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琴木
吳琴木
吳琴木(1894年2月16日—1953年8月27日),1894年2月16日生於江蘇吳江縣震澤鎮慎德堂,1953年8月27日卒於上海。原名桐生,后改單名桐,字琴木。琴材,桐木也。號冷楓居士(源於唐代詩人崔信民的斷句詩’楓落吳江冷’),別號蒼梧生。室名志隱草堂。代表作品有《飛瀑圖》。
,吳琴木,本名,兄弟四人,他排行第四。吳琴木從小酷愛繪畫,后在家鄉做教師。他走上職業畫家、鑒賞家之路,乃與鄰鄉著名書畫鑒賞收藏家龐元濟的幫助、栽培密不可分的。1914年左右,吳琴木棄教就畫,去南潯龐氏畫室管理書畫、從事臨摹、修復古畫。龐氏收藏在江南首屈一指,琴木在那裡大開眼界,遂朝夕臨摹,潛心研習。之後吳琴木賣畫自給,先後移居蘇州、常熟、上海。周慶雲(字夢坡)也曾納其館下,從而結交了張乃燕(字君謀)等。
1
吳琴木
1944年12月24日上海“大觀園”落成,特邀舉辦“吳琴木畫展”,《海報》發表署名“藝友”短評中記錄吳琴木生平,曰:“名畫師吳琴木氏,名桐。桐可制琴,古有‘焦尾’,載諸琴史,故取琴木為號焉。吳氏系吳江人,別署冷楓居士,今日藝苑中人,習聞琴木之名,多有不知吳桐即琴木者。幼時,於攻讀詩書之餘,輒喜研習國畫。弱冠后,關於吳興龐氏。龐虛齋先生愛其筆墨秀髮,勖其潛心繪事,將來必大有成就;並出所藏唐宋元明清諸名家之手跡,俾渠朝夕臨摹,研討精微,歷二十餘載,始出示其所作,見者皆讚歎,便蜚聲藝苑。周夢坡先生又延之幕中,得交當代勝流,縱論書畫,復漫遊大江南北,遍覽名山大川,胸羅丘壑,意境益為之開闊。可謂先師古人,后參造化,其造詣自不同於恆流者也。今日(二十四)適值“大觀園”落成,特邀其舉行畫展於該園,因出近作二百點,展覽七天。嗜畫之士,自必先睹為快也。”
此後,隨著龐氏畫室的重心由南潯轉至上海,吳琴木也在1924年左右到達上海龐氏志隱草堂。他一面繼續臨摹歷代名家名畫,遍仿各家筆法,辛勤創作;一面廣交畫界、出版界、金石界朋友,舉辦畫展。1926年參加第四回中日繪畫聯合展,獲得好評,名聲日增。這期間,除了在龐氏志隱草堂外,吳琴木還在上海“晨風廬”創作。 1927年後,吳琴木受富家子弟學生邀請,遷至南市鴻萊坊學生家居住,開始以賣畫和帶學生為業。以後還居住過新閘路、蒲石路、大通路大興坊等處,畫室均署名“冷楓草堂”,后曾用過“梧桐書屋”。隔一段時間,他就會去龐元濟家住上幾天,切磋畫事。他臨遍龐元濟所藏古代名畫,現見到最晚的是1946年在蘇州臨摹的清代王時敏《夏山飛瀑圖》,原作後由龐增和先生捐贈與南京博物院。龐元濟的三位孫子孫女,均拜吳琴木為師學畫。他們說,祖父生前深交兩位畫家,一位是陸恢,另一位是琴木。
吳琴木愛好詩詞,上世紀30 年代曾積極參與了由孫家振先生主盟、以年輕朋友們為主組成的“鳴社”唱酬。他善於詩畫、以畫和詩,書法行筆爽利、飄逸。如《林文忠(則徐)公游西嶽華山詩意》描繪華山登程奇險,通過林則徐於華山之顛(與姜縣令在一起)面對群山感嘆:“山形峭拔本天成,但以骨挺不以肉”,表達其高風亮節的英雄氣概。吳琴木未進過藝校,未拜過老師,只仗古人之作為師,刻意摹效,探幽窮源,兢兢業業,從不偷懶和造假。所臨古人名作,皆非出售,而置之案頭,作觀摩之用,並在相應部位,蓋上自己各式名章,以示與原作之別。仿古是傳統國畫的組成部份,琴木的仿作多數不是仿古人原作,而是仿古人筆法和風格,把握各畫派用筆特點,吸取其精髓,恰當用於自己的繪畫中。在吳琴木那個年代,他的仿作賣價相對高於其他一般作品。故各個時期,都有臨摹和仿作,日積月累,持之以恆,畫藝和鑒賞功力,才得以提高。
吳琴木喜愛外出遊山觀光,邊創作,邊辦畫展。1941年到浙江硤石,半年。抗日戰爭勝利后帶家人到江蘇蘇州,住民治路四年余,作畫時署名地為“蘇台”、“吳趨” 。因1948年在常熟培綸公寓的畫展極為成功,虞山福地創作環境又十分好,更受老友古琴家吳景略先生之邀,1950年初舉家遷居江蘇常熟,在天凝寺巷定居下來,逾半個世紀,常熟成了他第二故鄉。短期外出創作的次數就更多,以無錫為例,1947年有寫生作品《蠡園風景》,1949年有與無錫畫家諸健秋先生等人相聚梁溪的合作畫,1951年吳琴木在無錫辦個人畫展(沈覺初先生語)。其個展,最多的是在上海,每隔一、二年,就有一次。解放后,吳琴木主要在上海工作與學習。1952年他參加了為籌建上海美術家協會而組織的分組學習。翌年,他又填了入上海文史館的表格,領過生活補貼。每回常熟,總要與畫友們茶館相聚,交流畫藝不斷。當年,他還以自己作品參與了常熟的“捐獻飛機大炮”活動。1953年因腦溢血卒於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