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煦

張繼煦

張繼煦,又名張勳,號春霆。湖北枝江人。初入讀兩湖書院,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官費留學日本東京弘文書院師範科。1905年加入中國同盟會,同年回國參加鄉試,中舉人。歷任湖北省學務公所實業科長、湖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校長、教育部視學、普通教育司司長、代理總長、安徽省教育廳廳長。愛國人士。

生平簡介


張繼煦
張繼煦
張繼煦,又名張勳,號春霆。湖北枝江人。初入讀兩湖書院,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官費留學日本東京弘文書院師範科。1903年1月,與劉成禺等創辦《湖北學生界》。1905年加入中國同盟會,同年回國參加鄉試,中舉人。歷任湖北省學務公所實業科長、湖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校長、教育部視學、普通教育司司長、代理總長、安徽省教育廳廳長。1922年1月任國立武昌高等師範學校校長,1923年9月武昌高師改名為國立武昌師範大學,仍任校長。任內力主改革,改四部為八系,改學年製為學分制;開禁招收女生,實行男女同校;首創招收旁聽生制;取消學監和齋務長,重視學生自治會協理校務;聘李漢俊、耿丹等進步人士開設《唯物史觀》、《社會學史》等新課;邀請國內外名人泰戈爾、陶克、梁漱溟等來校講學;克服經費困難,修建新校舍、運動場、圖書館等,深得師生敬仰。1924年9月因學校經費困難、籌款無著,被迫辭去武昌師大校長職務,轉任湖北省政府視察、湖北省通志館總纂、武昌荊南中學校長、湖北師範學院教務長。
新中國建立后,歷任武漢市和湖北省參事室參事、市人民政府委員等職。張畢生致力於教育和文史資料整理以及版本學的研究。曾主辦國音傳習所,在全國推廣國語。任安徽教育廳廳長時,力爭“教育經費獨立”,同情和支持進步學生的活動。抗日戰爭期間,拒絕組織“維持會”,不為日軍屈服。著有《異字考》、《張文襄公治鄂記》及大量歌頌新中國的詩詞。

往事略集


張繼煦年生於枝江縣城大東門街,晚清舉人。1888年,12歲的張繼煦童試中秀才后,入張之洞創辦的兩湖書院就讀。他勤奮學習,成績優異,尤其擅長寫文章,於是深得張之洞的賞識。1903年張繼煦於癸卯科秋闈舉,次年選赴東京官費留學於弘文書院師範科。
1905年秋中國同盟會成立於東京,張繼煦率先入盟。留日期間,他積極參與進步學生創辦的《湖北學生界》的編輯工作,並成為主要撰稿人之一。他飽含愛國熱忱慷慨陳詞:“危哉中國,其為各國競爭中心點也。嗚呼!夫孰知以中國競爭之局卜之,我楚尤為中心之中心點乎?”呼籲人們奮起圖存,“願同胞,救中國!”文章猶如匕首投槍,引起清王朝統治者的惶恐。1906 年冬,張繼煦被電召回國。張返鄂后,任省學務公所實業科長。此時他又與紀鴻、馮開俊等創建了進步團體“楚學會”並出版雜誌,撰寫文章,宣傳新的思想學說。1912年,他經湯化龍保薦,任湖北省立師範學校校長兼優級師範國文教員。他治學嚴謹,強調教師身教言教並重,還創辦了《文史雜誌》。1915年湯化龍任教育總長時,調他到教育部任視學。越二年,任普通教育司司長。他積極從事勸學活動,鼓勵各地多辦學校,推動了普通教育的發展。還主辦“國音傳習所”,在全國推廣國音,實為推廣普通話之先聲。
1919年,民主主義思想蓬勃發展,北洋政府不得人心,教育部所委各省教育廳長,常為當地人士所拒絕。安徽新舊思想鬥爭激烈。皖籍在京教授胡適、王星拱、吳承仕等人極力推薦張繼煦任安徽教育廳長。10月14日,他離京赴任,胡適等為之餞行。
當時皖系軍閥張文生、馬連甲等把持省政,倒行逆施。馬連甲經常佔用教育經費,摧殘教育事業。張繼煦到任后,力主教育經費獨立,專款專用,同馬連甲的行為進行了堅決的鬥爭。為了提高學校素質,他選拔了一批具有真才實學、思想進步的教師擔任學校領導。如委任宣城師範教師章伯鈞為該校校長、惲代英為教務主任,任用高一涵為安徽第五中學校長等。
1921年,安慶學生聲援上海工人,在一次運動中,軍警同學生發生衝突,一名學生被害。為了支持學生的正義行動,張繼煦以“不能保護青年”自疚於教育廳門前並供奉香紙蠟燭,為受害學生舉行路祭。參加路祭的學生皆失聲痛哭,皆稱張是一位愛護青年的好廳長。事後,馬連甲企圖準備採取鎮壓手段,逮捕為首學生,以平學潮。一次,馬連甲特設宴招待張繼煦,在席前要挾張繼煦交出教育界為首名單,張繼煦當即厲聲說道:“頭可斷,名單不能交!”在權勢面前,毫無懼色。馬連甲見硬來不行,就改換方式,邀請張氏夫婦蒞臨督軍衙門宴飲,也遭到張的嚴辭拒絕。馬連甲看到自己軟硬兼施皆落空,打算派張赴美考察教育,張繼煦識破馬連甲欲“調虎離山”的詭計,終未從命。不久,教育部調張回鄂代理武昌高師校長。1922年1月,安徽學生列隊送行,鼓樂喧天,依依不捨地送別了張繼煦。
張繼煦就任校長一年後,武昌高師改名武昌師範大學(武漢大學前身)。他首開新風,破禁招收女生,實行男女同校,混合編班。同時,創立旁聽生制度。據《東方雜誌》載:該校正式學生400多人,而旁聽生達300。學校改4部為8個系,廢除學年制,採用學分制。允許學生在主修一門的同時,還可選修它系課程。學生取得滿分,便可提前畢業。
為了培養有用人材,他廣聘知名學者、教授、進步人士來校授課,同時開設一些新的課程。李漢俊主講新課《唯物史觀》、《社會學史》,曾吸引不少青年,有的從此接受進步思想,走上革命道路。張繼煦積極倡導民主,讓學生思想、言論有更多的自由。他還十分重視發揮學生自治會的作用。讓學生會組織學生討論時事,排演新戲,協理校務,監管伙食。取消學監和齋務長制度,讓學生自己管理自己。在學校經費困難的情況下,他多方籌劃,改建運動場、圖書館、講演廳,修建校門、女生宿舍,力求辦好湖北的這所最高學府。後來由於學生公費待遇長期得不到解決,經多方奔走,屢次碰壁,於1924年夏,憤而辭去校長職務。
1938年夏,日本侵略軍逼近武漢。當時,張繼煦兼任私立荊南初級中學校長、董事長。為保學校財產免遭戰亂散失,他將私立荊南中學的圖書、儀器等悉數遷至枝江城關。秋天,他領導隨遷的教師,借用枝江縣立中心小學部分校舍,招收新生復校上課。1940年6月,枝江江北地區淪陷。縣屬機關緊急搬遷。經人介紹,張繼煦在架鍋山租了一棟房屋、水旱田40畝,趕建土牆校舍,於秋季招收新生,增加班次,開學上課。1943年5月12日夜,日軍渡江南犯。緊急之中,他召集全校師生,動員大家組織起來,抗擊日本侵略軍。會上他曆數日軍侵華罪行,聲淚俱下,聽者無不義憤填膺。以後,並帶領校師生一百多人,向恩施轉移。取道宜都長陽、巴東、建始等縣,爬山涉水,步行22天,行程數百里。沿途靠挖野菜充饑,飲泉水止渴。年逾花甲的張繼煦,瘦骨嶙峋,本是自顧不暇,還時刻關照體弱師生。到達恩施后,女兒為他洗腳時,發現他的腳指甲居然都踢落了。張繼煦一到恩施,就設法安排隨行學生在恩施各校借讀,畢業生參加升學考試,對學生關懷備至,負責到底。省會各界人士也無不欽佩張繼煦愛國壯舉。
抗日期間,其好友萬聲楊曾給他書聯一副:“閑過今日,更無今日;妄取一文,不值一文。”張視此為座右銘,幾十年堅持不閑過,不妄取。恩施創建湖北師範學院,聘張任國學系主任教授。抗戰勝利,院遷漢口,解放后併入武大。
解放前夕,張繼煦貧病交加,無人過問。新中國成立后,人民政府給予光榮的政治地位和優厚的物質待遇,還經常派人前去慰問。一次,省政府撥專款給部分老教師以生活補助,他堅決不受。董必武同志得知此事後讚揚說:“張先生我是了解的,他是無功不受祿的。” 1952年4月,張繼煦被推為武漢市各界人民代表會議代表。同月被中央人民政府任命為武漢市人民政府委員。l952年7月,因重病致半身不遂。后調省參事室任參事,專事文史資料整理工作。其著作有《張文襄治鄂記》、《異字考》。
張繼煦熱愛新中國,珍惜新生活,雖已是遲暮之年,但看到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新中國欣欣向榮,社會主義社會日益昌盛,因而對共產黨對新中國無限熱愛,對中國前途十分樂觀。1955年國慶節(正值農曆中秋)時,張繼煦病勢沉重,體力不支,仍請人扶持到街頭看遊行隊伍。回家以後,輾轉病榻,在疾病折磨中,仍吟詩歌頌黨,歌頌新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