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家鎮

山東省東營市下轄鎮

郝家鎮,隸屬於山東省東營市墾利區,地處墾利縣西南部,東與東營區辛店街道相鄰,東南與東營區勝園街道相連,南與東營區史口鎮、龍居鎮交界,西、北與董集鎮接壤,行政區域總面積60.77平方千米。

1957年以前,隸屬蒲台縣;1966年7月,由廣饒縣劃歸墾利縣,始設郝家公社;1994年9月,改郝家鎮。截至2018年末,郝家鎮戶籍人口為18975人。截至2020年6月,郝家鎮下轄3個社區、28個行政村,另轄1個村級單位。

2011年,郝家鎮財政收入3100萬元,比上年增長15.31%。2018年,郝家鎮有工業企業31個,其中規模以上17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16個

歷史沿革


1957年以前,隸屬蒲台縣。
1957年,劃歸博興縣
1959年,劃歸廣饒縣史口區。
1966年7月,由廣饒縣劃歸墾利縣,始設郝家公社。
1984年7月,改郝家鄉。
1994年9月,改郝家鎮。
郝家鎮
郝家鎮

經濟


技術專家指導大棚種菜
技術專家指導大棚種菜
綜述
2011年,郝家鎮財政收入3100萬元,比上年增長15.31%。從各主要稅種看,完成營業稅1100萬元,企業所得稅40萬元,個人所得稅200萬元。人均財政收入1801元。農民人均純收入9753.28元。
農業
2011年末,郝家鎮農業總產值達到9854萬元,比上年增長4.5%。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為主。2011年,生產糧食14206噸,人均825千克,其中小麥6398噸,玉米7808噸。棉花是主要的經濟作物,2011年,種植面積3.1萬畝,產量6631噸;蔬菜種植面積3675畝,產量7276.5噸。
截至2011年末,郝家鎮累計造林1.03萬畝,其中防護林0.65萬畝,經濟林0.2萬畝,農民住宅四旁樹木19.8萬株,森林覆蓋率19.8%。2011年,葡萄產量達到4500噸。2011年,郝家鎮有大型農業機械164台,農業機械總動力32755千瓦。
工業
2011年,郝家鎮工業增加值達到20億元,比上年增長12%。2011年末,郝家鎮有工業企業79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9家。
商業外貿
2011年末,郝家鎮有商業網點260個,職工1650人;2011年,社會商品銷售總額達32.9億元,比上年增長58.7%;城鄉集市貿易成交額0.3億元,比上年增長10.5%。2011年,進出口總額1129萬美元,比上年增長116.7%。
金融業
2011年末,郝家鎮各類存款餘額17591萬元;人均儲蓄10221元;各項貸款餘額9968萬元。

旅遊


該鎮抓住旅遊業快速發展的大好機遇,加大旅遊資源開發和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加快旅遊精品路線和精品景區建設。
郝家綠色生態觀光園
2007年,該鎮發揮交通便利優勢,在耿家蔬菜和薛家葡萄的種植基礎上,規劃建設了郝家綠色生態觀光園,重點發展鄉村游、生態游。該觀光園總規劃面積1.2萬畝,轄耿家、薛家、孫家、宋沙、王沙、遲沙、黃店、大務等8個村。規劃有:耿家蔬菜園、薛家葡萄園、宋沙香瓜園、黃店文化遺址、綠色長廊觀光亭、遊船碼頭等景點。西與廣利河總干綠色長廊,北與東營天鵝堡童話主題植物園、西郊工貿發展基地、白石溫泉生態園相連,實現了現代農業和現代工業的最佳結合,達到觀光園、生態園、工業園、植物園、物流園等多贏效益。2008年,該鎮投資600萬元建成了五星廣場引景區和旅遊服務中心,觀光園特色種植5000多畝,大棚180個,在國家工商局註冊的“樂好佳”蔬菜已被省農業廳認定為無公害農產品,“樂好佳”純天然自釀葡萄酒,品質優良、口感獨特、市場供不應求。該鎮帶動群眾大力調整產業結構,擴大規模、優化品種、提高質量,集全鎮之力儘快把郝家綠色生態觀光園打造成油城的“西花園”,“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範區”,“綠色蔬菜生產基地”和農家樂鄉村游的典範。
白石溫泉生態園
該園位於郝家工貿發展基地核心地塊,鄰近油田住宅區,道路四通八達,地理位置得天獨厚。該項目佔地面積78.6畝,是東營市首家集餐飲、休閑、度假、觀光、溫泉、採摘、農副產品加工於一體的溫泉生態園。主要建有智能溫控室、高檔餐飲樓、職工公寓、商務會所、採摘園、垂釣園、溫泉洗浴、農副產品加工基地等。 該項目中農副產品加工基地,成為鎮特色農業的龍頭項目,帶動該鎮特色農業的快速發展。2007年被評為全市農業龍頭企業。
郝家鎮
郝家鎮
郝家工貿發展基地
郝家工貿發展基地創建於2001年,是該鎮發展工業經濟和招商引資的良好載體,2002年被山東省建設廳、中小企業辦公室聯合命名為“省級民營經濟園區”。總規劃面積12平方公里,投資4600萬元,解決了工貿基地的供水、供電、修路、排水以及通訊和土地整平,基礎設施達到了“五通一平”。截止到2008年,累計修建道路3100米,完成道路兩側綠化6000餘米,道路已形成了兩縱三橫的框架格局,還成立了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物業管理公司,把工貿發展基地內的供水、供電、道路維護及衛生管理全部納入統一管理,專門成立了警區,實行24小時巡邏,為各企業的正常生產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極大改善了工貿發展基地的投資環境。截止到2008年共引進項目63家,投產項目達到53家,限額以上企業29家。初步形成了汽車貿易、機械加工、石油化工、建築建材、餐飲旅遊五大產業。尤其是汽車貿易初具規模,聚集了一汽豐田北京現代等19家21個品牌汽車4S店,年銷售汽車佔全市汽車銷量的70%以上,成為東營地區最大的汽車貿易市場。
濃濃鄉情
郝家鎮是一個典型的移民縣,居民來自11個省107個市縣。他們帶著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從四面八方匯聚到一起。西部多為利津籍人,多靈氣,善思辨,長於經商貿易;中部多為壽光籍人,尊克儉,善持業,長於勤奮勞作;東部則以魯西移民為主,耐艱辛,性剛烈,長於拼搏創業。多種類型的風俗民情各具特色,精彩紛呈,經過長期的融合同化,不少習俗漸趨一致。形成了既具有傳統特色,又極具時代氣息的獨特精神。
旅遊資源
該鎮旅遊資源豐富而獨特。國家級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是地球暖溫帶地區最廣闊、最完整、最年輕的濕地生態系統。1.3萬公頃槐林,萬頃柳林,2萬公頃蘆葦盪亦野趣天成,構成了黃河口“野、奇、新、特”的獨特景觀。

行政區劃


2011年末,郝家鎮下轄28個行政村:郝家、吳楊、大務、樊家、北張、北王、前岳、后岳、遲沙、王沙、宋沙、侯家、宮家、孫家、孟家、薛家、許家、黃店、十五圖、十八圖、八里、店子、耿家、南張、前繆、后繆、大趙、小趙。
截至2020年6月,郝家鎮下轄3個社區、28個行政村,另轄1個村級單位:西郊現代服務區郝家段。鎮人民政府駐郝家村。
書苑社區惠園社區安園社區宮家村
侯家村北張村北王村孟家村
店子村前繆村后繆村許家村
十五圖村南張村大趙村小趙村
十八圖村郝家村前岳村王沙村
后岳村八里村孫家村宋沙村
遲沙村大務村吳楊村樊家村
黃店村薛家村耿家村
郝家村
據傳,明洪武二年(1369),郝五公自山西省洪洞縣遷至直隸棗強縣復又遷此建村,因此地原有一坐地戶名郝安吉,故以姓氏命名"郝家"。1958年立郝家大隊,1984年建郝家村民委員會。耕地90.9公頃,地理位置位於郝家鎮南部,北緯37°26′東經118°22′。
吳楊
據傳,明洪武二年(1369),吳壽仁自直隸棗強縣遷至今本縣墾利鎮吳家旺村址處,同年因海潮遷此建村,以姓氏得名"吳家"。同年,楊林、楊志、楊興3兄弟自直隸棗強縣遷此建村,以姓氏得"楊家"。1957年並稱"吳楊",系取所轄自然村吳家、楊家之首字而命名。1958年立吳楊大隊,1984年建吳楊村民委員會。共219戶,641口人,耕地78.2公頃,地理位置位於郝家鎮東北部,北緯37°27′東經118°25′。
大務
據傳,明洪武二年(1369),蓋辛自直隸棗強縣郝家溝分發遷此,蓋屋時,正逢下大霧,故得名"大霧頭"。后演變為"大務頭"。1942年後簡稱"大務"。1958年立大務大隊,1984年建大務村民委員會。耕地211.3公頃,地理位置位於郝家鎮東北部,北緯37°27′東經118°25′。
樊家
據傳,明洪武二年(1369),樊綱自直隸棗強縣遷此建村,故名"樊家"。1958年立樊家大隊,1984年建樊家村民委員會。耕地81.2公頃,地理位置位於郝家鎮東北部,北緯37°27′東經118°25′。
北張
據傳,明宣德年間(1426~1436),張奎從本鎮十八圖遷此建村,故名"張家"。后因南有"南張"村,故改名"北張"。1958年立北張大隊,1984年建北張村民委員會。地理位置位於郝家鎮西北部,北緯37°27′東經118°19′。
北王
據傳,明洪武二年(1369),王氏自直隸棗強縣遷此建村,故名"王家"。后(時間失考)因本村在王家(今東營區史口鎮南王)北,故改名"北王"。1958年立北王大隊,1984年建北王村民委員會。耕地59.1公頃,地理位置位於郝家鎮西北部,北緯37°27′東經118°20′。
后岳
據傳,明成化年間(1465~1488),岳慶林從前岳北遷0.5公里至此建村,故以方位姓氏得名"后岳"。1958年立后岳大隊,1984年建后岳村民委員會。地理位置位於郝家鎮北部,北緯37°27′東經118°21′。
侯家
據傳,明洪武二年(1369),侯氏自直隸棗強縣遷此建村,故以姓氏得名"侯家"。1958年立侯家大隊,1984年建侯家村民委員會。耕地63.2公頃,地理位置位於郝家鎮西部,北緯37°27′東經118°20′。
前岳
據傳,明洪武年間(1368~1399),岳林自直屬棗強縣遷此建村,以姓氏得名"岳家"。明成化年間(1465~1488),因岳林的六世孫岳慶林北遷0.5公里建村為"后岳",故相應改名為"前岳"。1958年立前岳大隊,1984年建前岳村民委員會。耕地75.5公頃,地理位置位於郝家鎮北部,北緯37°27′東經118°21′。
遲沙
據傳,明洪武二年(1369),遲姓自直隸棗強縣遷此,在一小河(此河現已不復存)北岸低洼沙地處建村,故以姓氏及村址土質特點得名"遲家沙窩"。1942年後簡稱"遲沙"。1958年立遲沙大隊,1984年建遲沙村民委員會。耕地100.8公頃,地理位置位於郝家鎮東部,北緯37°27′東經118°24′。
王沙
據傳,明洪武二年(1369),王氏自直隸棗強縣遷此,在一小河(此河現已不復存)北岸低洼沙地處建村,故以姓氏及村址土質特點得名"王家沙窩"。1942年後簡稱"王沙"。1958年立王沙大隊,1984年建王沙村民委員會。耕地41.4公頃,地理位置位於郝家鎮東部,北緯37°26′東經118°24′。
宋沙
據傳,明洪武二年(1369),宋氏自直隸棗強縣遷此,在一小河(此河現已不復存)北岸低洼沙地處建村,故以姓氏及村址土質特點得名為"宋家沙窩"。1942年後簡稱"宋沙"。1958年立宋沙大隊,1984年建宋沙村民委員會。耕地95公頃,地理位置位於郝家鎮東部,北緯37°26′東經118°24′。
宮家
據傳,明洪武二年(1369),宮九先自直隸棗強縣遷此建村,故名"宮家"。1958年立宮家大隊,1984年建宮家村民委員會。耕地68.7公頃,地理位置位於郝家鎮西部,北緯37°26′東經118°20′。
孫家
據傳,明洪武二年(1369),蓋氏自山西洪同縣遷此落居,與坐地戶孫氏同住,故名"孫家"。后雖蓋氏繁昌,但仍沿用"孫家"。1958年立孫家大隊,1984年建孫家村民委員會。耕地116.3公頃,地理位置位於郝家鎮東部,北緯37°26′東經118°24′。
孟家
據《孟氏家譜》(孟氏西支譜)記載:"餘四十九代祖自鄒縣移居蒲邑東北距城六十餘里,族姓藩衍相傳,以孟家名至今數百年"。可見"孟家"村是以姓氏得名。1958年立孟家大隊,1984年建孟家村民委員會。耕地70.8公頃,地理位置位於郝家鎮西部,北緯37°26′東經118°20′。
黃店
據傳,明洪武二年(1369),徐狄自直隸棗強縣遷此建村,因村東北隅有一寺院,人稱"玉皇殿",由此得村名"皇殿"。后演變為"黃店"。1958年立黃店大隊,1984年建黃店村民委員會。耕地41.9公頃,地理位置位於郝家鎮東部,北緯37°26′東經118°25′。
薛家
據傳明洪武二年(1369),薛永自直隸棗強縣遷此建村,故名"薛家"。1958年立薛家大隊,1984年建薛家村民委員會。耕地94.1公頃,地理位置位於郝家鎮東部,北緯37°26′東經118°24′。
十八圖
據傳,明洪武二年(1369),張氏一家自山西洪洞縣遷至直隸棗強縣,同年復又遷此建村,故名"張家"。清系蒲台縣十八圖駐地,遂以政區名改稱為"十八圖"。1958年立十八圖大隊,1984年建十八圖村民委員會。耕地145.5公頃,地理位置位於郝家鎮南部,北緯37°26′東經118°21′。
八里
據傳,明洪武二年(1369),傅氏自郝家灣西"傅家小庄"(今郝家鎮西南部)遷此建村,因村距史口八華里,由此得名"八里"。1958年立八里村大隊,1984年建八里村村民委員會。耕地39.1公頃,地理位置位於郝家鎮南部,北緯37°26′東經118°23′。
店子
據傳(時間失考),張九林從今本鎮南張北遷此大道(自利津城通往史口)旁開店,故名"張家店子"。后簡稱"店子"。1958年立店子大隊,1984年建店子村民委員會。共64戶,217口人,耕地37公頃,地理位置位於郝家鎮西部,北緯37°26′東經118°19′,自然村為店子村。
耿家
據傳,明洪武二年(1369),耿事修自山西洪洞縣遷至直隸棗強縣復又遷此建村,故名"耿家"。1958年立耿家大隊,1984年建耿家村民委員會。耕地61.2公頃,地理位置位於郝家鎮東南部,北緯37°25′東經118°25′。
許家
相傳,明洪武二年(1369),許剛自直隸棗強縣遷此定居,時名"小李村"(名稱來歷佚考)。后許姓繁衍興盛,故漸改稱"許家"。1958年立許家大隊,1984年建許家村民委員會。耕地78.5公頃,地理位置位於郝家鎮西南部,北緯37°25′東經118°19′。
十五圖
據傳,明洪武二年(1369),楊文贊從山西洪洞縣遷至直隸棗強縣復又遷此建村,故名"楊家"。清因行政區劃(屬蒲台縣十五圖)更名為"十五圖楊家"。1942年後簡稱"十五圖"。1958年立十五圖大隊,1984年建十五圖村民委員會。耕地58.8公頃,地理位置位於郝家鎮西南部,北緯37°25′東經118°19′。
南張
據傳,清道光年間(1821~1851),張朋、張金、張敬3兄弟從博興縣"窯窩"遷此建村,故名"張家"。后(時間失考)因與村北五華里一張家重名,故以方位姓氏改名為"南張"。1958年立南張大隊,1984年建南張村民委員會。共135戶,409口人,耕地52.5公頃,地理位置位於郝家鎮西南部,北緯37°25′東經118°19′,自然村為南張村
后繆
據《繆氏家譜》得知:明洪武二年(1369),繆中元及其三子繆守自直隸棗強縣遷此前、后建村,因本村在後,故以方位姓氏得名"后繆"。1958年立后繆大隊,1984年建后繆村民委員會。耕地52.9公頃,地理位置位於郝家鎮西南部,北緯37°25′東經118°28′。
大趙
據傳,明洪武二年(1369),趙氏自直隸棗強縣遷趙家東建村莊,故得名"東趙莊"。據《趙氏家譜》(中華民國22年癸酉十七世孫宗耀撰詞注譜)得知:約清雍正年間(1723~1736),部分趙氏後裔從博興縣"老管趙"移居東趙莊,因村增大,故改稱"大趙家"。后簡稱"大趙"。1958年立大趙大隊,1984年建大趙村民委員會。耕地22.8公頃,地理位置位於郝家鎮南部,北緯37°25′東經118°20′。
前繆
據《繆氏家譜》得知:明洪武二年(1369),繆中元及其三子繆守自直隸棗強縣遷此前、后建村,因本村在前,故以方位姓氏得名"前繆"。1958年立前繆大隊,1984年建前繆村民委員會。耕地79.4公頃,地理位置位於郝家鎮西南部,北緯37°15′東經118°18′。
小趙
據傳,明洪武二年(1369),趙來陽從山西洪洞縣遷至直隸棗強縣復又遷此建村,因村距史口八華里,且在八里西南,故以方位距離及姓氏得名"西八里趙家"。后(時間失考)因比村西大趙家小,故改名為"小趙"。此後增入邵姓住戶,遂改稱"趙邵家"。之後,簡稱"邵家"。1984年建小趙村民委員會。耕地5.6公頃,地理位置位於郝家鎮南部,北緯37°25′東經118°21′。

社會


文化事業

2011年末,郝家鎮有莊戶劇團6個,文藝表演隊15個,秧歌隊5個;流動電影隊1個,年放映200場次;社區圖書室3個,藏書15000冊。地方特色民間藝術有鑼鼓、呂劇、剪紙等。

醫療衛生

2011年末,郝家鎮有衛生院1處,下設標準化社區衛生服務站10處,編製床位20張,實有床位74張,每千人擁有床位4.3張,衛生專業技術人員53人,平均每千人擁有衛生專業技術人員3.1人。2011年,總診療人次9.02萬。另有農村個體衛生室13所,鄉村醫生13人。
郝家鎮
郝家鎮

社會保障

2011年,郝家鎮農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1124人,年人均支出2023元;農村五保供養44人,年人均支出4200元。

村鎮建設

該鎮以改善村居環境為突破口,強化村莊規劃建設,徹底改變“有新房,沒新村”現象,全面實施村容村貌整治,突出抓了“四通”:即村村通油路、通自來水、通有線電視、通電話;“四化”:即街院凈化、道路硬化、村莊綠化、街道亮化;“三清”:即清理三大堆、清理殘垣斷壁、清理空閑宅基;“兩改”:即改廁、改圈。2013年墾利縣政府對郝家鎮主幹道之一的南一路進行整修拓寬,極大改善了郝家鎮交通網路。

農家新時尚

持證農民
該鎮為貫徹執行國家關於做好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等工作要求,進一步提高勞動者素質,在2008年下發了在全鎮農村開展農產品經紀人職業技能培訓的有關文件,並將這一要求納入新農村建設年度目標考評。凡參加培訓的農民經考試合格,就可以獲得農產品經紀人初級證書和推銷員初級證書。截至2009年1月,該鎮有600多名農民參加了由政府部門組織的職業技能免費培訓,已有112名農民取得農產品經紀人初級證書,137名農民取得推銷員初級證書。持證后的農民成為農村流通領域的主力軍,不僅為當地農產品外銷做出了貢獻,自己的錢包也鼓了起來。
三車並馳
截止到2008年,該鎮75%的農戶擁有摩托車和電動車,有的農戶家裡甚至有兩輛以上,私人汽車也開始進入了農戶家庭。摩托車、電動車和私人小轎車在公路上往來穿梭,奇瑞、比亞迪、桑塔納、吉利等國產品牌比比皆是,形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教育事業

2011年末,郝家鎮有幼兒園(所)5所,在園幼兒527人,專任教師32人;小學4所,在校生958人,專任教師85人;初中1所,在校生612人,專任教師73人,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達100%;2011年,郝家鎮教育經費達565萬元。
鄉鎮所屬學校
墾利縣郝家鎮中學
墾利縣郝家鎮中心小學

交通


郝家鎮有國道G220、省道S228經過境內。

文化


地名由來
郝家鎮因鎮人民政府駐郝家村而得名。
特色農產品
小麥,玉米,大豆,棉花,水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