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鐘樓

北京市著名歷史建築之一

鐘樓,位於北京東城區地安門外大街,在鼓樓北,是老北京中軸線的北端點。原址為元大都大天壽萬寧寺之中心閣。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后毀於火。清乾隆十年(1745年)重建,十二年竣工。鐘樓正南為一座與圍牆相連的三聯大門,中門內為清乾隆十二年(1745年)重建鐘樓碑一通,螭首方座,碑首題額《御制重建鐘樓碑記》,碑陽為經筵講官戶部尚書梁詩正奉敕敬書碑文,碑陰為民國十四年(1925年)十月京兆尹薛篤弼書的《京兆通俗教育館記》碑文。

建設背景


鐘樓在鼓樓以北約100多米處,原是元代萬寧寺的中心閣,始建於至元九年(1272年),後來毀於戰火。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與鼓樓一起重建,成為鐘樓,但不久后就再次被毀。清乾隆十年(1745年)奉旨重建,兩年後竣工。這次為了防止火災,建築全部採用了磚石結構。曾被北京防空指揮部作為辦公地,1980年代后謄退。
北京鐘樓
北京鐘樓
鐘樓佔地約6000平方米,為重檐歇山頂建築,通高47.95米。底層基座的四面均有券門,內設75級石階可上二層的主樓。主樓面闊三間,上有黑琉璃瓦綠剪邊覆頂,下有漢白玉須彌座承托,四面分別開一座券門,券門的左右各有一座石雕窗,周圍環繞著石護欄。
鐘樓的正中立有八角形的鐘架,懸掛“大明永樂吉日”鑄的大銅鐘一口。鍾高7.02米,直徑3.4米,重63噸,是中國現存體量最大、分量最重的古代銅鐘,有“鐘王”之稱。它的鐘聲悠遠綿長,圓潤洪亮,在過去北京城尚無高大建築的時代,可以傳播數十里遠。原先鐘樓內懸掛的並不是這口鐘,而是同樣為永樂年間所鑄的一口大鐵鐘,但因為音質不佳,後來才改用銅鐘。原鐵鐘則被置於牆邊,目前已被大鐘寺古鐘博物館收藏。
在鐘樓附近,曾經還有過一座金爐娘娘廟,祭祀一位工匠的女兒。傳說她為了鑄鐘而捨身跳入熔爐,才使他的父親終於在規定的期限內鑄造出符合要求的銅鐘來。目前該廟僅存遺址。
北京鐘樓
北京鐘樓
鐘樓原有明永樂年間鑄造的鐵鐘一口,置放於樓外平地上,後由古鐘博物館收藏。鐘樓內正中位置安架一八角形木框架,其上懸鐘。該鐘鑄造於明永樂十八年,鍾通高7.02米,最大直徑3.40米,重約63噸,為目前我國發現最重的銅鐘。
鐘樓上說明題板介紹稱此鍾為《古鐘之王》應是目前我國乃至世界有記載的最大最重的古鐘。

歷史傳說

在北京鐘樓頂上,懸掛著一口巨大的銅鐘。鐘聲渾厚有力,洪亮綿長,方圓數里都能聽到,堪稱“古鐘之王”。如此巨大的銅鐘是如何鑄造的呢?傳說鐘樓原有一口鐵鐘,但聲音不夠洪亮,於是皇帝下令召集天下工匠來鑄鐘。可是3年過去,銅鐘仍然沒能鑄好。皇帝發怒了,斬了監鑄的太監,並限令80天內鑄好大鐘,否則就把全體工匠處斬。
負責鑄鐘的師傅名叫華嚴,是當時有名的銅匠。為了鑄造這口大鐘,他是茶飯不思、夜不能寐,耗盡了心血。這天回到家裡,他嘴裡仍然念叨著:“什麼原因鑄不了鍾呢?怕是缺什麼東西吧!”這時,女兒華仙過來了。提起華仙,那可真是個好姑娘。她不僅自幼聰明伶俐,而且還跟父親學會了不少銅匠活兒。由於母親早喪,她14歲就挑起了家庭的重擔。當時她16歲了,出落得如仙女一般,大家都誇老銅匠養了個好閨女。
為鑄鐘的事,她也琢磨好多日子了,見父親發愁,忙上前說:“爹,是不是因為火候不到?”老銅匠一拍大腿:“有道理!不過,如何提高爐溫呢?”“我有辦法。”華仙胸有成竹地說,“鑄鐘那天您帶我去吧。”
鑄鐘這天到了,朝廷命官、大小工匠也都到齊了,可爐溫仍然上不去。眼見這最後一爐銅水又要失敗,華嚴急得眼睛都紅了。就在這時,一個姑娘突然從人群里飛奔出來,正是美麗的華仙。她穿一身紅襖紅褲,著一雙繡花小紅鞋。只見她衝到爐邊,縱身跳進爐去。華嚴一把沒抓住,只抓住一隻繡花小鞋。剎那間,爐火升騰,銅水翻滾。老銅匠忍痛下令:“鑄鐘!”工匠們一齊努力,銅鐘終於鑄成了。
為了紀念這位為了鑄鐘而獻身的美麗姑娘,人們尊稱她為“鑄鐘娘娘”。每逢風雨之夕,鐘聲凄涼悲切。這時,昔日北京城的媽媽們就會對孩子說:“睡覺吧,鐘樓打鐘啦,鑄鐘娘娘要她那隻繡花鞋啦……”

建築特色


其樓身為正方形平面,重檐歇山頂,無梁式磚石建築。屋頂為黑琉璃瓦綠剪邊,正脊兩端安背獸,兩層屋檐的戧脊上均安獅子為首的五跑小獸。上層檐下施重昂五踩斗拱,下層檐下施單翹單昂五踩斗拱。樓身四立面相同,當心開一拱券門,左右對稱開券窗,窗上安設石刻仿木菱花窗。內部結構採用複合式拱券,除主體拱券之外,還於圍護牆體中設有環路通道。基座為漢白玉須彌座,周圍環以漢白玉欄桿。樓身之下為磚砌城台,城台上四面有城垛。台身四面開券門,內部呈十字券結構,東北隅開門,內有石階七十五級供登臨。

旅遊信息


交通信息

乘車路線:
乘5、60、107、124、734、834、815、819路鼓樓站下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