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阪泉之戰的結果 展開
- 炎黃上古之戰
- 神武2新內容“靈寵覺醒”副本
阪泉之戰
炎黃上古之戰
黃帝征服中原各族的過程中,與炎帝兩部落聯盟在阪泉進行的一次戰爭。阪泉之戰對開啟中華文明史、實現中華民族第一次大統一有重要意義。發生在華夏集團活動地域的東半部,較靠近東夷集團分佈區,保存傳說最多的是冀西北的涿鹿。
阪泉之戰曾見載於春秋時期的史籍中。公元前636年由於內亂,周王出奔於鄭國,次年狐偃建議晉文公“求諸侯,莫如勤王”。晉文公“使卜偃卜之,曰:吉,遇黃帝戰於阪泉之兆”。後來司馬遷“西至空桐、北過涿鹿、東漸於海、南浮江淮” ,收集民間傳說並進行實地考察,參證文獻記載寫成《史記·五帝本紀》,復原了阪泉之戰的歷史過程。
![阪泉之戰畫像](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e/5/me5cac97ee89a1ceac9f46a9cae948b17.jpg)
阪泉之戰畫像
這是華夏集團內部兩個同源共祖的遠緣親屬部落間的一場爭雄的戰爭。因為據《國語·晉語四》記載,在口耳相傳的譜系中,他們的先祖都是從與有嶠氏互為婚姻集團的少典氏分裂出的女兒氏族,一個發祥於姬水,當即古漆水,發源於今陝西麟游西偏北的杜林,於今武功入渭。以姬水成者,即姬氏族,另一個發祥於姜水,在今陝西境內的渭水上游一帶,今寶雞尚有清姜河,以姜水成者,即姜氏族。在數千年的歷史進程中,這兩個古氏族日益繁榮、昌盛,分裂出很多女兒氏族,發展成很多部落,除了留在祖居之地的以外也有不少支系四外發展,開闢新的生存空間。距今五千年前登上歷史舞台的黃帝和炎帝,就是東向發展,到達今河北、河南的姬、姜兩古族的後裔。
![黃帝畫像](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3/c/m3c9aa8f97b42c09b0404a8da3b3027c4.jpg)
黃帝畫像
![炎帝畫像](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3/9/m390ab5150455a20b092414b25fc0ac76.jpg)
炎帝畫像
開戰後,黃帝率領“熊、羆、狼、豹、貙、虎”六部軍隊在阪泉之野與炎帝擺開戰場,六部軍隊各持自己的崇拜物為標誌的大旗,黃帝作為六部統帥也持一面類似“大纛”之旗,列開了陣勢。首先,炎帝在黃帝沒有防範的情況下,先發制人,以火圍攻,使得軒轅城外經常濃煙滾滾,遮天蔽日,應龍用水熄滅火焰,黃帝帥兵將炎帝趕回阪泉之谷,囑手下士兵只和炎帝鬥智斗勇,不傷其性命。在阪泉河谷中,豎起七面大旗,擺開了星斗七旗戰法。炎帝火戰失利后,面對星斗七旗戰法,無計可使,一敗塗地,躲回營內不敢挑釁。黃帝仰慕炎帝的醫藥和農耕技術,決心與他攜手創建文明國家。他在炎帝營外擺陣練兵,千變萬化的陣法層出不窮,星斗七旗陣,讓炎帝的士兵看的眼花繚亂,在長達三年多的操練中,使各部的戰鬥力逐漸增強,而炎帝利用崖頭作屏障,只能觀望陣勢。然而,黃帝在這三年多的時間內,一邊以星斗七旗戰法練兵做掩護,一邊派人兵日夜掘進,早將洞穴挖到炎帝營的後方。忽一日,黃帝兵將突然竄出,偷襲了炎帝陣營,活捉了炎帝。
黃帝在這場戰爭中,經“三戰然後得其志”,阪泉之戰以後,黃帝、炎帝連同分別從屬於他們的一些部落結成聯盟,形成了超越親屬部落聯盟的新型聯合體的雛形,確立黃帝的領導地位,拉開了英雄時代的帷幕。而炎帝敗得心服口服,甘願稱臣,發誓不再與黃帝抗衡。阪泉之戰後,促使中國政治制度發生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歷史變革。
阪泉之戰的地點,《中國軍事通史》認為學術界尚未有定論,由於黃帝、炎帝是華夏集團的主要代表人物,黃帝後來又被尊為中華民族共祖,他的業績廣泛流傳,他的後裔更把這些英雄的故事連同祖居地的山名、水名、地名起遷徙到四面八方的新居地。根據地名的考訂,多認為與涿鹿之戰的發生地相距不很遠,所以關於阪泉之戰和涿鹿之戰的地點主要有在河北中部的“直隸保定說”;河北南部的“巨鹿說”;河北西北部的“涿鹿說”或其附近的“延慶說”,以及在江蘇徐州的“彭城說”等。聯繫稍後發生的涿鹿之戰,阪泉之戰發生在華夏集團活動地域的東半部,較靠近東夷集團分佈區的推斷可能較接近史實。
不過在以上各個地點,保存傳說最多的卻是冀西北的涿鹿,此外還有北京延慶縣。從涿鹿、保安、懷來以至延慶,都處於冀西北的山間盆地中,這是由桑乾河、洋河沖積而成的寬谷,有適宜鋤耕農業的寬闊谷地,附近還有可以狩獵的山林,聯繫有關傳說阪泉之戰可能就發生在這種有山、有泉、有平疇沃野的地理環境。炎帝後來所以和神農氏合併,是因為這一古族的經濟生活中農業占較大比重,必生活在適宜農耕的地區,而黃帝族包括熊羆貔貅等長於狩獵的氏族,居地附近必有山林。但是有人認為黃帝屬於游牧民族之說卻是缺乏根據的,因為大量考古發現和研究成果表明,距今5000年前游牧民族尚未形成,除了所處於攫取經濟階段的採集狩獵民族外,一般處於農業、畜養業、漁獵、採集等多種經濟互相補充,但有所側重的階段。從黃帝“修德振兵、治五氣、蓺五種”的記載看,黃帝族不僅從事原始農業,而且為了進行阪泉之戰大力發展農業生產。同時為了增強武力,將強悍的熊羆等六氏族有戰鬥力的人員編成氏族武裝,精心教練,更進一步爭取同盟者,作了充分準備后才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