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祝聖寺的結果 展開
- 湖南省衡陽市南嶽祝聖寺
- 雲南大理白族自治州賓川縣祝聖寺
祝聖寺
雲南大理白族自治州賓川縣祝聖寺
祝聖寺原名迎祥寺,又名缽盂庵,是雞足山一座龐大的建築群,系虛雲和尚親自在國內外募化功德創建,清光緒賜名"護國祝聖寺",為十方叢林大剎,總面積1.335萬平方米,1984年,國務院確定祝聖寺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佛教開放活動場所。
明朝嘉靖年間廢庵建成迎祥寺。明末崇禎十一年底至十二年的正月(公元1638年12月底至1639年正月),大旅行家徐霞客雲遊雞足山後,在《徐霞客遊記》的有關雞足山部分中,只簡單地點到迎祥寺。可見在明代時,迎祥寺在雞足山眾多寺廟中的地位還遠未體現出來。迎祥寺到清朝光緒年間時,已破敗不堪,到宣統六年(公元1909年)后才得以重修,並改名為祝聖寺。
雲南大理白族自治州賓川縣祝聖寺(圖1)
祝聖寺於1952年和1963年曾兩次得到政府的撥款修理,“文化大革命”中遭到嚴重破壞,1980年政府又撥款重新修復,面積達6443平方米。1984年4月,國務院確定祝聖寺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之一,為佛教開放活動場所。1993年11月,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雲南大理白族自治州賓川縣祝聖寺(圖2)
走進祝聖寺的大門,首先看到的是月牙形的放生池。建放生池的目的在於希望朝山者廣積功德。放生池之間為鎮寶亭,也叫八角亭,佛教修行有“八正道”之說,即按八道修行就能從此岸到彼岸。八角亭正對的照壁上繪有《雞足山全景圖》,從中可領略佛教聖地雞足山寺庵的全貌。由下朝上走過八角亭,右邊的大石為雲移石,相傳當年修建祝聖寺開挖放生池時見此石不可動,虛雲大師便發功將此石移到現在這個位置。經過雲移石,正對的就是兩棵高大的柳杉樹和天王殿。
放生池正對著的前後大門的門楣上,寫有“退後一步想”、“能有幾回來”的一對合聯。
傳說
據傳這兩棵樹為親手所栽。天王殿上的“祝聖寺”三個字為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所題。殿內中塑彌勒像佛,兩邊的側牆塑有四大天王。佛經稱為釋迦的外將,各護一方,也叫護世四天王。走出天王殿後為庭院。庭院左為鼓樓,樓下塑有達摩祖師;庭院右為鐘樓,樓下塑有地藏像;庭院中還有一顆大石,稱飛來石,相傳是從山上的九重岩顯靈而飛來寺中的。庭院之上為極具氣派的大雄寶殿。殿頂飛檐斗拱,屋脊安有寶鼎,在檐口的正中,懸掛有虛雲大師請孫中山和梁啟超分別所題的“飲光儼然”和“靈岳重輝”的貼金大匾,還懸有後來趙朴初所書的“大雄寶殿”大匾。大雄寶殿內中塑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像,左邊雙手合十者為阿難,右邊拱手抱拳者為迦葉。大殿內的四壁塑有表情充滿喜怒哀樂、形狀盡顯千姿百態的五百羅漢,外加騎白象的普賢(在右壁)和騎青獅的文殊(在左壁)。釋迦牟尼像的背後中塑有南海觀音,左為龍女,右為善財童子,其餘為十八羅漢。大雄寶殿後為藏經樓、藏珍樓和方丈室。樓下為雨花台,曾是寺院的講經說法處。傳說當年虛雲大師在此講經時,周圍所栽的曇花不是只開一現,而是經月不敗。寺院的東西兩廂房有四殿和四堂。四殿為主師殿、藥王殿、地藏殿、伽藍殿,四堂為禪堂、齋堂、客堂、雲水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