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鯽

石鯽

石鯽,中藥名。為鯉科動物華鰁SarcocheilichthyssinensisBleeker的肉。分佈於長江和黑龍江的干支流,以及各附屬的湖泊和河流。具有健脾胃,利小便,解熱毒之功效。用於脾胃虛弱,消化不良,食后飽脹,水腫脹滿,黃疸,癰瘡腫毒。

入葯部位


肉。

性味


味甘,性平。

歸經


歸脾、胃經。

功效


健脾胃,利小便,解熱毒

主治


用於脾胃虛弱,消化不良,食后飽脹,水腫脹滿,黃疸,癰瘡腫毒。

相關配伍


1、治消化不良:山鯽魚1條(去臟),雞內金神曲各15g(研細置魚腹中)。久煎。食肉飲汁,每日服2次。
2、治腎炎浮腫、小便不利:山鯽魚1條,陳皮5g,茶葉適量。久煎。食肉飲汁,每日服2次。(1-2方出自《中國動物葯》)

用法用量


內服:煮食,50-100g。

採集加工


常年均可捕撈,捕后,除去鱗片及內臟,鮮用。

形態特性


體長而側扁。頭背部隆起,腹圓無腹棱。頭短,吻圓鈍,微突出。口下位,略呈馬蹄形。下咽齒1行,齒端呈鉤狀,外側1個呈圓柱形。鰓耙外側8-9。唇稍厚,唇后溝中斷,間隔較寬。口角有1對短須。鱗中等大,側線鱗40-41。背鰭3,7,不分支鰭條基部較硬,起點在腹鰭之前。臀鰭3,6,較短。尾鰭分叉較淺。體背灰黑色,體側灰色,腹部灰白色。體側有4條寬而垂直的黑色斑點。各鰭黑色,其邊緣為白色。

生長環境


生活於水體的中下層,常棲息於水質澄清、底層多泥沙的流動或靜止水域之中。為雜食性魚類。分佈於長江和黑龍江的干支流,以及各附屬的湖泊和河流。

相關論述


《中國藥用動物志》:“主治水腫脹滿,黃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