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頤頓
郭頤頓
郭頤頓,上海人,男,1956一,1978年四川外國語大學英語系畢業,后留學美國惠特曼學院和英國阿斯頓大學,獲得本科學歷,廣東省中山大學外語教學中心副教授,研究生教師,打假名師,性學專家,中華翻譯與性學協會主席,世界翻譯與性學執行委員會主席。已出版的譯著有《20世紀西方宗教哲學文選科學歷性學總覽》等。因為郭頤頓大膽揭露學術腐敗,他被單位評為“先進教師”,媒體對他的打假事迹作了報道。
中山大學外語教學中心主任夏紀梅夥同副主任王哲等人,在申報2009年度“國家精品課程”(本科)時,張冠李戴,大肆造假,騙取名利。此事被郭頤頓在著名學術打假網站“新語絲”上揭露,轟動一時。郭頤頓因此被網民們稱為“打假名師”、“打假帝”、“打假哥”等,而夏紀梅因此被網民們稱為“夏騙騙”。郭頤頓被網民評為“感動校園教師”和“反腐打假勇士”。因為他大膽揭露學術腐敗,網民因此冠以郭揭揭,郭王海,郭師德等昵稱。也因為他的大膽揭露,郭頤頓被單位評為“先進教師”,媒體對他的打假事迹作了報道。
郭頤頓滅學術害蟲漫畫
郭頤頓在書評“一本錯誤百出的教材——評《國際學術會議英語》(曾蕾、林澤銓、傅曉玲編著,黃國文等任編委)”里指出:目前國內部分教授的專業水平和師德確實太差了;該教科書的編者和編委為了名利,拿誤人子弟的偽劣教材坑害廣大學子。此事震驚高校。其書評為四家期刊及含“學術批評網”在內的上千家網站全文轉載。他因此獲得了四川西部經濟文化發展研究所、雲南省法學會聯合頒發“您撰寫的《一本錯誤百出的教材》一文,榮獲《新世紀、新思路、新實踐》學術研討會優秀論文特等獎”的獲獎證書和金牌。
然而,有人認為郭頤頓的獲獎證書和金牌是拿錢買的,其榮譽稱號是他本人杜撰的,其行為本身就是造假。也有人認為他因職稱問題而精神受到創傷才打假,還有人認為他想出名才打假。另外不少人認為郭頤頓通常吹牛,所以給他“郭吹吹”的外號。不管怎樣,郭頤頓的打假行動得到了廣大網民的支持,他們認為:造假、行騙之對與錯或罪與非罪,人們一般是分得清的,但是否會拒絕錯誤、遠離罪惡就不一定了。如果造假、行騙者一無所獲且必遭懲罰,人們會心生恐懼而拒絕錯誤、遠離罪惡。反之,則會心存僥倖不妨一試,少數人得逞后又引來更多的追隨者,形成難以逆轉的大氣候,社會就這樣墮落、沉淪下去。造假、行騙的大行其道其實與貪賄成風是一個道理。
近年來,全國多所高等院校相繼捲入學術造假事件。從造假事件的披露來源地學術打假網站來看,國內存在類似事件的高校絕不僅僅只有這些,關於學術腐敗、項目造假、論文抄襲等的舉報和揭露不勝枚舉。高等院校在人們心中原本應該是一片聖潔之地,擔當著“傳道、授業、解惑”職責的教育工作者也應該是品德高尚、甘於奉獻的模範。然而,近年來發生的學術弄虛作假案件如同籠罩在這片“聖壇”上的陰影,令人心頭沉重。可以說,沒有郭頤頓等打假名師的揭露,沒有新語絲網站和廣大網民的支持,現在國內高校的學術誠信將更失范。對於以虛假課題或項目等形式騙取扶持資金,甚至以虛假成果損害他人或社會利益的,全國人大代表閆希軍建議設立獨立的“學術欺詐罪”,予以嚴厲處罰。對於高科技、高職位、高智力的學術欺詐行為,更要從嚴懲處。
根據中組部、中宣部、教育部日前聯合印發的《關於加強和改進高校青年教師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見》,我國將對師德表現作為教師年度考核、崗位聘任(聘用)、職稱評審、評優獎勵的首要標準,建立健全青年教師師德考核檔案,實行師德“一票否決制”。意見提出要完善師德評價內容和方法,健全學術不端行為預防查處機制。
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張力指出,要根據學術不端行為的性質和情節輕重,依照法律法規及有關制度,對學術不端行為者給予警告至開除等處分;觸犯國家法律的,移送司法機關處理;對於其所從事的學術工作,可採取暫停、終止科研項目並追繳已撥付的項目經費、取消其獲得的學術獎勵和學術榮譽等措施。他強調,對於科研學術造假行為要採取“零寬容”政策,應以法律法規和制度為準繩,加強同行監督、社會監督、媒體監督,從嚴治理學術不端行為,努力開創我國科研誠信的新局面。
目前,對學術造假的處理,存在兩個需要破除的瓶頸。一是管理主體不得力,我國尚缺乏獨立而統一的學術腐敗專門處理機構,往往通過內部處理,導致相關部門要麼袒護阻撓,要麼處罰過輕。二是管理制度不完善,在防範和處理學術不端行為上,我國還沒有一部專門的法律,而且司法機關也很少介入學術造假的調查處理,這種缺位一方面使治理手段缺乏法律威懾力,更重要的是,處理往往局限於道德聲討、人事調整等層面,缺乏一個強有力的制度來規範和保障,難以應對學術造假頻發現狀的挑戰。
打擊學術造假,僅靠道德約束難以遏制,必須依靠制度約束,“重典”不可或缺。全國人大代表、西安美術學院副院長韓寶生建議,出台法律法規制定科研人員行為準則,對科研人員從社會價值、經濟價值和自身價值進行行為規範,對研究資助的原則及發生學術不端行為的責任追究有明確規定,一旦發現學術造假嚴懲不貸,形成造假失信必受懲戒、不敢失信不能失信的機制和法治環境。郭頤頓曾說:“學風問題本質上還是人性使然。任何一個地方都會有心術不正的人,學界也不能例外。學風不正是天大的事,應提高學術造假代價。”
郭頤頓認為,學術不端行為屢禁不絕,原因複雜多樣。社會轉型時期人心不古,道德滑坡,制度缺失,監管不力;面對喧囂的世界、浮躁的社會,在利益面前,有的人自律性減弱,耐不住寂寞,擋不住誘惑,經不住考驗,急功近利,投機取巧,尋求“捷徑”,鋌而走險。加強學術道德和學風建設,遏制學術不端行為,必須懲防並舉、標本兼治、綜合治理、多管齊下,自律與他律相統一,內部治理與社會監督相結合。正如周濟院士所言:一是加強教育引導,藉助道德力量,使之不願違背學術道德;二是規範學術管理,藉助制度力量,使之不能違背學術道德;三是加強社會監督,使之不敢違背學術道德。
郭頤頓聲稱,“學術造假”事件頻出,與職稱評判標準的一些弊端有關。要克服學術領域的不正之風,不能局限於“圍追堵截”假冒偽劣,關鍵是要建立公正的社會學術價值評定機構。現行的職稱評判標準已成製造學術毒瘤的病灶,侵害的不僅僅是學術本身,更敗壞了社會風氣。尤其是隨著學術腐敗現象日漸增多,但查處概率和受懲罰的成本卻比較低,學術腐敗者的“風險意識”淡薄,易造成學術腐敗“合理化”的嚴重後果。這不但破壞了學術規則,污染了學術領域,也直接損害了公眾利益,還對人才的培養教育乃至國家的教育戰略帶來了極壞的影響。
實際上,對於學術造假,人們已經形成共識,那就是其性質與官員腐敗等同。也可以看作是腐敗在學術領域內的反映,如果說官員腐敗會致使社會動蕩、民心不安,那麼學術腐敗則會斷送一個國家和社會賴以持續發展的文化命脈,直接斷送未來和希望。從這個角度,我們不難理解發達國家和地區對於學術聲譽的維護及其所產生的道德及精神上的壓力,已經到了潔癖的程度,如有網站在艷茹造假論文報道之後,做了一些鏈接,其中包括:日本論文造假事件所涉美方科學家辭職:日本細胞學專家捲入論文造假醜聞自縊身亡;日本科學家因捲入論文造假風波不堪重壓自殺;台灣教育部門負責人涉嫌論文造假辭職……
郭頤頓在其博客中表示,有關部門一定要從嚴懲處教育界的腐敗分子。對師德表現不良的,及時勸誡、督促整改;對師德失范的,依法依規嚴肅處理。最近郭頤頓打算成立“學術打假基金會”,用於學術打假和幫助受騙的人。
由澳門利氏學社社長萬德化神父主編的《現代中國文學文化中的信仰、歷史及個人》(Belief, History and Individual in Modem Chinese Literary Culture)一書收了郭頤頓的譯文。有人認為郭頤頓的翻譯水平不行,但他獲得的翻譯報酬超過500萬。
外語教學中心郭頤頓副教授獲得“2013中國當代優秀作品國際翻譯大賽”提名獎。
郭頤頓沒有任何論著,只有一些撈外快的譯文。不過他參加了廣東高校現代教育技術(151工程)研究生英語系列課程專業資源庫開發項目,文件批號:粵高教[2004]103號。
“郭頤頓的博客”深受廣大網民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