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徠南會戰是中國第5戰區軍隊在河南南部抗擊日軍的一次作戰。 1941年1月,日第11軍為了打通平漢鐵路南段,解除中國軍隊對信陽日軍的威脅,糾集步兵7個師、騎兵1個旅、戰車3個團的兵力,在司令官園部和一郎的指揮下,分左、中、右3個兵團,分三路,準備向豫南發起進攻。第5戰區司令長官決定採用避實擊虛的戰略,留少數兵力正面抗擊,主力轉向兩翼,待日軍進攻兵力分散之時,從其兩側及背後圍殲之。豫南會戰是武漢周圍地區防禦作戰中的一次戰役。
豫南會戰
1941年(民國三十年)1月至2月,在抗日戰爭中,中國第5戰區部隊在河南省南部地區對日軍第11軍進行的
防禦戰役。是年1月,日軍為消滅豫南地區中國第5戰區主力部隊,以
中國派遣軍第11軍為主,在華北方面軍一部配合下發動了豫南戰役。中國部隊第5戰區參戰部隊在司令長官李宗仁指揮下展開防禦作戰。
1941年1月24日,侵佔中國武漢地區的日軍第11軍集中第3、第17、第40師團,及第13、第34、第39師團各1至2 個大 隊,共5萬餘兵力發動豫南作戰,企圖殲滅中國第五戰區部隊主力。當晚,日軍第3師團向信陽北側中國守軍陣地實施奔襲,企圖切斷守軍退路,但遭到中國軍隊第2集團軍第68軍的頑強抵抗,奔襲未能奏效。25日,日軍主力由信陽、羅山地區沿平漢路及其兩側,分三路向
遂平、舞陽、上蔡地區進攻。26日,日軍各路分別進至泌陽、高邑、確山、邢店一線,27日進至春水、沙河店、駐馬店東西之線。此時,中國軍隊第31集團軍湯恩伯部第85軍由
臨泉向上蔡附近機動,第13軍由舞陽向象河關附近逼近;第2集團軍孫連仲部以第68軍向象河關以南之日軍尾擊,第55軍由南陽向唐河方面前進。29日,左翼日軍第3師團在尚店、小史店附近遭守軍猛烈攻擊;右翼日軍第40師團在上蔡、汝南間也遭側擊。30日,中路日軍第17師團以一部向上蔡增援,以主力經
西平向舞陽迂迴,企圖與左翼第3師團夾擊舞陽以南之中國軍隊。但第31集團軍已令位於舞陽以南之第13、第85軍分別向葉縣、郾城方向轉移,日軍合擊計劃落空。日軍後方受到襲擾,彈藥補給困難,撤退途中攻陷南陽。日軍各路均退返信陽地區。
豫南作戰至此結束。
20日,駐湖北省
襄河兩岸之日軍第39、第4師團各一部和第18混成旅團,從當陽、荊門、
安陸出發,對中國軍隊第29、第33集團軍發起牽制攻勢。日軍第3、第17、第40師團由
應山、信陽、羅山地區分路沿
平漢鐵路及其西側地區北進。25日,日軍左翼第3師團在小林店、古城、查山之線展開;中央第17師團由明港向北攻擊;右翼第40師團在槐角鎮、正陽間強渡淮河攻擊前進。
豫南會戰
中國軍隊採取避免正面作戰,主力機動轉移,側擊日軍的方針。以一部在平漢路西平附近阻擊日軍,另以一部在日軍後方截斷交通,以主力預伏於方城、泌陽以東及上蔡、汝南一帶,伏擊向郾城、舞陽北進之日軍。日軍決定快速出擊,於26日攻佔確山、邢店、高邑、泌陽一線。27日,推進至
駐馬店、汝南、沙河店、龍王廟一線。
豫徠南會戰
此時,中國軍隊第3l集團軍第13軍由舞陽向象河關推進,第85軍主力向上葵附近機動;第2集團軍之第68軍向象河關以南日軍尾追;第55軍向泌陽前進;第59軍向南陽前進;第22集團軍攻襲隨縣、浙河之日軍。29日,沿平漢路及西側快速北進的中路日軍,由於中國軍隊已撤出沿線地區,使其尋找守軍主力的企圖落空。
日軍第3師團到達舞陽以南之山區尚店一帶時,張雪中的第13軍,即對該敵分路北進之左翼發起攻擊,經激烈戰鬥后,擊斃擊傷日軍約3000人,擊毀日軍坦克6輛;在鐵路以東的李楚瀛第85軍,則對分路向上蔡進攻的日軍第17師團之右翼,發動強有力的攻擊,斃傷日軍約1600人。
31日,日軍變更部署,將中央第17師團一部向左右兩翼迂迴,其一部由遂平經
上蔡向右旋迴,企圖與汝南北進之右路第40師團南北夾擊第85軍;中央第17師團主力則由遂平分兩路經西平向舞陽方面迂迴;左路第3師團主力也向舞陽推進,企圖南北夾擊第13軍。中國軍隊第85軍和第13軍在日軍完成合圍之前,分別向葉縣、郾城及沙河以北地區轉移,使日軍再次撲空。與此同時,中國軍隊第2集團軍從泌陽、唐河及其以北地區向舞陽日軍後方攻擊,切斷其後方聯絡線。
豫南會戰
日軍側背受擊,決戰計劃一再落空,即改變作戰計劃。日軍第3師團除留一部於舞陽、
保安寨對北警戒外,主力向
鎮平、南陽轉進;第17師團及第15、第4師團各一部則經
象河關向泌陽轉進,企圖夾擊中國軍隊第2集團軍,未得逞。中國軍隊第13軍乘機反攻,克複了保安寨、舞陽,續向方城追擊。4日和5日,日軍第3師團先後攻陷南陽、
唐河。中國軍隊第59軍進行反擊,6日,克複南陽,毀日軍汽車多輛。日軍第17師團轉進至象河關附近,遭到第68軍截擊,傷亡甚重,至7日夜,向信陽方面退卻,中國軍隊跟蹤追擊殺其頗多。豫東、
皖北之日軍
華北方面軍第211師團一部和騎兵第4,旅團主力為策應豫南方面作戰,分路向太和、界首前進,並以飛機連續轟炸鄭州、洛陽、郾城、
葉縣、舞陽等城市和部隊。中國軍隊第92軍與騎兵第2軍在
渦河、淝河、
沙河之線英勇抵抗。雙方傷亡均重,日軍攻陷太和、
界首。中國軍隊固守沙河、黃汜、頑強抗擊。7日,日軍先後退回原駐地。11日,全線恢復戰前態勢,會戰結束。此役,共斃傷日軍9000餘人。
雙方主力未交鋒的豫南會戰。河南省南部也是中國第5戰區防守的地方,因靠近平漢路南段,對武漢構成威脅,日軍為鞏固武漢周邊的安全,認為有必要對
豫南第5戰區的部隊加以打擊和殲滅。
1941年1月,日軍第11軍以第3、第40、第17
師團主力和第4、第13、第34、第39、第15師團各一部,從信陽及其兩側的
桐柏、羅山、
息縣等地出發,以平漢路為軸線,向北推進,尋求第 5戰區主力決戰。第 5戰區察明日軍企圖后,只以小部兵力正面阻擊,與敵人保持接觸,而將主力第31、第 2集團軍等轉移到日軍進攻路線的一側,保存軍力,適時轉入反擊。1月24日夜,日軍開始行動,沿途遭到中國軍隊抵抗,日軍為抓住第5戰區主力,繼續向北攻擊,至30日,前出至
舞陽、遂平、上蔡之線,仍未發現第5戰區主力,而其後方的泌陽、正陽等地卻被中國軍隊佔領,遂於2月2日開始撤退,7日回到信陽。
這次會戰,第5戰區主力退避三舍,始終未與日軍交鋒,所以,日軍的行動也只是一次武裝大遊行。
李宗仁
李宗仁(1891~1969)中國軍事家,愛國人士。原國民黨政府代總統,國民黨軍陸軍一級上將。字德鄰。廣西
臨桂人。早年就讀於
廣西陸軍小學堂、廣西陸軍速成學校。1910年加入
中國同盟會。1916年投桂軍,先後參加護國戰爭、
護法戰爭,因戰功由排長遞升營長。1922年自任廣西自治軍第二路總司令,后改所部為定桂軍。1923~1925年在孫中山領導的
大元帥府支持下,聯合黃紹竑、白崇禧之討賊軍,組成定桂討賊聯軍,李宗仁任總指揮,先後消滅了舊
桂系軍閥陸榮廷、
沈鴻英部,擊退入桂雲南軍閥唐繼堯部,統一了廣西,成為
新桂系首領。1926年李、黃、白部改編為
國民革命軍第七軍,歷任軍長,指揮所部參加北伐戰爭,轉戰湘、鄂、贛、皖、蘇等省。1927年後,歷任南京國民黨政府第三路軍總指揮、西征軍總指揮、第四集團軍總司令等職。1929年
蔣桂戰爭中
桂軍敗北,李出走香港,旋返桂。翌年出兵湖南策應馮玉祥、閻錫山反蔣作戰,受挫撤回廣西。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后,先後任
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漢中行營主任,指揮徐州會戰諸役。在
台兒庄會戰中,集中優勢兵力殲滅日軍萬餘人,鼓舞了全國軍民的抗戰熱忱。1945年抗戰勝利後任北平行轅主任、國民黨政府副總統。1949年1月蔣介石“引退”後任代總統,4月派代表團到北平(今北京)與中國共產黨進行和平談判,由於國民黨反動派一再策劃“划江而治”的陰謀,導致和談破裂。李於大陸解放前夕去美國。1955年提出反對“中國台灣託管”和“中國台灣獨立”,主張國共再度和談,中國問題由中國人自己解決。1965年在周恩來安排下,毅然回國。1969年1月30日卒於北京。
湯恩伯
湯恩伯(1900~1954)中國國民黨軍將領。名克勤,
以字行。浙江武義人。1920年畢業於援閩浙軍講武堂。后赴日本入明治大學,1924年轉入陸軍士官學校。1926年回國,任
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參謀、作戰科長,參加北伐戰爭。
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后,任中央軍校學生大隊長、教育處副處長兼軍官團副團長、教導旅長、陸軍第四軍副師長兼第10旅旅長等職,曾參加新軍閥混戰。1932年後任陸軍第89師師長、第十三軍軍長等職,率部參加“圍剿”
鄂豫皖及
中央革命根據地。抗日戰爭爆發后,任第二十軍團軍團長、第一戰區第一兵團總司令、第三十一集團軍總司令、第一戰區副司令長官等職,曾參加南口、徐州、武漢等戰役。1944年4月日軍發動
豫湘桂戰役,所率10萬軍隊在河南潰敗,率余部退守貴州。是年冬調任黔桂湘邊區總司令,旋改任中國陸軍第三方面軍司令官。1945年當選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抗日戰爭勝利后,任第一
綏靖區司令官兼京滬衛戍司令、陸軍副總司令、代理總司令、京滬杭警備總司令等職,積極參加反共內戰。1949年5月赴台灣,后歷任台北“
東南軍政長官公署”副長官、“總統府”戰略顧問、駐日軍事代表團團長等職。
豫南會戰以侵華日軍失敗中國軍隊勝利而告結束。豫南會戰的勝利大大增加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信心,體現了中國軍民團結的偉大力量,有力地打擊了侵華日軍的囂張氣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