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姓
太原回民十大姓之一
島姓
源於嬴姓(羋姓),出自春秋戰國時期秦國。據史籍《風俗通》記載:“漢朝時期有太守名先丼,音膽,有丼春,今誤作井春。近在部,見爰書,有妙姓、島姓、盤姓、民姓、纏姓、杵姓、侴姓、律姓、茶姓、煙姓、穰姓、首姓、卑姓、威姓、冰姓、坎姓、榻姓、攬姓、慈姓。”據史籍《春秋左傳》記載,公元前701年春,楚武王滅州國,湖北洪湖地區遂為楚國地域。公元前278年,秦國大將白起攻取楚國郢都(今湖北江陵郢城),秦昭襄王在郢城建置南郡,轄竟陵(今湖北天門)、洞庭(今湖南洞庭)一帶,洪湖境域屬南郡地域。第二年(公元前700年),楚國奪回了秦國佔領的江旁十五邑,今洞庭、洪湖境域又歸屬楚國地域。再據史籍《後漢書·郡國四》記載,至公元前262年,楚國勢力已弱,被迫將長江中游沿江一帶的地區割讓予秦國,以便求和,洞庭、洪湖一帶地區又屬南郡地域。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仍屬南郡地域。今洪湖市螺山鎮出土的古錢幣秦半兩可資佐證。
先秦至漢晉時期,洞庭湖因河流入湖三角洲不斷向湖中伸展,湖面分割縮小,湖區邊緣出現洲灘與分隔的湖群。洞庭湖面積達四千餘平方公里。而今天的洪湖面積約三百四十八平方公里左右,但在兩千多年前,洪湖的面積約為今天的四倍,即一千四百平方公里左右,是一個相當巨大的天然湖泊。秦國佔據原楚國豐饒的長江中游地區后,曾強遷楚人至關中地區勞役,其中即有生活在洞庭、洪湖水域的漁民,秦人稱之為“島人”。
顯然,島氏族人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存在,但各類史籍中對其源流沒有任何詳細說明,由於秦國為嬴姓國,本書暫將其列為源出嬴姓,或源出其故籍楚國,則可列入羋姓。詳實待考。
源於回族,出自明朝初期的大移民過程,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在明朝時期,明太祖朱元璋因長期戰亂后各地人丁嚴重分佈不均,造成經濟發展上的重大障礙,因此在分封諸王、屏藩王室和實行大移民政策的過程中,鼓勵各地的回族人大量遷入山西,故形成了“太原回民十大姓”,其中即有回族島氏一族,但其起源仍然有待考證。
島氏回族人為數很少,主要分佈在山西省太原地區。
源於傣族,出自元朝雲南傣族首領貢祿,屬於帝王賜姓改姓為氏古代時候,傣族人有名無姓。由於傣族是有名而無姓的,主要用“岩”和“玉”兩個字來區分男性和女性。凡是叫岩拉、岩罕、岩……等都是指未婚男性,而叫玉拉、玉叫、玉……等則指未婚的姑娘,傣族一個人的名字有好幾個,小時有乳名,男人進到佛寺當和尚有僧名,還俗后仍用俗名,結婚後有了小孩又稱“某某之父”,如小孩叫岩溫,則其父就叫波岩溫(波即傣語“爹”);女子結婚前也叫乳名,結婚生子后要改稱“咪某某”,即“某某孩子之母”;若是稱有職務的人名時,還要在職務后加稱地名或職務稱謂,如“會計曼景蘭”(曼景蘭村的會計),“鎮長景洪”(景波鎮的鎮長),按傣語稱謂,是倒敘讀法。
傣族的姓氏、名字,是依其生活階段的歷史變化而隨之變化的,如今大多有漢姓,在對外的人際、社會交往中皆用漢姓。傣族的漢姓多為島氏、刀氏、召氏、白氏、李氏、陶氏、胡氏等姓氏,尤以刀氏居多。據考證,刀氏從“召”字而來。其實,“召”與“刀”都不是傣族原有的姓氏。在舊社會,傣族有貴族與貧民、長官與百姓之分。貧民百姓往往稱舊時的男性貴族和官員為“召”或“島”,如稱宣慰使為“召片領”、稱土司為“召勐”、稱頭人為“島帕雅”。“刀”、“島”和“召”的傣語含義是什麼呢?傣族認為“刀”、“島”是“道”的諧音演變,音相近,而“道”和“召”的意思則是相同的,是有道者,受人尊敬。刀氏、或島氏,傣族同胞解釋其為是“召”字形的簡化,是“主人、貴族、長官”的音譯異字,屬於官職稱謂。
因此,島氏、或刀氏、或召氏,原先皆非傣族的姓氏,而是傣族民眾對其首領的尊稱,后在歷史的演化中,“島”、“刀”、“召”便逐漸成為了傣族中首領、貴族所採用的姓氏,島氏即為其諧音漢姓,世代相傳至今。
島氏回族主要分佈在山西太原。
南 郡:始建於戰國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8年),漢因之。治所在郢(今湖北荊州),下轄十八縣。其時轄地在今荊州、宜昌、宜城、南漳、荊門、華容、遠安、當陽、第秭歸、巴東、恩施、利川、宣恩、枝江等一帶地區。隋朝開皇初年被廢黜。
(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