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源鄉

澄源鄉

福建省南平市政和縣澄源鄉地處閩浙兩省四縣結合部,東與閩東壽寧縣交界,南與閩東周寧縣隔鄰,西靠本縣鎮前鎮、外屯鄉,北與浙江省慶元縣接壤,全鄉現有22個村,2個場,113個自然村,是政和縣最大的一個鄉鎮。

澄源鄉先後榮獲全國農普先進單位,省、市、縣先進基層黨組織,市發展經濟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

2019年7月24日,澄源鄉入選2019年全國農業產業強鎮建設名單。

2017年,行政區域面積26660公頃,常住人口18263人。

行政區劃


澄源鄉下轄村:
澄源村前山村前村村林山村香溪村富壠村葉甘地村路下村上溫洋村黃坦村石壁村下溫洋村上洋村北斗村黃嶺村星溪頭村坑裡村新康村赤溪村牛途村大梨溪村雙新村

基礎建設


澄源鄉已有22個村通程式控制電話,18個村通人飲水,100%的村通電,24個村場通公路,鄉道112公里,其中省道202線從鎮前至牛途共35公里, 9個村實現公路硬化,里程達到39公里。茶葉是該鄉的支柱產業,全鄉現有茶葉面積1.8萬畝,反季節蔬菜是當前該鄉農民增收的又一重點產業,今年,全鄉計劃種植花椰菜、小尖椒等品種8000畝,使戶均可增收400多元。。
澄源鄉溪河縱橫,風光綺旎。蛟龍溪、赤溪、暖溪奔流不息,各具特色。蛟龍溪河寬水深,水流平緩,流域內自上而下建有6座電站,裝機2萬千瓦,其中下榲洋電站裝機1.5萬千瓦,是全縣規模最大的電站。投資2000多萬元,裝機4350千瓦的赤溪電站即將投產。暖溪源於星溪頭,最後匯入壽寧平溪,其流域內建有一座水庫,兩座電站。

氣候環境


澄源鄉氣候獨特,冬寒夏涼,乃休閑避署勝地。澄源鄉地處二元地域,屬典型的中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又稱高山氣候,冬寒夏涼,平均氣溫14.7度左右,年降水量1900毫米,空氣濕度大。盛夏平均氣溫只有25度左右,下榲洋庫區盛夏平均氣溫只有23度左右,閩浙交界的後山赤溪八萬畝林區,盛夏平均氣溫是其至只有20度,其中通往赤溪的公路上有一座人工鑿成的燧道,長近500米,寬3米多,酷署季節,人在洞中,涼氣撲面而來。火熱的七月,告別城市的喧囂,乘船在庫區環遊,登高進入香爐尖或南盪山,探訪古居名廟,重走紅色之旅,品嘗山珍海味,感受獨特民俗,其樂融融。

特色物產


澄源鄉山高林密,特產眾多。澄源鄉總面積40.7萬畝,其中林地面積34萬畝,森林覆蓋率達84%,地處閩浙邊界的後山、赤溪林場,擁有8萬多畝林海,其中還有數千畝原始森林,被稱為“綠色金庫”。澄源鄉盛產筍竹、茶葉、錐粟、蘑芋等。
茶葉是該鄉支柱產業、也是一項傳統產業,是農戶增收的主要途徑之一,近年來鄉黨委高度重視,通過加大資金扶持力度、加大技術信息扶持力度、加大招引資工作力度等措施,茶產業發展步伐明顯加快,全鄉現有茶園面積1.8萬畝,其中可采面積1.5萬畝,新植面積0.3萬畝,茶樹種植品種有福安大白、福雲六號、政和大白茶、台茶12號、福雲595、鐵觀音等優良品種,就茶葉種植面積而言,居全縣首位,佔全縣茶葉總面積的25%左右,年產量30000擔,產值2300萬元。全鄉年生產白毫銀針4000擔,產值950萬元,珠茶17000擔,產值650萬元,綠茶8000擔,產值400萬元,特種茶1000擔,產值300萬元。茶葉生產、種植輻射全鄉90%以上農戶,目前已形成茶葉加工企業16家,茶葉精製廠兩家,其中該鄉雲壽茶廠於2003年還成功向國家工商總局註冊“錦屏仙岩”商標(該品種在2005年中日韓“茶王電視爭霸賽”中榮獲“五星級茶王”稱號,被評為閩北知名商標),現已投入使用並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已成為該鄉第一個上規模具有一定檔次的茶葉加工精製廠。澄源鄉於2005年底建成烏龍茶示範基地面積達500畝,其中台茶12號面積320畝,紅心鐵觀音120畝,黃觀音60畝,該基地是澄源鄉茶葉新品種試種、示範、推廣和科研的高標準茶園。
澄源鄉地處建甌政和這個全國唯一錐栗帶內,所產錐粟個大肉圓,兼有滋補、葯膳、保健功能,目前,全鄉已有錐栗面積1.4萬多畝。
澄源鄉山高谷深,盛產筍竹,全鄉竹林面積2萬畝,由於毛竹生長期長,材質堅硬,所產竹餐具、竹地板、竹涼席遠銷海內外,所產冬筍皮黃肉白,味道鮮美,所產筍乾條形整潔,黃白相間,食之令人回味無窮。
澄源鄉還出產蘑芋,味道獨特,閩北僅有高山區澄源、鎮前、楊源農戶有種植。澄源水庫眾多,所產冷水魚生長期長,味道鮮美,有天然白鰱魚、蝦等。

經濟發展


澄源鄉立足區域優勢,發展優勢產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邁出紮實步伐,實現經濟、社會、政治的協調發展。2006年,全鄉工農業總產值達12100萬元,其中工業產值3900萬元,農業產值8200萬元,鄉鎮企業總產值4990萬元,農民人均收入2266元。
在其半山腰處有香爐坪礦業有限公司,盛產銀礦金礦。

人文歷史


澄源鄉人傑地靈,人文積澱厚重。早在唐朝咸通年間(860—874),銀青光祿大夫許延二在澄源上洋開創基業,上洋還有距今1100多年的梧桐書院舊址和許氏宗祠,其中梧桐書院是閩北創辦最早的書院,比明朝大理學家朱熹創辦的武夷書院、雲根書院還早幾百年。
在澄源、北斗、星溪頭還有三座建於唐代的寺院—清平寺、定風寺、鳳棲寺。在赤溪村,至今保留著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的玉帶,在顏氏宗祠中保存著宋朝武舉人顏時舉練武的128斤大刀,還有武舉人練功用320斤和280斤的石鼎兩個,在顏氏宗祠,至今還保存著宋哲宗三年(1088年)的《魯國序譜》和清代進士劉中藻撰寫的《魯國郡歷譜記》。1047年上榲洋周氏因禦寇有功奉剌創建的“更樓”,至今猶存。
在澄源村水尾,明隆慶六年(1572)建造的七層寶塔格外引人注目,該塔用石材雕砌,高8米,塔身精雕細刻28幅佛像,傳說四百多年前,澄源水尾兩座山有妖魔作怪,白日兩山互相對峙,夜晚兩山互相靠攏,為鎮此妖,特建此塔,從此澄源風平浪靜,五穀豐登。此外,在距塔百米之處,還有嘉慶24年禁碑一塊,內容包括禁賭、禁盜、禁止亂砍濫伐,散養禽畜,翻田抓鰍等。
澄源村還有幾十棟明清古建築群。澄源鄉是革命老區,崇山峻岭間留下了老一代革命家葉飛、左豐美等人的足跡,1938年的“新康事件”中,范振輝、張家鎮等49名革命烈士英勇捐軀。解放后,從山野中先後走出4名博士,10多名碩士,培養出近千名大中專畢業生。

交通概況


澄源鄉交通便捷,周邊知名景點眾多。202省道穿境而過,是閩北往閩東浙南的重要通道,距福寧高速公路和世界天然良港三都澳只有3個小時車程,南到省會福州只有4小時車程,北上南平和武夷山航空港,需要2—3個小時車程,到“雙世遺”武夷山和閩東名山太姥山都只需3個小時車程,而且,在澄源鄉周邊,還有中華奇觀鯉魚溪景區,九龍際瀑布,外屯佛子山,白水洋水上運動場,洞宮山,鴛鴦溪等知名景區。

旅遊資源


澄源鄉山高峰險,風光無限。全鄉平均海拔890米,其中閩浙交界處的香爐尖海拔1598米,是政和縣第一高峰,也有閩浙邊界第一山之稱。
顏真卿第八代孫顏虯松從浙江遠道而來,跋山涉水,翻過香爐尖,渡過赤溪河來此安家落戶的。
澄源、鎮前、外屯三鄉鎮交界處,有佛教名山南盪山,海拔1400多米,山上有眾多唐朝時的歷史文化遺跡,半山腰處的村落為唐朝金紫光祿大夫許延一開創基業之地,距今已有1142年的歷史。
赤溪河畔有一株樹齡千年的“古杉王”,傳說是顏真卿第八代孫顏虯松到赤溪開基時(949年)所植,如今,這株參天古木高達20多米,胸徑3米左右。澄源鄉黃嶺村的閩北“柳杉王”,植於明洪武年間,樹高達30米,胸徑6米。富壠村的特大紅豆杉,胸徑3米有餘,樹齡700多年。

獲得榮譽


2019年9月24日,澄源鄉(白茶、紅茶、綠茶)入選第九批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鎮名單。
2020年6月29日,被評為省級鄉村治理示範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