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調·撥不斷自嘆

元代散曲家王和卿的詞作

雙調·撥不斷·自嘆》是元代散曲王和卿創作的一首小令。這首小令通過對春花易逝、秋月無常的感嘆來表現作者對當時社會、人生世事的不平和不滿之意,同時流露出對仕途坎坷的憤懣與悲哀之情。全曲六句六韻,春、秋、花、月,兩用對偶,反覆吟唱,顯得和諧順暢、流光溢彩,造成一種迴環往複之美。

作品賞析


此曲由嘆時光流逝之迅疾而生“月殘花落”之深慨,抒發了一種老大無奈的傷感情緒,自嘆亦復嘆人。春花易逝,秋月無常,表達了作者對於人生與世事的傷感心理。
上闕“恰春朝,又秋宵。春花秋月何時了?”作者巧妙自然地借用李後主之《虞美人》詞結合自己眼前的情與景,抒發了他對當時社會和人情世故的不平和不滿之意,流露出他對仕途坎坷的憤懣與悲哀之情。若就詩意看,無非如此,似不足譽揚。但就內容表現而言,此詞有一種令人感到似淺似深,似熟似生的效果。淺者,是因為“詩里落花,多少風人紅淚”,人們已經見得很多了。而月殘花落雖相似,各有心酸各有情。王和卿的這首小令從頭到尾,春花秋月一路寫去,別無一點“人事”的描述,其意旨歸趣顯得含蓄不明,這就不禁令人產生似熟還生、似淺還深之感,並由此而生吟詠的興趣、索解的心理。
下闕“花到三春顏色消,月過十五光明少。月殘花落。”————美景難久。然而,這並不是實物的終極,“春月秋月何時了”,不還意味著花落自有重開日,月殘亦有月圓時嗎?三十如果僅此而已,也只不過是花落花開,月圓月缺,人見人知,有何意味?以為就在“自嘆”兒子為其注入了藝術的生命。感歲月悠悠,天地無窮,嘆人生短暫,一去不返。這支小令六句六韻,由“春”“秋”而衍“花”“月”,然後似軲轆蟬聯而下,一脈貫通。曲中“春”字、“花”字、“月”字各出現三次,“秋”字出現兩次,春、秋、花、月,反覆吟唱,造成一種宛轉流暢、迴環往複之美。
在全曲短短三十一字中,兩用對偶,一為工對,一為流水對,整飭中又富於變化,顯得和順諧暢。同時用典自然渾化,若出己手,這一切卻又使得它流光溢彩,具有了不可或缺的藝術價值。

創作背景


王和卿生活於金末元初,和關漢卿同一時代。當其時,元蒙貴族對漢族士人歧視,戰亂造成人們生活的顛簸,加之科舉的廢置,又堵塞了仕途,因而大部分知識分子都懷才不遇,“沉抑下僚”。這首散曲就是創作於這種背景之下,大致時間當在元代初期,而具體年份未得確證。

作品評價


現代學者彭久安:“情感深沉,文詞清麗,近似詞的風格。”(《文史英華·散曲卷》)

作者簡介


王和卿,散曲家。大名(今屬河北省)人,生卒年字型大小不詳。《錄鬼簿》列為"前輩名公",但各本稱呼不同,天一閣本稱為"王和卿學士",孟稱舜本卻稱他為"散人"。散曲作品現存小令二十多首,套數一套,以及兩套殘套。他與關漢卿是同時代人,而又比關漢卿早卒。陶宗儀南村輟耕錄》曾記載他與關漢卿互相譏謔的情況,並且說他"滑稽佻達,傳播四方。與關漢卿相友善,嘗譏謔漢卿。關雖極意還答,終不能勝。中統初,燕市有一蝴蝶,其大異常和卿即賦[醉中天]小令,由此名聲更顯。卒,漢卿曾往吊。現存散曲小令21首,套曲1首,見於《太平樂府》、《陽春白雪》、《詞林摘艷》等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