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6條詞條名為大王鎮的結果 展開

大王鎮

湖北省黃石市黃石經濟開發區(鐵山區)轄鎮

大王鎮位於陽新的東北方,依筆架山,東臨太子,北瀕大冶湖,西與大冶市大箕鋪相連。現轄32個行政村,人口5.6萬,國土面積80.2平方公里。境內現有吳王殿,李清塔等文物景觀。

2013年5月市政府批複陽新縣政府向市政府報送的《陽新縣人民政府關於將大王鎮、太子鎮、金海煤炭開發區委託黃石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管理的請示》,陽新縣人民政府已與黃石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簽訂了《託管協議》。今日的大王,一片投資的熱土。

歷史沿革


名稱來歷

因三國時吳王孫權曾在此賑災而得名。
大王鎮距黃石東南約30公里,是陽新縣一個重點鄉鎮。該鎮因三國時期吳王孫權曾到此賑災而得名。為紀念吳王,這裡的人們就給山名、殿名皆冠以“大王”二字。千百年來,該鎮就有了一個響亮的名字——大王鎮。吳王到此叫響大王74歲的李久發老人在該鎮住了一輩子,很小的時候,他就聽祖輩們講三國故事。吳王孫權曾經到此賑災,留下了很多傳說。據老人講,當年這裡是長江的一部分,江水直抵該鎮的筆架山,
孫權(資料圖)
孫權(資料圖)
因此常發水災,水災后民不聊生,一派凄涼景象。三國時期,該地屬東吳,當年,孫權的哥哥孫策就常到此地賑災,為百姓發放糧食,孫策死後,孫權繼位並稱帝,不僅自己率官兵至此賑災,還派自己的兒子孫登到此賑災。有一次,孫登在此賑災時,突發痢疾,吃了很多葯都無濟於事,百姓很著急,就將當地的泉水送到孫登住處。孫登喝下后,果真水到病除,便問是何神水,當地百姓告訴他,崇村有一口泉水,常年不枯,水質甘甜,百姓常用此泉水治病。孫登來到此泉一看,果真神奇,該泉水從一塊平地之上湧出,深不見底。官兵喝了此泉后,痢疾全都好了。孫登十分感動,率領官兵繼續賑災。百姓為了感謝孫登,后將此泉叫做吳王泉。如今吳王泉的泉水被當地人開發製成礦泉水。據村民講,該泉無論是旱季還是雨季,千百年來,從未乾枯,水位始終不變,村民試圖用繩索探過深淺,卻沒有結果。據專門從事我市地名研究的彭漢雲老人講,大王鎮是由大王殿派生得名。當年吳王孫權在此賑濟百姓時,百姓為了紀念他籌集錢財在鎮西南的姜祥山修建了一座廟,取名“大王廟”和“大王山”。殿堂上供奉著吳王孫權的塑像。在大王殿前面的小山崗上,還有一個六角亭,此處可俯瞰全鎮,此亭叫接天亭,它和大王殿廟一樣,也是為紀念吳王而建。穿街小溪綿延千年大王鎮全鎮有23個行政村,不到5萬人口,有2.8萬畝可養水面,是名副其實的魚米之鄉。在鎮中心的老街上,有一條涓涓溪流從鎮中穿過,這條川流不息的溪流就來自於吳王泉。走在狹窄的老街上,兩邊是林立的商鋪,居民生活悠然自得。儘管老街原來的青石板路被水泥路代替了,但仍能體會到古鎮古樸的氣息。每到用水時候,居民就從家中出來,溪流邊居民忙碌的身影,尤其是一聲聲木槌聲,讓人的記憶一下帶回到了遠古時代。古樸民居映照歷史沿106國道進大冶大箕鋪鎮北行約2公里,很快就到了大王鎮,沿途舉目眺望,古老的民房映入眼帘。那些黑白相間的老式建築,便是有著上百年歷史的古居。據該鎮副鎮長柯武警介紹,文革前,大王鎮有不少獨特的古民居,室內由一些雕刻構建,極具美感。文革破四舊時,不少珍貴文物毀之殆盡,留下了許多空蕩的老屋。進入上世紀90年代后,不少富裕起來的農民將自家的老屋進行了改造或重建,使一些有特色的民居逐步消失。現在很多村民想起來就後悔,當年拆掉的可是“金窩”啊。目前,相對保存完好的古民居只有李青村等少數幾個村子。在八祥村盛明庄,記者在村民曹中洪家中看到,他的老屋至今保存完好。進入老屋,古樸的氣息撲面而來。該屋為磚木結構,屬典型的江南風格建築,一道天井與外界相連,整棟的房子中的磚木大部分是雕欄畫棟,雕刻的花鳥和民間傳說故事中的人物個個栩栩如生。據曹中洪講,他這棟老屋建於清代,有好幾百年的歷史。文革期間,他家將一些有價值的屏風和畫梁偷偷地拆下,深藏起來,才得已保存至今。這幾年,有不少人到他家參觀,還有人願意出10萬元買畫棟和屏風,但遭謝絕。

政區沿革

三國時建制起歷代為興國州治永章里。1949年屬陽新縣二區,1957年屬太子區,1975年設大王公社,1984年設大王殿鎮屬太子區;1987年並曾在港鄉設大王鎮。

地理環境


位於東經115°7′~115°12′,北緯30°02′~30°04′。地處陽新縣東北部,東與太子鎮接壤,南與白沙鎮為鄰,西與大冶市大箕鋪鎮為鄰,北與大冶市金山街道、汪仁鎮隔湖相望。人民政府駐大王大道49號,電話區號0714,郵政編碼435212,距陽新縣41千米。

地形地貌

地處鄂東南低山丘陵區,地勢總體呈南高北低。最高點筆架山海拔670米,最低點大冶湖海拔12米。

自然資源


境內礦產資源主要有方解石石灰石,其中方解石是同類礦藏中的極品,地質儲量1000萬立方米,可采量700萬立方米;石灰石儲量1300萬立方米,可采量1000萬立方米。全鎮現有耕地面積26824畝,其中水田面積11588畝,有2.8萬畝可養水面,土地肥沃,資源豐富。

行政區劃


大王鎮政府駐大王殿,人口56000人,面積83.5平方千米。轄32個行政村。
大港村港東村中庄村姜祥村
子向村南山村集會村王崇村
金寨村下劉村下壠村港溝村
八祥村坎下村貴灣村陳寶村
珠龍村柯畈村蓮花村上街村
巷口村下街村下堰村長林村
下海村楓樹村上堰村繼武村
金湖村江壠村港西村劉壽村

人口民族


2011年末,轄區總人口5.19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12900人,城鎮化率24.9%。另有流動人口173人。總人口中,男性27200人,佔52.4%;女性24700人,佔47.6%;14歲以下16500人,佔31.8%;15~64歲32800人,佔63.3%;65歲以上2540人,佔4.9%。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佔99.9%。2011年人口出生率20.0‰,死亡率4.5‰,人口自然增率15.5‰。
轄區東西最大距離15千米,南北最大距離7.5千米,總面積83.5平方千米。其中陸地57.8平方千米,佔69.2%;水域25.7平方千米,佔30.8%。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622人。

經濟


第一產業

耕地面積3.3萬畝,人均0.6畝。2011年農業總產值3.6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102元。糧食作物以水稻為主,2011年生產糧食1.7萬噸,人均335.2千克。主要經濟作物為蔬菜,2011年蔬菜種植面積0.5萬畝,產量0.7萬噸,主要品種有豆角、白菜等。畜牧業以豬、家禽為主。2011年生豬飼養量2.6萬頭,年末存欄1.1萬頭;家禽年飼養量29.6萬羽。

第二產業

以電石化工,金屬冶鍊等產業為主。2011年,實現工業生產總值5.8億元,
大王鎮要做"綠色大王"
大王鎮要做"綠色大王"
佔國內生產總值的23%。擁有工業企業4家,職工782人;實現工業增加值1.6億元,比上年增長22.4%。其中,金寶礦業有限公司總投資8600萬元,年產冰銅4000個金屬噸,年產值2.5億元。

第三產業

2011年財政總收入1194萬元,比上年增長10%。其中地方財政收入248萬元,比上年增長8%。從各主要稅種看,完成營業稅216萬元,增值稅711萬元,企業所得稅235萬元,個人所得稅9萬元。分別比上年增加17.3%、11.3%、19.2%、9.7%。人均財政收入223元,比上年增加11.3%。2011年末,境內金融機構各類存款餘額7227萬元,比上年增長41%;各項貸款金額841萬元,比上年增長18.6%。

文化


特產美食

豆腐、薴麻、河蟹、淡水魚類是大王特產,豆腐有悠久的製作歷史,其口感嫩滑,營養高,享譽鄂東南。姜祥方解石為同類礦藏中的極品,產品用途極為廣泛。王崇礦泉水被當地群眾奉之為“神泉”,其檢測指標已達到國際飲用水標準。陳寶水銹石、王崇大理石、長林麻鴨、有色湖仔豬等項目正在逐步開發和發展。

社會


文化事業

2011年末有鎮文化站1處,村級文化活動中心33處,各類文化專業戶27戶,各類圖書室32個,藏書10餘萬冊。

教育

2011年末有幼兒園6所,在園幼兒1103人,專任教師294人;小學23所,在校學生5100人,專任教師294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2所,在校學生2370人,專任教師120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2011年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1100萬元,預算內教育事業費180萬元,比上年增長13.6%。預算內教育經費佔財政總支出比例為33.1%,比上年增長12.6%。
湖北陽新縣大王鎮中小學校
陽新縣大王鎮七會村小學陽新縣大王鎮上堰村小學陽新縣大王鎮上街小學
陽新縣大王鎮下劉村小學陽新縣大王鎮下壠村小學陽新縣大王鎮下堰村小學
陽新縣大王鎮下海村小學陽新縣大王鎮中學陽新縣大王鎮中庄中學
陽新縣大王鎮中庄小學陽新縣大王鎮中心小學陽新縣大王鎮八祥村小學
陽新縣大王鎮劉壽村小學陽新縣大王鎮南山村小學陽新縣大王鎮坎下村小學
陽新縣大王鎮大港村小學陽新縣大王鎮姜祥山村小學陽新縣大王鎮子向村小學
陽新縣大王鎮巷口村小學陽新縣大王鎮楓樹村小學陽新縣大王鎮柯畈村小學
陽新縣大王鎮江龍村小學陽新縣大王鎮港東村小學陽新縣大王鎮港溝村小學
陽新縣大王鎮港西村小學陽新縣大王鎮王崇村小學陽新縣大王鎮珠龍村小學
陽新縣大王鎮繼武村小學陽新縣大王鎮貴灣村小學陽新縣大王鎮連花村小學
陽新縣大王鎮金寨村小學陽新縣大王鎮長林村小學陽新縣大王鎮陳寶村小學

醫療衛生

2011年末有各級醫療衛生機構35個,門診部(所)3個;床位30張,每萬人擁有病床6張;固定資產總值108萬元。專業衛生人員57名,其中執業醫師4人,執業助理醫師9人,註冊護士6人。2011年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2890人次。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4.1萬人,參保率79.6%。

媒體

2005年建成大王廣播電視站,現有有線電視用戶5569戶,入戶率81%。

社會保障

2011年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278戶,人數463人,支出80.9萬元,比上年增長5.2%,月人均145.5元,比上年增長4.3%;醫療救助67人次,共支出25.1萬元,比上年減少2.9%;農村最低生活保障1337戶,3912人,支出351萬元,比上年增長41.8%,月人均72元,比上年增長2.9%。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123人,撫恤事業費支出49.49萬元,比上年增長1.0%。敬老院1家,床位70張,收養農村五保人員45人。參加新型農村養老保險2.6萬人,參保率76.6%。

郵政電信

2011年末有郵政局1處,代辦所26處,郵政業務總量9.6萬元,其中純收入8萬元。報紙、雜誌累計期發行815份。電信企業1家,服務網點9個,電話交換機總容量5000門,固定電話用戶3000戶,電話普及率41%,網際網路用戶810戶。全年電信業務收入113萬元。

民生

市政建設
給排水
2008年建成大王鎮自來水廠,年供水約30萬立方米,埋設主管道約2萬米。
供電
1986年大王變電站、供電站建成。
園林綠化
2011年末鎮駐地有花壇98個,綠化面積1.6萬平方米。
發展建設
大王鎮[湖北省陽新縣大王鎮]
大王鎮[湖北省陽新縣大王鎮]
為落實市委十二屆七次全會精神,加快大冶湖生態新區建設,推動黃石中心城區與大冶、陽新對接融合,全面建設鄂東特大城市。2日下午,市長楊曉波主持召開市政府第25次常務會議。會議專題研究了關於黃石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託管陽新縣“兩鎮一區”的工作方案。
會議研究同意,按照“區劃不變,委託管理”的原則,由黃石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託管陽新縣所轄的大王鎮、太子鎮和金海煤炭開發區全部區域。為加強對託管及移交工作的組織領導,成立了市託管及移交工作領導小組,並組建若干個工作專班,實行統一指揮、分工負責,開展託管及移交工作。
據悉,市政府已批複了陽新縣政府向市政府報送的《陽新縣人民政府關於將大王鎮、太子鎮、金海煤炭開發區委託黃石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管理的請示》,陽新縣人民政府已與黃石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簽訂了《託管協議》。副市長周蔚芬、蘇梅林、葉戰平、劉聖華、謝承祥、何兆斌、杜水生、張先鋒、張啟波,秘書長孔凡新參加。

砷中毒事件

2013年年底,陽新縣大王鎮省道旁的加利金屬冶鍊廠因每天24小時生產,排出的濃煙讓當地的百信苦不堪言。剛靠近廠就聞到一股刺鼻的氣味讓人想吐。每到下雨過後地上就出現一層黃色的粉末。該冶鍊廠斜對面一家生態也是深受其害,果園裡的100多畝,本事掛果的季節卻看不到果樹果子,有些結了果,過不了一個月就全部掉落!為此,他曾拿著果樹枝到華中農業大學。省環保廳,省衛生廳,希望將果樹枝進行化驗檢測,但相關部門用各種借口稱無法進行有效的檢測。
從十一月起就引發了多起砷中毒事件。現在更為嚴重,離廠最近的一個村子幾百號人一夜之間均為不同程度的中毒。嚴重地出現皮膚癌,皮膚大塊的腐爛。有的更是出現了四肢癱瘓。病人現均在黃石市二醫院治療。政府知道此事後,第二天一早就把廠附近的莊稼全部都收走了。經檢測后,紅薯的砷超標幾百倍,稻穀超標幾十倍,地表的水超標幾十倍。此時傳開周邊的劉蘇塘村村名自發去武漢的醫院檢查的10人當中,10人均為中毒。后被政府強行帶到黃石市二醫院治療。後來政府組織該村150人到鎮醫院去檢查,結果150人當中只有3人有輕微的中毒。村名不相信這樣的結果,本打算去武漢做檢查,可政府聯合當地惡霸村(李清村)的惡霸組織該村的村名去武漢檢查。政府派村民去武漢檢查,又派了政府的人,還有一些惡霸到武漢的各大檢測中心守著,不讓檢查。后又出動市政府收買了武漢的各大檢測中心。只要有人去檢測就立即向他們彙報。村名打電話給焦點訪談求助,電話打電話過去沒多久,政府的人就和一些惡霸來到該村民家中威脅其不讓出去告狀。還有千萬的大王鎮人民都為去檢查,潛伏的中毒者令人難以想象,上訪不受理,政府命令媒體封鎖相關信息,政府暗中指示老闆用錢封嘴,大王人民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以前的大王鎮是千年古鎮,山清水秀,環境非常優美的一座古鎮,而如今是整個大王鎮的地下水源深度污染。肥沃的提低再也種不出健康的糧食。當地人渣老闆個政府,當地媒體。環保相關部門統一陣線。讓我們受苦的老百姓怎麼辦???
今晚柯畈兩百多人赴湖南檢查,水南灣方向十幾台警車封路,只有繞道而行。
後由中央電視台、湖北電視台。黃石電視台等報道后得已處理(炸除危害較大的煙囪)。

交通


河金省道貫穿全鎮,西距106國道11.5千米。大金省道貫穿全鎮,沿此西行2公里接106國道,距武漢140公里,距黃石僅30公里,交通便利。

代表人物


吳王孫權攜太子孫登賑災
74歲的李久發老人在該鎮住了一輩子,很小的時候,他就聽祖輩們講三國故事。吳王孫權曾經到此賑災,留下了很多傳說。據老人講,當年這裡是長江的一部分,江水直抵該鎮的筆架山,因此常發水災,水災后民不聊生,一派凄涼景象。三國時期,該地屬東吳,當年,孫權的哥哥孫策就常到此地賑災,為百姓發放糧食,孫策死後,孫權繼位並稱帝,不僅自己率官兵至此賑災,還派自己的兒子孫登到此賑災。
有一次,孫登在此賑災時,突發痢疾,吃了很多葯都無濟於事,百姓很著急,就將當地的泉水送到孫登住處。孫登喝下后,果真水到病除,便問是何神水,當地百姓告訴他,崇村有一口泉水,常年不枯,水質甘甜,百姓常用此泉水治病。孫登來到此泉一看,果真神奇,該泉水從一塊平地之上湧出,深不見底。官兵喝了此泉后,痢疾全都好了。孫登十分感動,率領官兵繼續賑災。百姓為了感謝孫登,后將此泉叫做吳王泉。如今吳王泉的泉水被當地人開發製成礦泉水。據村民講,該泉無論是旱季還是雨季,千百年來,從未乾枯,水位始終不變,村民試圖用繩索探過深淺,卻沒有結果。
據專門從事我市地名研究的彭漢雲老人講,大王鎮是由大王殿派生得名。當年吳王孫權在此賑濟百姓時,百姓為了紀念他籌集錢財在鎮西南的姜祥山修建了一座廟,取名“大王廟”和“大王山”。殿堂上供奉著吳王孫權的塑像。在大王殿前面的小山崗上,還有一個六角亭,此處可俯瞰全鎮,此亭叫接天亭,它和大王殿廟一樣,也是為紀念吳王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