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美英法分區佔領德國

蘇美英法分區佔領德國

蘇美英法分區佔領德國蘇美英法分區佔領德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蘇、美、英、法四國處置德國的一種形式。為了防止德國軍國主義再起,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力主分割德國。1945年6月5日,四國駐德佔領軍總司令在柏林正式聲明把德國分成4個部分,東區歸蘇、西北區歸英、西南區歸美、西區歸法。“大柏林”區由四國共同佔領。聲明還規定由四國總司令正式組成盟國管制委員會。7月中旬起,四大國在德國和柏林按劃定區域實行佔領和管制。

主要來歷


德黑蘭會議
德黑蘭會議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蘇、美、英、法四國處置德國的一種形式為了防止德國軍國主義再起,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力主分割德國1943年12月1日,F.D.羅斯福在德黑蘭會議正式提出這一設想,即把德國分割成5個部分,每個地區都成為一個獨立國家。魯爾和薩爾地區由國際共管..斯大林為了嚴懲德國法西斯,贊同美國方案W.L.S.丘吉爾雖有保留,但也表示支持。1944年上半年,蘇聯紅軍攻勢凌厲,越出邊界,美、英盟軍登陸諾曼底。軍事形勢迅速發展,促使美、英在確定肢解德國之前,謀求就臨時對德佔領問題與蘇聯達成協議。前此,英國於1944年初根據艾德禮委員會報告,向歐洲諮詢委員會提出臨時劃分德佔區的建議,即按1937年德國疆界分成3個佔領區,蘇佔東部、英佔西北部(包括魯爾)、美佔西南部和薩爾,柏林由三國共同佔領。蘇聯同意英國方案。美國認為擬議中的方案,蘇占區面積過大,英佔區包括主要工業區魯爾,均對美國不利。但鑒於蘇軍已步步逼近德國邊界,美國來不及另提方案,遂於4月28日同意英國方案。1944年9月12日,歐洲諮詢委員會以英國建議為藍本,提出第一份臨時劃分德佔區的方案。由於英國作出一定讓步,羅斯福在第二次魁北克會議(1943,1944)上接受德國西南部作為美佔區,放棄與英國對換占區的設想。隨著歐洲反法西斯戰爭臨近結束,美、英與蘇聯在戰後安排問題上分歧增多。美、英認為扶植一個強大的德國,有利於在戰後抗衡蘇聯。蘇聯為了適應形勢變化,也開始強調德國統一。出於上述考慮,美、英、蘇三國雖在1945年2月雅爾塔會議上達成分割德國的原則協議,實際上均已放棄分割德國的主張。分區佔領德國便從權宜之計變為正式方案。為了進一步增強西方在歐洲及德國的實力,英國主張法國參加對德佔領。美國經過考慮,羅斯福在2月5日的雅爾塔會議上正式建議,從美、英兩個佔領區各劃一部分組成法國佔領區。邱吉爾、斯大林表示同意。1945年6月5日,四國駐德佔領軍總司令在柏林正式聲明把德國分成4個部分,東區歸蘇、西北區歸英、西南區歸美、西區歸法。“大柏林”區由四國共同佔領。聲明還規定由四國總司令正式組成盟國管制委員會。7月中旬起,四大國在德國和柏林按劃定區域實行佔領和管制。在7月底召開的波茨坦會議上,四國又通過對德管制的政治經濟原則至此,蘇、美、英、法四國分區佔領德國的局面正式形成。
對德國的分區佔領
對德國的分區佔領

歷史背景


蘇美英法分區佔領德國
蘇美英法分區佔領德國
德國經過數百年的封建割據,於1871年普法戰爭結束時,首次實現統一,德意志帝國宣告成立。此後,資本主義迅速發展,並很快過渡到帝國主義階段,至二十世紀初,德國一躍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個工業強國。1914年發動了第一次世界大戰,1918年以失敗告終。1939年德國又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1945年5月8日希特勒無條件投降。根據《克里米亞聲明》和《波茨坦協定》規定,戰敗的德國應該成為一個統一、獨立、愛好和平與民主的國家,在這樣的國家沒有出現以前,德國暫由蘇聯、美國、英國和法國四國分區佔領,首都柏林也由四國分區管制。

分區進程


蘇美英法分區佔領德國
蘇美英法分區佔領德國
1943年11月28日,德黑蘭會議使三國首腦第一次面對面地商討德國問題。在12月1日的正式會議上,三方首腦重點討論了德國問題。羅斯福提議把德國分成5個部分。這5個部分是:漢諾威和德國西北地區;薩克森和萊比錫地區;黑森-達姆施塔特,黑森一卡塞爾和萊茵河南部地區;巴伐利亞巴登和符騰堡地區。羅斯福建議這5個部分都應當各自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另外,他認為,有兩個地區應當由聯合國管制,或者對它們採取國際共管。這兩個地區是:基爾運河地區和漢堡市;魯爾和薩爾。丘吉爾則希望德國能被分成較大的地區。
最後,三國首腦決定,由“歐洲諮詢委員會”來進一步研究德國問題,該委員會是在1個多月前召開的莫斯科三國外長會議上組建的,任務是研究戰後歐洲可能出現的問題,並向三國政府提出相應的建議。但是,諸如是否分割德國這樣重大的問題,它是沒有權力做出決定的,實際上,三國首腦是以此為緩兵之計,暫時擱置了這個問題。1944年初,英國根據艾德禮委員會的報告,正式向歐洲諮詢委員會提出關於劃分出三國佔領區的建議。該建議按1937年即德國版圖擴張以前的疆界,把德國分為3個佔領區。東部佔領區佔全德40%的面積,33%的生產資源,由蘇聯佔領。其餘地區,西北部包括重工業中心魯爾區,由英國佔領;西南部和薩爾地區,由美國佔領。柏林作為德國的首都,也由三國實行分區佔領。
該建議充分照顧了蘇聯的利益,因此蘇聯除了要求再把位於英佔區的費馬恩島划入蘇占區外,表示同意接受這個方案。但英國在交涉中沒有同意劃出費馬恩島。

方案意見


美國對這個方案的意見很大。一方面,它認為蘇占區的面積太大,超出了1/3的範圍;另一方面,它所感興趣的魯爾區落入了英國之手。於是,美國制定了一個新的佔領方案。該方案以柏林為界,把德國分成東、西兩部分:東部佔全德22%的面積由蘇聯佔領;西部再劃成南、北兩個部分,北部包括魯爾區,由美國佔領,南部由英國佔領。按照該方案的設計,柏林也將由美國單獨佔領。美國方案同英國方案相比,除了蘇占區面積有較大縮小外,最大的區別是美、英佔區的位置正好換了方向。美國方面對此提出的理由是,倘若德國南部由美國佔領,“就可能使美國捲入巴爾幹事務”,因而不如由英國佔領為好,而且美國佔領德國北部,佔領軍的交通線就可以直接通往出海口,不必經過法國。
美國的方案送到歐洲諮詢委員會時,歐洲的軍事形勢已發生很大變化。蘇聯紅軍已經接近德國邊境,而美、英軍隊還在忙於在法國北部開闢第二戰場,蘇聯的地位得到加強,美方擔心再不同意蘇聯業已表示接受的英國建議,蘇軍可能會進一步越出40%的範圍,於是匆忙地表示接受原英國方案中蘇占區的劃定範圍。
美、英之間交換佔領區的討論,持續的時間比較長。1943年底,美、英兩國領導人在德黑蘭會議的歸途中舉行第二次開羅會議,美方就正面提出這個問題,英方沒有作任何讓步。以後,羅斯福在同丘吉爾的通信中,也頻頻提到這一點,結果同樣沒有得到滿意的答覆。在1944年9月的第二次魁北克會議上,羅斯福作了讓步,但他同時提出一個附加條件,要求從英佔區里劃出不來梅地區由美國控制,以便美方能夠越過英佔區取得出海口。丘吉爾當即表示同意。由於三方事先達成了妥協,因而雅爾塔會議很快就這個問題達成了一致,即以艾德禮委員會的方案為基礎,再作些小的調整。
雅爾塔會議現場
1945年2月,雅爾塔會議召開,德國問題又作為首要問題列入議程。會議的第一天討論對德作戰問題,第二天就討論處置德國的問題。斯大林首先發言,他要求三國首腦在會上明確表態,並把三國的共識作為決議明確地確定下來。經過討論,三國首腦達成了原則上同意分割德國的協議。最後,雅爾塔會議決定在倫敦成立一個分割委員會,由艾登任主席,美、蘇兩國駐英大使任委員,負責研究分割德國的事宜,並要在1個月之內製定出一個肢解德國的計劃。然而,雅爾塔會議之後,三國對分割德國的態度有了微妙的變化。
1945年3月24日,丘吉爾表示:“在我對俄國意圖的猜疑消失之前,我很不願意分割德國。”兩天之後,三國分割委員會蘇聯代表也向英、美兩國的代表表示,“蘇聯政府把雅爾塔關於分割德國的決定理解為並不是一種負有義務的計劃,而是在其他方式尚不足使德國失去傷害力的情況下,一種對德國施加壓力的可能做法。”4月6日,羅斯福在分割委員會美方代表懷甫特的報告上批示說;“我認為,我們的態度應是進行研究和延遲做出最後決定。”
1945年5月9日,德國簽署投降書的第二天,斯大林發表《告人民書》,在末尾部分他表示:“德國被徹底打敗了,德國正在投降。蘇聯獲得了勝利,雖然它既不打算割裂德國,也不打算消滅德國。”
蘇、美、英三國的態度發生變化,是有其原因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德國遭到摧毀性重創,很難再次崛起,成為新的世界大戰策源地。更重要的是,隨著三國的共同敵人即將敗降,蘇聯與美、英之間的矛盾進一步上升,這種矛盾既來源於社會制度的差異,又同國家利益之間的衝突有關,三方都希望讓德國保持完整,把它納入到自己的營壘之中。
在波茨坦會議上,三國討論了德國的管制原則、分區佔領問題和賠償問題,偏偏沒有討論以前一直很熱門的分割問題。德國的分割問題已不了了之。
另一個問題,是法國該不該單獨擁有一個佔領區。英國積極贊成法國應該單獨擁有—個佔領區。丘吉爾考慮到,英國在戰後需要得到法國的支持,這樣既可以在西方陣營中牽制美國,又能夠在歐洲範圍內對抗日益強大的蘇聯。於是,三國分區佔領德國變成了四國分區佔領德國。
法國佔領區位於德國西部,在德比、德法和德瑞(士)邊境處,佔地約4萬平方公里。
根據協議,在佔領期間,由四國駐軍總司令組成的“盟國管制委員會”作為全德的最高機構,該委員會內實行“一致同意”的原則,即每一國的代表都擁有否決權。管制委員會的工作機構為“協調委員會”,由4個佔領區的副總司令組成。

政治經濟


在7月底召開的波茨坦會議上,四國又通過對德管制的政治經濟原則:
對德管制的主要政治原則
(1)解除德國全部武裝,使之完全非軍事化,剷除或控制一切可用于軍事生產的德國工業。
(2)消滅納粹黨及其附屬與監管的機構,解散一切納粹組織。
(3)德國行政事務的管理應以政治結構分散及發展地方許可權為原則。
(4)目前不成立中央政府,但某種必要的中央行政部門,特別是財政、運輸、交通、對外貿易,以及工業等方面,應予以設立。
對德管制的主要經濟原則也有4條
(1)德國經濟應使之分散,以消滅目前經濟力量因卡特爾辛迪加托拉斯及其他壟斷辦法所造成的過分集中。(2)在佔領期間德國應被視為一個經濟單位。
(3)在德國保持一個不超過歐洲國家平均水平的生活水平。
(4)德國償付賠償時,保留充分的資源,以使德國人民能夠不依靠國外的援助而生活。這些基本原則可以概括為非軍國主義化、非納粹化、非卡特爾化和政治民主化。

分區結果


1945年6月5日四國駐德佔領軍總司令在柏林正式聲明把德國分成4個部分,東區歸蘇、西北區歸英、西南區歸美、西區歸法。“大柏林”區由四國共同佔領。聲明還規定由四國總司令正式組成盟國管制委員會。7月中旬起,四大國在德國和柏林按劃定區域實行佔領和管制。至此,蘇、美、英、法四國分區佔領德國的局面正式形成。共同處理涉及德國全局的事宜。柏林市也劃分為4個佔領區,由“盟國管制委員會”領導下的“盟國柏林城防司令部”統一管理。這是德國分治的開始。
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蘇、美、英三國首腦在柏林附近的波茨坦再次會晤並簽署了《波茨坦協定》。協定規定設立中、蘇、美、英、法5國外長會議,進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締結和約的準備工作;劃定德波等國邊界;確定蘇、美、英、法共同佔領德國以及商討成員國間有關其他問題。
1948年6月20日美、英、法3國佔領區合併,宣布在西佔區單方面的幣制改革,實行德國馬克新幣制。蘇聯隨即也在蘇占區實行了幣制改革,德國在經濟上開始分裂。隨後蘇聯又封鎖柏林,全面切斷西佔區與西柏林之間的水陸交通和貨運。這一做法引起戰後美蘇冷戰的第一次高潮。美國調用大批飛機,向西柏林空運糧食、煤和日用品。同時為顯示其實力,將大批B-29型轟炸機派往英國,建立戰略空軍基地。史稱第一次柏林危機
1949年5月23日,美、英、法控制區的制憲會議通過《基本法》,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在美、英、法佔領區宣告成立;同年10月7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在蘇聯佔領區誕生。德國正式一分為二。東西德是二戰時根據盟軍和蘇聯各自的佔領區分的,而柏林雖然因為是蘇聯先行佔領的,但因為那時反法西斯聯盟並未破裂所以後來定為美、法、英、蘇四方各佔一份。因為二戰結束是英法元氣大傷而美國實力大增,所以實際上等於是美蘇雙方佔領德國的。到了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因為國際局勢的變化和德國國內的局勢變化,美蘇均放棄了繼續佔領德國。因為蘇聯與美國的國家經濟總體實力,和之前美蘇在東西德國的對峙,結束佔領后西德的經濟明顯比東德強。
1949年9月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宣告成立,定都波恩。
1949年10月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成立。從此,在原德國的土地上出現了兩個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