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鶴樓

黃鶴樓

《黃鶴樓》是明代詩人鄺露創作的一首詩。本篇是經武昌登黃鶴樓時作,詩寫登樓所見及有關黃鶴樓的傳說,隱約地表現作者的客子窮愁。

作品賞析


黃鶴樓故址在今武漢市武昌城黃鶴山 (一名蛇山) 西北黃鶴磯,下臨漢江,極目千里。樓始建於三國吳黃武二年 (223),歷代屢圮屢建,至清光緒十年 (1884) 毀於火。明崇禎七年 (1634) 上元節,鄺露遇南海令黃熙出巡儀仗,酒醉不避惹禍,后棄家流亡。他先到廣西,繼而度桂嶺,入兩湖,泛洞庭,出九江,經江、浙而北上,歷時五載。
首聯由眼前景物引出議論:“漢陽芳樹古今情,逐客南浮雁北征。”“逐客”,指貶謫的官宦。“雁”,喻旅人。兩句說,無論是古代或今天南渡的逐客,也無論是古代或今天北征的旅人,登上黃鶴樓,遠望漢陽一帶的花草樹木,都會引起同一的思想感情。“古今情”有“古今情同”之意。那麼什麼是“古今”之“情”呢?唐人崔顥《黃鶴樓》詩:“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古今”之“情”指的正是崔顥那種鄉關之思、羈旅之愁。鄺露雖然沒有直接寫出自己的所感,但他的鄉關之思、羈旅之愁不正是隱含在“古今情”三字之中么?
頷聯“天盡水連巴子國,月明人在武昌城。”巴子國,古國名。故都在今四川巴縣,此泛指蜀地。此聯承“漢陽芳樹”續寫登樓所見之景,並點明登樓時間。江水茫茫,遠接天邊的蜀地,詩人在明月之夜登樓,他在想什麼呢?或許茫茫的江水,引起他的羈旅窮愁;朗照的明月,惹動他的客子離恨吧!句中沒有言明,但首聯有“古今情”三字領起,再聯繫作者的遭遇,則知兩句景語亦是情語; 雖不言愁,而愁自見。
接著頸聯寫有關黃鶴樓的聯想:“白雲依舊過全楚,黃鵠何年控太清。”“全楚”,謂楚地,漢陽、武昌屬古楚國之地。“黃鵠”,即黃鶴。“控太清”,從天空飛下來。詩人月夜登樓,無法擺脫古今逐客、征夫的鄉關之思、羈旅之愁,眼前的江水、花樹、明月,都惹動他無限的愁緒。於是,他想到與此地有關的神話傳說:《寰宇記》:“昔費禕登仙,每乘黃鶴於此憩駕,故號為黃鶴樓。“又有仙人王子安乘黃鶴由此經過的傳說。千年楚地,白雲依舊,乘黃鶴的仙人卻杳無蹤影。詩人多麼想黃鶴從天而下,這樣他就可以乘黃鶴而羽化,超脫塵世的愁悶了。此聯由崔顥“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兩句化出,從側面進一步表現詩人月夜登樓之“情”。“依舊”“何年”,上下呼應,突出他的無可奈何和無限悵惆的心境。
最後尾聯寫景作結。“日暮”句寫的是眼前實在之景。“九疑”句寫想象之景。“九疑”,山名。或作“九嶷”。“湘英”,舜妃女英,即湘夫人,此代指湘江。九疑山和湘江俱在湖南,登黃鶴樓難望此山、此水。詩人離粵,自桂而湘,今又身在湖北,千裡間關,艱苦備嘗,而前路茫茫,不知止於何方。兩句一寫眼前所見,一寫湖南所歷,既表現出他對兩地山水的熱愛,亦隱含“行行重行行”的感慨。
這首詩無論內容、意境、格調都深受崔顥《黃鶴樓》詩的影響。

作者簡介


鄺露,是明末廣東著名詩人;生於世代書香之家。鄺露工於詩詞,鄺露還通曉兵法、騎馬、擊劍射箭,又是古文物鑒賞家和收藏家。南明唐王時任中書舍人,永曆帝時出使廣州,清兵入粵,鄺露與諸將戮力死守,凡十餘月,城陷,不食,抱琴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