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6條詞條名為王倬的結果 展開
- 明朝時期官員
- 反革命詐騙事件的罪犯
- 大陸影視演員
- 中國駐愛沙尼亞大使館武官
- 華裔哈佛大學教授
- 清朝翰林
王倬
反革命詐騙事件的罪犯
王倬(1924—1960),又名王連升,筆名金維,男,36歲,遼寧省遼陽縣人;案發時住在北京李廣橋南街3號(現北京市西城區柳蔭街)。1941年參加三青團,1943年加入青幫,1948年東北大學經濟系畢業,曾在北平特刑庭看守所當了一個多月的收發員兼會計。
1949年4月,報名到華北人民革命大學學習,同年8月參軍,1950年2月由陝西開小差逃回北京。1951年自薦到中國進出口公司工作,1952年9月到外貿部出口局工作,後任外貿部出口局計劃處科員。
被抓獲歸案的王倬
“總理親筆批示”的公函
偽造的總理辦公室介紹信
“我是國務院的,來給行長送急件。”來人遞上一 個印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字樣的大信封,然後打開一個紫色封皮的發文本,“請簽字。”秘書室辦事員在來人指定的位置簽了字,來人例行公事地說了聲“好”,收起發文本,邁著從容的步履走出大門。秘書室的光線較暗,年輕的辦事員也沒能把送件人的相貌特徵看得更清晰一些。
總理:主席辦公室來電話告稱,今晚九時,西藏活佛舉行講經會,有中外記者參加,拍紀錄影片。主席囑撥一些款子作修繕寺廟用,這樣可以表明我們對少數民族和宗教自由的政策。擬撥給15~20萬元,可否,請批示。一九六O年三月十八日
左側是周總理批示:“請人民銀行立即撥給20萬元。”在周恩來的簽字下面還注有:
1、要市場流通的舊票;2、要拾元票;3、包裝好看一點,七時務必送民族飯店趙全一(西藏工委宗教事務部)。
望著熟悉而又瀟灑的簽名,年輕的秘書雖然對這一違反常規的做法產生過疑慮,但她抬起手腕見手錶指向了6點12,心頭不由一緊,啊,離限定的時間僅剩下1個小時了。時間緊迫,不容多想。於是她急忙抄起電話:“喂,發行局嗎?半個小時以內,你們務必準備好20萬元現金,對,有一項重要的政治任務!馬上計劃研究局會正式下達送款通知。”
掛斷電話,秘書又急忙敲開了值班領導——計研局王副局長的辦公室。她將信函和總理的批示遞給了王副局長,王副局長認真看過以後,疑惑地問道:“20萬,不是個小數目,為什麼不通過財政部?”
未及答話,桌上的電話鈴急劇地響起來,他抓起聽筒:
“喂,我是總行計研局,是……我們正在準備!7點以前準時送到,請轉告總理放心。”
電話掛斷,王副局長沒有放下聽筒,他一邊撥號,一邊說:“總理辦公室又來電話催了,我馬上通知發行局,讓他們火速送款!”
此時已是掌燈時分,正是人稠的時候。發行局朱科長三人抬著兩麻袋鈔票進了民族飯店前廳轉門,徑直走向服務台詢問“西藏工委趙全一同志”,這時從旁邊的大沙發上立起一個人,藏青色華達呢中山裝,黑色呢子褲。他走近服務台說道:“我就是西藏工委的趙全一,你們是中國人民銀行總行的吧?款子帶來了嗎?”
朱科長看了看眼前的趙全一,如釋重負地問道:“我們沒有誤事吧?”
趙全一笑著搖搖頭,一指牆上的掛鐘:“很準時嘛!”
趙全一拿出了一張蓋有“總理辦公室介紹信專用”圖章的信函。上面寫著:
茲介紹西藏工委宗教事務部趙全一同志前去你行領取撥款20萬元整,此致中國人民銀行。一九六O年三月十八日
朱科長看過信函,又讓趙全一打個收條。
朱科長拿了介紹信和收條,離開民族飯店。當他們邁出飯店大門時,不約而同長長出了一口氣,“哦,可算完成任務了!”
1960年3月24日下午,公安部副部長楊奇清正在一個會上講話。忽然,他的發言被一個緊急電話打斷了:總理辦公室通知,一個化名“趙全一”的騙子,偽造周恩來總理批示,騙取了中國人民銀行總行20萬元現金……中央負責同志責成公安部,立即組織力量,迅速破案!
就在前一天,中國人民銀行向公安部門報案。他們本來以為,20萬巨款送達以後,總理辦公室會很快交代如何入賬。可是,一天過去了,兩天過去了……直到第六天,仍然沒有接到總理辦公室的回復。他們再也沉不住氣了,急忙打電話詢問。總理辦公室工作人員莫名其妙,聲稱根本不知此事,要求將“總理批示”和收條送去查對,才發現這是—起偽造總理批示的特大詐騙案。
1960年,正是三年困難時期的第一年。在這樣經濟極端困難的非常時期,騙子竟用偽造的“總理批示”騙去了20萬元人民幣!總理聞訊極為震怒,指示限期破獲此案。
技術部門通過對“趙全一”留下的罪證——偽造的總理批示、取款介紹信和20萬現款的收款白條的鑒定確認:罪犯所用的牛皮紙信封是真的國務院舊信封,公文用紙是大機關用的15行橫格紙。罪犯文化水平較高,熟悉公文格式和用語。犯罪分子用的信紙,市面上並沒有出售過,而是機關內部自製的。
很快他們就查出了那個國務院的信封,曾是國務院給外貿部發文用的,而15行橫格紙,也是外貿部過去使用的公文紙之一。
犯罪分子就隱藏在外貿部是肯定的了。
一張為數不多的名單擺在桌上,在大家的分析討論中,嫌疑對象由十個很快變作五個、四個、三個、兩個,最後,只剩下一個——王倬。
和王倬同一個辦公室的董林,一開口就肯定無疑地把王倬和“趙全一”連在一起了。
“為什麼呢?”專案人員問道。
“第一條,發案那天下午,王倬請假沒上班,說是帶他母親去積水潭醫院看病去了。經查發現他和他母親並沒有去過該醫院。
第二條,前幾天辦公室幾個同志在閑聊,說起發生的這起大騙案,提到犯罪分子的特徵是眼睛很小時,我隨口說老王,你眼睛可不算大呀。本來這是開玩笑的,哪知王倬卻立即站起來,氣沖沖地說:你誣陷好人!他發這樣大的脾氣,是從來沒有過的。為什麼呢?”
很快王倬的筆跡被交給了技術鑒定科。不到兩個小時就得出了鑒定結論:王倬的筆跡與詐騙人的筆跡完全相符。這時,“趙全一”的模擬畫像,也平平展展鋪在桌上,與王倬的照片一比較,簡直像同一張底片洗出來似的。
王倬,又名王連升,遼寧省遼陽縣人。案發時住北京李廣橋南街3號。1952年9月到外貿部出口局工作。據調查,王倬曾給他的哥兒們偽造過證明信,給這個哥兒們化名為“趙全一”。後來這個哥兒們跑北京來找他,他上派出所給這個哥兒們報了臨時戶口,使用的也是“趙全一”。
公安部門決定零點動手!零點整,偵查員們直奔王倬的家。一個偵查員跳進院子,打開門,其他偵查員魚貫而入。一個偵查員用手指沾口水捅破窗戶紙,把手伸進去拉開門插銷。五個人悄悄進了外屋,又一起向裡屋擁去。
被窩裡的王倬被拖了出來,押上門外的警車。“搜!”
大家分頭搜查起來,有人撬開小屋門上的鎖,從裡邊搜出一堆碎布、繩子,還有被拆散的自行車。碎布拼起來,正是王倬作案時穿的那件呢子上衣。自行車和繩子也是他作案時使用的。這時,裝贓款的麻袋也被搜了出來,只差贓款沒下落。
天大亮了,偵查員們借來鐵杴、鎬頭等工具,院子幾乎都被挖到了,贓款依然沒找到。
面對鐵證,被押到預審處的王倬,很快就招認了全部犯罪過程。
王倬因為被朋友借去資金投資失利,一心想扳回老本,干大事,拿大錢,發大財。他就動上了銀行的心思。
王倬所在單位,有機會見到周總理的批示。他天天晚上用毛筆在報紙上臨摹總理字跡。練得能夠以假亂真了,又練偽造公章。1960年2月,王倬在北海後門小百貨店買來刻刀、毛筆;在王府井買來蠟紙、刻筆、印泥。信封是從部里找的。公文紙外貿部有,隨用隨拿。
1960年3月17日晚上,王倬著手正式製作公函和介紹信。然後有了前面的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