王府牆”,就是說禮王府的房子多,豫王府的院牆高。由此不難看出禮王府的規格,在北京諸多王府裡面的等級之高。禮王府南起大醬房衚衕,北至頒賞衚衕,佔地約30公頃。在清代所建的諸多王府中,最大的就要數禮親王府和豫親王府。

建築美景
西安門禮王府的“凶宅”傳說盛行於網路,卻始終沒看到探險解密的版本。按理說,王府官邸選址的重要標準之一就是風水好,為大富大貴之地,又怎麼會被傳為“凶宅”呢?從民間流傳的故宮、恭王府、禮王府鬧鬼的故事版本來看,象徵著皇權的王府向來是高牆大院,守衛森嚴,在老百姓眼裡充滿了神秘感和恐懼感。於是,王府的深宅大院就成為了鬼故事流傳的載體,各種“凶宅”的版本便流傳開來。

禮王府
這一“凶宅”傳言實在是無從可考,禮王府300多年前就已經存在,算起來,石大媽也該是第五代傳人了。要從禮王府的奴僕中查出姓石的人,並找到第五代後代,無異於大海撈針。
而住在禮王府周圍的居民也從沒聽說過有這麼一位“石大媽”,更從未見過禮王府颳起過旋風。老住戶高大爺聽完后打趣道:“北京風沙是大,可也不至於傳得這麼邪乎吧?光是沙塵暴就夠忍受的了,再來個三米高的旋風,那還讓不讓人活了?我猜,沒準是哪個痛恨北京沙塵暴的小子隨口一說,就流傳開了一個鬼故事。”
禮王府對面有一座廢棄的三層樓房,典型的上世紀80年代的建築風格。一層被一家化妝品公司當作倉庫使用,二層被某拆遷辦佔用,三層的房子大多廢棄,其中的三間房子被化妝品公司的工作人員當作宿舍使用。房間沒有門,就把毯子或床單當作門簾,破損的窗戶上貼滿了海報和硬殼紙。房間里擺放著雙層床鋪、衣櫃、方桌等簡單的傢具,廢棄房子的門口則掛滿了剛洗過的衣服,站在走廊中間,甚至能聽見水滴“滴答滴答”往下掉的聲音。
代善

代善
康熙
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傑書曾孫永恩復號禮親王,以《嘯亭雜錄》一書傳世的禮親王昭槤即永恩之子。最後一代禮親王世鐸於清道光三十年(1850)襲爵,光緒年間曾任軍機大臣,清帝退位後去世。此府並非最初的禮親王代善之府,而是傑書襲爵后擇址所建。建府之初,康熙帝下旨命天下資助,甚至府中陳設也為官員獻納。傑書以康親王世襲,故府稱康親王府,乾隆四十三年改稱禮親王府。清嘉慶十二年(1807)禮親王府毀於火,由當時的禮親王昭褳集資於原址重建。禮親王府規模雄偉,佔地廣闊,呈長方形,分中、東、西三路。中路為主體建築,有府門、宮門、銀安殿,殿前有丹墀;有兩側翼樓、後殿、兩側配殿;有啟門、神殿前出軒、兩側配殿;有遺念殿(后罩樓)、兩側轉角配房、后罩房,共有房屋五重、院七進。東路由十二進院落組成,西路由花園、屋宇等十一進院落組成,整個王府共有房屋、廊廡等480餘間。1927年禮親王府售出,為華北學院校舍。
抗戰期間,王府曾為華北學院的宿舍,解放后改為民政部辦公場所,現為國務院事務管理局使用,中路主體建築大多保存,東路北部有幾個院落尚存,西路大部分建築已拆除,總體保存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