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5條詞條名為明妃的結果 展開

明妃

曹雪芹《紅樓夢》中林黛玉所作絕句

《明妃》出自清代小說家曹雪芹所著小說《紅樓夢》,是一首七言絕句,在小說中由林黛玉所作。詩的前半首是對明妃遭遇的哀嘆,後半首表達了對漢元帝做法的不滿。這首詩借詠嘆明妃的命運,表達了黛玉對愛情婚姻方面受人操控、不能自主的苦惱。這首詩捨棄史書記載,借用了《西京雜記》記載的關於明妃的不幸傳說,使全詩充滿了憤慨之情。

作品原文


明妃
絕艷驚人出漢宮,紅顏薄命古今同。
君王縱使輕顏色,予奪權何畀畫工。

註釋譯文


註釋
明妃:即王昭君。晉人避司馬昭之諱,改稱明妃或明君。
出漢宮:指昭君出塞和親事。
薄命:戚序本作“薄面”,庚辰本(此回據程高系統本抄配)作”命薄“,這裡從列藏本。
“予奪”句:為什麼把決定權交給畫工呢?予:賜予、加寵。奪:剝奪、棄置。畀(bì):給。

譯文

艷麗驚人的王昭君遠嫁匈奴離開漢宮,年輕貌美的女子多是薄命人古今相同。
漢元帝即使不重視女子的美麗。為什麼把決定的權力交給畫工?

創作背景


曹雪芹將《明妃》寫在了《紅樓夢》第六十四回,是小說人物林黛玉所作。這一時期,賈府里已經呈現出了種種危機,“聲威赫赫”的賈府,已是江河日下,瀕臨崩潰。而封建貴族階級叛逆者林黛玉的思想,處處同封建正統思想格格不入。她的叛逆行動,同賈府的統治秩序和家世利益,直接衝突。賈府的衛道者們逐漸撕下了籠罩在家族骨肉關係之上的溫情脈脈的紗幕,對她的冷淡與孤立也隨之而加深,這雖然未能迫使她俯首屈從,卻使她精神苦悶,感情抑鬱,而又骨鯁在喉,無處傾吐。於是她便借《明妃》這首詩言志,自我悲嘆,以抒發早已鬱積在內心的憤懣和理想。

作品鑒賞


整體賞析

這首詩借詠嘆明妃的命運,表達了黛玉對愛情婚姻方面受人操控、不能自主的苦惱。黛玉在詩中嘆息明妃“紅顏命薄”,同時,不滿君王把大權交給畫工。這都寄託著她的深沉的感慨。
詩的前半首是對明妃遭遇的哀嘆。對於這樣的遭遇,黛玉作了宿命論的解釋,說是“紅顏命薄”。詩的後半首以慨嘆的口吻,表達了對漢元帝做法的不滿。這最後一句用反問的形式,指出“君王”把決定王昭君命運的權力交給宮廷畫師是很不應該的。黛玉在為明妃鳴不平之中,也透露出她的同病相憐式的同情。
據史書所載,昭君出塞,是王昭君為了民族和睦而自請遠嫁匈奴呼韓單於的。黛玉這首詩,舍史實而取傳說,把昭君“出漢宮”,說成是命運所註定。這是黛玉借吟詠明妃的不幸,來抒發自己深沉的感慨。黛玉遠離家鄉,寄人籬下,處處小心謹慎,但理想和追求卻不能實現,思想受著沉重的壓抑。所以她從自己的不幸遭遇的感受中,哀嘆“紅顏命薄古今同”。雖則如此,詩中也表現了林黛玉還有她不肯妥協的一面。她敢於直陳對“君王”的不滿,指出漢元帝不該大權旁落,聽命於畫工。這都表現黛玉不願任人擺布,要求能掌握自己命運的獨立精神。

名家點評

寧波大學浙東文化研究所研究員季學原《紅樓夢詩歌精華》:對於昭君的悲劇,人們歷來多歸罪於畫工毛延壽,而皇上是沒有責任的。但是,正直有識之士如王安石荊公)、歐陽修(永叔)等人是另有見解的。作為一一個女性詩人,黛玉比王、歐更能深切體察昭君之悲劇。她從古今女子的共同命運方面作了概括,認為悲劇的根源終究在封建君主身上。縱使你漢元帝是個“輕顏色”的皇帝吧,但是你不把女子當作人,卻是和別的皇帝絕無不同的。你那麼輕率地把女子一生命運交給畫工,這是歷史性的荒唐。黛玉對封建制度的反叛精神,也在這裡得到了有力的體現。

作者簡介


曹雪芹
曹雪芹
曹雪芹(1715—1764),清代小說家。名沾,字夢阮,雪芹是其號,又號芹圃、芹溪。祖籍遼寧遼陽,先世原是漢族,後為滿洲正白旗“包衣”。曹雪芹一生正好經歷了曹家盛極而衰的過程。少年時期曾經在南京過了一段“錦衣紈絝”、“飫甘饜肥”的生活。十三歲遷居北京。雍正(1722—1735)初年,曹家遭受一系列打擊,家產抄沒。乾隆十五年(1750)左右遷居北京西郊黃葉村(現為曹雪芹紀念館),“蓬牖茅椽、繩床瓦灶”,貧病交加,又加上幼子夭折,生活非常悲涼。最後因貧病無醫而逝世。曹雪芹性格傲岸,憤世嫉俗,豪放不羈,嗜酒,才氣縱橫,善談吐。能詩善畫。其詩立意新奇,風格近唐代詩人李賀。他最大的貢獻在於小說創作,他所創作的長篇小說《紅樓夢》代表了中國古典小說的最高成就,在世界文壇上享有崇高聲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