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5條詞條名為何寬的結果 展開
何寬
清朝知縣
何寬,號勿齋,淮陰(今江蘇省清江浦)人,江南經魁(舉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任平遠縣知縣。何寬為政清廉,關心群眾疾苦,他常說:“縣令與民最親,吾視所當者為之而已。”自己日常清貧節儉,把一半的薪俸用於救濟貧困疾病者。
到任時,平遠正遇旱災,赤地千里,禾苗枯萎,百姓紛紛外出逃荒。何寬到任后,立即帶上幕僚下鄉了解災情、荒情,穩定人心;仔細詢問百姓的生產、生活,各種作物的收成情況。當他知道當時平遠只種水稻,還沒有小麥,百姓也不知道如何種植小麥后,馬上想辦法從外地組織採購小麥種,利用各種形式廣泛宣傳種小麥可增加一造收成,解決糧食不足問題,並向大家講授種麥技術。為了排除阻力,迅速推廣小麥種植,又發出告示,對不願種麥和推廣不力者處罰之。從此,平遠各鄉村開始種小麥,晚稻收割后,整地種植冬小麥,至明年春耕前可收穫,每年種兩造水稻,一造小麥,增加了糧食產量,增加了百姓的口糧,逃荒者紛紛返鄉耕種。為感謝和紀念何寬為百姓引進小麥的恩典,大家把小麥稱為“何麥”,一直延續至今。
平遠到處崇山峻岭,道路崎嶇,但何知縣卻不辭勞苦,經常翻山涉水,深入鄉間訪貧問苦,了解民情風俗,興利除弊。當他得知民間重男輕女不願養女孩,如果產下女嬰,就將其溺死這一情況后,便發出告示,嚴禁溺嬰陋俗,一經發現,給予嚴懲。還下令嚴禁迷信風水,為求吉地而掘冢暴棺的惡習。還倡捐俸銀,在縣衙後山建更樓,購置田畝一石,募招民丁兩名為更夫,每人耕種五斗,其收成為更夫的報酬。從而,縣城有了更樓和固定的更夫,改過去由城內外八甲輪流值班打更、報酬難於落實的問題。
何寬滿腹經綸,能詩善文,以其任平遠知縣的所見所聞,結合當地的民情風俗為題材,著有《割麥》等詩篇。康熙四十六年(1707),何寬辭職,全縣百姓再三挽留卻留之不得,何寬作《別諸父老》與平遠百姓依依惜別。
竹馬來迎日,便想出門時。
直道民何古,家聲我未墮。
有田須早種,可忍莫興詞。
去矣毋相念,新侯甘雨隨。
何寬在平遠為官短短一任,卻時時關注民生問題,深得百姓的擁戴和懷念。平遠人民年年種植何麥時,就會想到他,還在縣衙的後山建何公祠,年年焚香祭祀,同時把他的政績記在《平遠縣誌》上,流芳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