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阿希姆·馮·里賓特洛甫
曾任德國外交部長
烏利希·弗里德里希·威廉·約阿希姆·馮·里賓特洛甫(德語:Ulrich Friedrich Wilhelm Joachim von Ribbentrop,1893年4月30日-1946年10月16日),納粹德國政治人物,曾任德國外交部長。
1932年5月1日加入納粹黨,一年之內即成為國會議員、黨衛隊上校和希特勒的外交顧問。1936年8月8月出任德國駐英國大使。1938年2月4日被希特勒任命為納粹德國外交部長。
早年照片
1914年返回德國,志願入伍服役,後晉升為中尉。大戰結束之時,里賓特洛甫臨時赴駐伊斯坦布爾的德國軍事使團任職,戰後在柏林經營主要面向英國和法國的酒類出口。
1920年與德國香檳酒製造大王亨克爾之女安娜利斯·亨克爾結婚,開始步入上流社會。
1925年裡賓特洛甫過繼給擁有貴族頭銜的姨媽,從而擁有貴族姓名前綴。
1932年5月1日加入納粹黨,一年之內即成為國會議員、黨衛隊上校和希特勒的外交顧問。
1934年出任德國裁軍事務代表駐國際聯盟大使。里賓特洛甫組建"里賓特洛甫辦公室",一方面與康斯坦丁·馮·紐賴特主持的外交部分庭抗禮,一方面設法搜集有關希特勒的情況(興趣愛好、會訪日程、言談舉止等),頗受希特勒賞識。
1938年身著黨衛軍制服的里賓特洛甫
英德協定
1935年6月奉命以無任所大使的身份前往倫敦,與英國談判並簽訂"英德海軍協定",使德國的海軍噸位可為英國的35%,為德國擴建海軍創造了條件。8月出任德國駐英國大使。在駐英國的兩年任期中,里賓特洛甫因受到英國社交界的排擠而大為光火,認為英國與德國的對立是不可調和的;在向希特勒報告英國不會反對第三帝國在歐洲的征服政策的同時,將英國描述為"我們最危險的敵人";經常越過外交部長紐賴特向希特勒直接報告有關情況,參與德國的重大外交活動。11月在柏林與日本代表談判並簽署"德日反共產國際協定"。次年10月,里賓特洛甫促成義大利在該協定上簽字,導致柏林-羅馬-東京軸心的形成。
1938年2月4日被希特勒任命為納粹德國外交部長。3月11日根據與英國首相內維爾·張伯倫、外交大臣哈里法克斯伯爵的長談,里賓特洛甫向希特勒提出報告,認為"英國不會對奧地利採取行動"。隨後,他又奉命起草對奧地利的最後通牒。在納粹武力的脅迫和英法綏靖政策的縱容下,德國吞併了奧地利。里賓特洛甫還極力主張把捷克斯洛伐克變為德國的保護國,向希特勒保證能"使法國置身事外",英國則"只要你向他們表明你決不會退縮,他們就會讓步。"此種判斷與希特勒的計劃不謀而合,慕尼黑危機的發展似乎又證實了此種判斷正確,因而,里賓特洛甫備受希特勒的青睞也就不足為奇。
德意同盟
慕尼黑危機之後,里賓特洛甫為推行德國的戰爭政策而加緊開展外交活動,頻頻得手。里賓特洛甫憑藉三寸不爛之舌,鼓動義大利首相墨索里尼簽訂德意軍事同盟條約,導致1939年5月號稱"鋼鐵同盟條約"的德意軍事同盟條約的簽訂。
里賓特洛甫(右)與義大利外長齊亞諾
1938年12月赴巴黎與法國簽訂所謂友好條約,旨在離間英法關係。
1939年1月在陪同希特勒會見捷克斯洛伐克外交部長時威脅道,捷克斯洛伐克必須照德國人要你們做的一切去辦,否則便有"不堪設想的後果"。兩個月之後,里賓特洛甫為斯洛伐克起草所謂"獨立宣言",並夥同希特勒、戈林脅迫捷克斯洛伐克總統哈查簽署取消捷克斯洛伐克獨立的"德捷協定"。7月與義大利大使談論波蘭問題,宣稱"如果波蘭膽敢進攻但澤的活,德國將在48小時內在華沙解決但澤問題!如果法國居然為但澤出面干涉,從而掀起大戰的話,也隨它去,德國沒有比這再高興的了,這樣法國就會被消滅;英國如果膽敢經舉妄動的話,結果將是大英帝國的覆滅……美國呢?元首的一篇演說就足以將羅斯福打敗。"
蘇德合作
里賓特洛甫和斯大林
1939年8月3日指示德國駐蘇聯大使舒倫堡表示"德國方面希望改善德蘇關係",他本人隨時準備為此與蘇聯談判。蘇聯對此不予理睬。8月14日里賓特洛甫急電舒倫堡(要求他親自將電文譯讀給蘇聯外交人民委員莫洛托夫),聲稱德蘇關係已經"面臨歷史性轉折點","德國和蘇聯之間不存在任何實際的利害衝突",歷史表明"當兩國是友邦的時候就一切順遂,當兩國是敵國的時候就不然了",再次表示願意前往蘇聯談判。蘇聯則予以拒絕。17日舒倫堡奉命轉達德國準備與蘇聯結互不侵犯條約的意願。20日希特勒急電斯大林,要求允許里賓特洛甫訪問蘇聯,就簽訂互不侵犯條約舉行談判。次日,蘇聯宣布英法蘇談判破裂,複電希特勒同意里賓特洛甫訪問蘇聯。22日里賓特洛甫攜帶希特勒簽發的全權證書飛赴蘇聯談判。8月23日"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簽訂,里賓特洛甫的外交活動達到巔峰。
為欺騙世界輿論、麻痹英法等國,1939年8月29日向英國提出"請波蘭派遣一位全權特使前往柏林"談判的建議,並要求波蘭特使於30日到達。8月30日夜對英國大使呈送的答覆照會不屑一顧,而快速宣讀為表明德國直到最後一分鐘仍在為"合理 "解決波蘭問題而努力的16點建議,宣讀完畢即稱這些建議"業已過時"。
1939年9月1日凌晨,德國閃擊波蘭。9月3日英國、法國對德國提出最後通牒並在里賓特洛甫代表德國拒絕之後對德國宣戰。
1939年9月28日在波蘭滅亡后赴蘇聯簽訂新的德蘇邊界條約,使德國邊境線東移。
里賓特洛甫向新聞界宣布德國正式對蘇聯宣戰
1941年6月22日凌晨,里賓特洛甫接見蘇聯駐德國大使。準備就德國飛機入侵蘇聯領空提出抗議的大使剛一開口,里賓特洛甫即粗暴地說"這不是現在要談的問題",隨後提出一份辯解備忘錄。其實,德國已將閃擊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付諸實施。
里賓特洛甫在戰爭時期的工作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促使軸心國夥伴義大利與日本按照德國的意圖參戰;負責指導德國的對外廣播宣傳。里賓特洛甫相當賣力卻建樹甚微,倒是在對外廣播宣傳方面不時與戈培爾發生衝突。戈林、戈培爾、希姆萊等人很想把里賓特洛甫趕下台,但希特勒仍視之為"俾斯麥第二",予以留任。
1945年4月20日在參加希特勒生日慶祝活動之後,預感到末日即將來臨,遂悄然逃離柏林。因而在希特勒的"政治遺囑"中,里賓特洛甫失去了在鄧尼茨政府中繼續任職的資格。5月2日施威林·馮·克羅西克繼任德國外交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