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著沖

吳著沖

吳著沖,又叫吳著沖,早期土家族首領,史稱“老蠻頭”,是酉水流域土家族尊崇的先祖之一。生卒年月不詳,約活動於唐末至五代初,溪州(今永順保靖、龍山等地)人。其世代轄地為“龍山之本城裡、洗羅里、辰旗里、懂補里、洛塔里、他沙里”。

人物生平


吳著沖,後梁開平四年(910),楚王馬殷封從江西前來投靠他的彭瑊為溪州刺史。彭瑊到溪州后,吳著沖因目不識丁,邀請彭氏為其“助理”。彭氏“以私恩結人心,日漸強盛”,於是陰謀驅逐吳著沖。
吳著沖在彭氏背叛自己后逃亡猛峒(今永順縣地),彭瑊再次發動攻擊,吳著沖又逃到洛塔山(今龍山縣洛塔鄉)。洛塔山高勢險,周圍皆石壁,僅中間有一小徑,非攀藤附葛不能上。吳著沖憑險與彭瑊相抗,彭數攻不克。彭便與當時同兄長不和而投奔自己的漫水(今湖北來鳳縣)土司之弟向柏林結為兄弟,聯合攻打吳,並答應事成后以洛塔相酬。
向柏林在摸清吳著沖虛實后,與彭裡應外合,夾攻吳著沖,包圍吳王堡。吳著沖以擂石弓箭等武器與彭、向鏖戰數年,終因兵竭糧絕而失敗。一說吳著沖“困斃其處”,另說他獨身一人殺出重圍,奔向其結義兄弟惹巴沖(今龍山縣洗車河下游),后因吳傷勢過重,死於中途的西吳坪(以前稱死吳坪)。吳著沖敗死,其轄地除洛塔為向柏林所據外,其餘盡為彭瑊所有。

史書記載


據《龍山縣誌》卷六記載:唐末五代之際,土家先民中彭氏、吳氏二集團發生了奪地爭權的鬥爭,彭氏擊敗吳氏及其同盟惹巴沖和春巴沖,后與南楚文昭王馬希范於溪州會盟。其記曰:
“土人家乘稱,其先有老蠻頭吳著沖,今邑之本城、洗羅、辰旗、懂補、洛塔、他沙皆其世土。因延江西吉水縣彭氏助理,彭氏以私恩結人心,日漸強盛,至彭瑊,謀逐著沖。著沖敗走猛峒,瑊復率眾擊之,遂匿洛塔山。時有漫水司土官之弟向伯林,骨肉不和,歸瑊。瑊令伯林合攻吳著沖,著沖困斃洛塔山石洞,瑊以洛塔之地酬向氏,余土歸瑊。后著沖為祟,土人時相驚呼,瑊懼,建祠祀之。今永順縣舊司城有吳著沖祠,土人猶爭賽焉。又有惹巴沖者,與吳著沖結為兄弟,今邑之明溪、五賽、坡腳、撈車、二梭、三甲、四甲諸里皆其世土,后亦為瑊所並。瑊於梁開平年間歸順,命為溪州刺史,子彥晞(即彭士愁)為靖邊都指揮使,守溪州刺使。”

軼事典故


土家族主要分佈於武陵山區酉水流域,這一地域內,冷藏和積澱著豐厚的原始文化信息,這些原始文化的遺存,很多都保留在擺手舞之中。擺手舞是土家族特色極為典型的舞蹈形式,少則幾十人,多則幾百人、上千人乃至幾萬人圍圈而跳,邊歌邊舞,氣氛熱烈,場面極為壯觀。“擺手舞”土家語叫“舍巴”,有大小擺手之分,跳大擺手,祭“八部大王”和“吳著沖”,跳小擺手,祭“彭公爵主”。
吳著沖史稱老蠻頭,其地位之重要絕非一般首領。彭氏雖然戰勝了吳著沖並據有其地,但卻不能為其部眾所接受,因為他們常常借吳的陰魂造反,所以不得不允許原部落居民對其首領進行祭祀活動。《永順縣誌》記載:土民“每歲三月殺白羊、擊鼓、吹笙以祀鬼,
田大將、彭土司(背面為吳著沖)、向軍師
田大將、彭土司(背面為吳著沖)、向軍師
四月十八日、七月十五日夜皆設鬼堂,謂是已故土官陽魂祀暑。每歲正月初三至十七,男女齊集,鳴鑼擊鼓,跳舞長歌,名曰擺手”。該書稱“擺手堂”又名土王廟。永順彭氏土司所在地———老司城祭廟內的偶像正面是彭士愁,背面為吳著沖;晝祭彭氏,夜祭吳氏。擺手舞之所以有大小之分,大擺手舞祭吳著沖,小擺手舞祭彭氏土司,其原因便與“吳著沖”有關,同時反映出前後統治者之間的順序關係
祖先崇拜在土家人生活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擺手舞”最早就是祭祀“八部大王”和“吳著沖”的,其產生亦與吳之死有關,只不過後來又被彭氏土司為了便於統治而加以利用。在這種祭典活動中,首先要追述自己祖先的歷史,以增強自我民族意識;其後又主要通過手腳擺舞來表現農事活動和生活情景,也充滿祈求祖先保佑子孫平安、常獲豐年的意味。《擺手歌》又名《社巴歌》,其中唱到民族的領頭人就叫社巴公公,擺手即稱社巴,大擺手又祭吳著沖,吳著沖應當就是社巴公公。
土家人跳大擺手,同時也祭“八部大王”,並說他們是入遷酉水流域的始祖,也就是與吳著沖同時的部落首領,所謂“八部大神”,實際是土家族先民中的八位部落首領。他們的名字叫“破西洛蒙、缺太洛蒙、澤在洛蒙、拜爾洛蒙、洛陀洛蒙、蠟燭洛蒙、比耶洛蒙”等,其確切含義雖不甚了了,但都是土家語的漢語記音。酉水流域的土家《擺手歌》中,也講“八部大王”的來歷,稱其為“剪刀洛蒙、牛角洛蒙、缽頭洛蒙、鑼槌洛蒙、鼓槌洛蒙、牛皮洛蒙、懶毫洛蒙、掃帚洛蒙”等。這些名字是經過意譯與音譯的合稱,都有作為後綴詞的“洛蒙”的發音,與見載史籍的土家語“沖”、“送”、“踵”等詞相近,是土家語“王”或“首領”的意思。《永順縣誌》記載,土家語呼“長官曰沖,又曰送,又曰踵,又曰從”。
由此可見,酉水流域的擺手舞是對其吳王、八個首領和彭氏土司的祭祀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