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仁鎮

山東省濟南市商河縣轄鎮

懷仁鎮徠,山東省濟南市商河縣轄鎮,位於商河縣縣城西北部,山東省重要棉花生產基地、濟南市小城鎮建設試點鎮、縣級經濟實驗區,懷仁鎮是濟南、德州主要的交通樞紐,是商河、樂陵、臨邑地區重要的物資集散地和商貿重地,商業效應輻射周邊十幾個鄉鎮,素有"濟南市的北大門"之稱,距濟南國際機場80公里,距濟青高速、京福高速不足70公里,已建好通車的德龍煙鐵路、濟樂高速穿境而過,交通區位優勢日趨明顯。

概況


懷仁鎮地處兩市三縣交界,總面積59平方公里,耕地5.3萬畝,總人口3.5萬,轄58個行政村,人口出生率5.8‰,人口自然增長率0.7‰。
懷仁鎮位於商河縣西北部,兩市(濟南、德州)三縣(商河、樂陵、臨邑)交界,總面積59平方公里,總人口3.5萬,轄58個行政村。懷仁歷史悠久,古迹眾多,文化底蘊厚重。大沙河水庫橫貫東西,沿岸有樹齡三百多年、面積近千畝的古杏林、古槐林;南有古城遺址,是春秋時期齊國的麥丘邑、漢代的鬲城遺址;北有譽為“雙冢埋雲”奇觀建於殷商時期的東信冢和耿家冢;歷史上湧現出唐代著名詩人孟雲卿、孟簡、孟遲,清嘉慶年間的義士楊潭、閆常留等歷代名人。是“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先進單位”,“山東省級中心鎮”,“山東省平安建設先進鄉鎮”,“濟南市首批小城鎮建設試點鎮”。省委副書記、省長姜大明,省人大副主任鮑志強,市委副書記、市長張建國,等省、市領導,先後多次蒞臨懷仁視察指導工作,並給予充分肯定。
懷仁鎮是山東省重要棉花生產基地、濟南市小城鎮建設試點鎮、縣級經濟實驗區,擁有土地、財稅、環境等方面的優惠政策和寬鬆、和諧、高效、安全的發展環境。全鎮實現村村通柏油路、電話、有線電視、自來水,東接省道248線,交通便利,通訊快捷。
城鎮建設形成了“四街一城二市一園”的格局,累計投入資金1.2億元,建成區擴展到3.5平方公里,城鎮個體戶達680戶,企業發展到24處,吸納勞動力2800多人。大沙河高效生態農業觀光帶動工開發,景觀大道順河而建,果品採摘區、園林綠化區、旅遊觀光區和鵝鴨養殖區初具規模,發展蛋鴨綠色養殖園區6處,存鴨20萬隻,日上市鴨蛋3萬斤。
工業經濟形成以資源利用為主的棉花加工、木器加工、塑料、絲網、化工、扎毯、合金鑄造等七大支柱產業。懷仁中學新校總投資350萬元,佔地20畝,教學樓、綜合樓和實驗樓建築面積達4000餘平方米,設立了多媒體教室,成為集教學、生活、運動於一體的花園式的寄宿型學校。
耿家冢遺址
耿家冢遺址
社會環境文明和諧,2005年古城村被中央精神文明委員會表彰為“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工作先進單位”,懷仁街村被省愛衛會表彰為“省級衛生工作先進單位”。

行政區劃


懷仁鎮現轄3個管區58個行政村,2006年末總人口36630人,其中戶籍人口33911人,3個管區分別是東管區、南管區、北管區。
附懷仁鎮行政區劃:
懷仁村委會南小趙村委會
孟家村委會西李堂村委會
王虎村委會董家村委會
王軸芝村委會前李村委會
楊家村委會東信村委會
卜家村委會全家村委會
玉皇廟村委會前寇村委會
閆家村委會古城村委會
吳塘坊村委會西信村委會
耿家村委會后寇村委會
小街子村委會儲家村委會
李輝芝村委會東風村委會
王爾茂村委會宋家村委會
剛坊村委會付家廟村委會
王太環村委會肖東村委會
馬家村委會周集村委會
前劉村委會剛家村委會
蘆溝庄村委會肖西村委會
朱家村委會河西韓村委會
后劉村委會生張村委會
油坊孫村委會田東村委會
九林庄村委會河西吳村委會
李樓村委會西韓村委會
爨家村委會田西村委會
東李堂村委會河西孫村委會
大辛村委會

地理環境


地形地貌

懷仁鎮屬華北沖積平原,境內無高山和丘陵,主要地貌類型為河灘高地和高坡地。河灘高地為古河道漫灘沉積而成,地面坡度較大,地表徑流和地下徑流通暢,一般無澇災威脅,地下水水質較好,無鹽化威脅。高坡地以砂質潮土為主,為全縣土壤精華,是糧棉高產田地。

氣候條件

1、氣溫:
冬天最低氣溫–18.1℃
夏天最高溫度36.6℃
全年平均溫度12.6℃
2、光照:
(1)日均7.5小時
(2)春、夏季日均8.4小時
(3)冬季日均6.3小時
3、風:
(1)全年主導風向 西南風(WS),其次是東北風(EN)
(2)年平均風速 3.2M/S
4、降水量
(1)年平均降水量611.5mm
(2)年平均降雪量8mm
(3)降水變化為單峰型,以7月份最多,平均為205.3mm

自然資源


懷仁鎮水資源主要包括客水、地下水2種。客水主要為商中河、商西河引進的黃河水,均為淡水,水量較豐富。
沙河橫貫全境,屬徒駭河水系。自東商河起,東行至小吳家出縣境,經惠民至濱州二十里鋪南入徒駭河,全長65.5公里,流域面積836.7平方公里。鎮域內11公里,流域面積73平方公里。
工程地質
商河縣位於惠民凹陷中部,惠民凹陷的構造分佈呈“一隆、兩窪、南斜坡”的格局。懷仁鎮位於“一隆”即中央隆起帶的中部。地層與惠民凹陷一致,構造活動較為強烈,發育有兩大斷裂體系。
氣候土壤
懷仁鎮地處中緯度,屬北溫帶半濕潤季風型氣候地區,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春季乾旱、風多、回暖迅速、蒸發量大;夏季濕熱、雨量集中,盛行偏南風;秋季天高氣爽、氣溫下降急;冬季乾冷、雨雪稀少,盛行偏北風。鎮域內土壤類型主要為潮土和鹽土,土質肥沃,保水保肥性強,適耕期長,適宜種植各類糧食經濟作物。
物產資源
本地盛產小麥、玉米、棉花、蔬菜、水果等,葡萄、桔梗等已初具規模。
地熱資源
本地區蘊含著豐富的地熱資源,熱儲含水層厚度基本在80-100米,地熱水溫達55-62℃,且水質較好。
土地資源
懷仁鎮域面積59.55平方公里,現有農用地4489公頃,其中耕地4190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70.36%;建設用地1188.51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19.96%;另有未利用地277.52公頃,佔總面積的4.66%。
自然景觀資源:許商大沙河——許商大沙河橫貫全鎮東西。境內長11公里,水面寬20米,水質無污染,草茂林豐,水產豐富,附近有三處鵝鴨養殖小區,濱河路順河而建,直通省道248線,現已修建了順泰亭等兩處景點;古杏林、古槐林——位於許商大沙河窪李村以西,樹齡均在百年以上,面積逾千畝。

人口


總人口32289
16251
16038
家庭戶戶數8395
家庭戶總人口(總)31516
家庭戶男15743
家庭戶女15773
0-14歲(總)6842
0-14歲男3557
0-14歲女3285
15-64歲(總)23122
15-64歲男11661
15-64歲女11461
65歲及以上(總)2325
65歲及以上男1033
65歲及以上女1292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32008

社會


教育

所徠屬學校
懷仁鎮中心小學、商河縣懷仁鎮剛家小學、商河縣懷仁鎮古城小學、商河縣懷仁鎮李輝芝小學、商河縣懷仁鎮第一中學。

文化


民俗風情

商河縣與母親河——黃河息息相關,一脈相連,全境位於黃河沖積平原,奔流不息的黃河水,孕育了這片金色的土地。據史書記載,商河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千百年來,勤勞淳樸的商河人民為建設美好家園譜寫了一曲曲壯麗的創業之歌,創造了以鼓子秧歌為代表的燦爛文化。商河鼓子秧歌始於明清,以其粗獷豪放,氣勢磅礴,剛健挺拔的舞姿;變幻莫測,威武雄壯的舞蹈陣容成為漢族北方舞蹈的代表。商河縣也因此被文化部命名為“鼓子秧歌之鄉”。商河“鼓子秧歌”多次參加全國民間舞蹈大賽,榮獲幾十項桂冠,譽滿全國,名揚世界。1999年,商河“鼓子秧歌”代表山東省參加國慶50周年大典,不僅展現了商河人奮發圖強的風姿,也為齊魯大地贏得了殊榮。著名作家曹革非以商河鼓子秧歌為主線,創作了長篇小說《清水幻象》。2005年12月,商河鼓子秧歌入選全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商河鼓子秧歌
山東,古稱齊魯。商河戰國時為齊國麥丘邑,漢代置縣,隸屬多變,1989年12月2日,國務院批准,原屬德州地區商河縣劃歸濟南市。同月22日,山東省人民政府決定,商河縣奎台鄉劃歸德州地區樂陵市。
商河人民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年復一年,世代相續,血汗滋潤了土地,勞動改變了一切,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的艱難歲月里,鑄就了勞動人民刻苦耐勞、勇敢剛直的性格,人們飽經磨礪而不甘自餒,在這蒼涼浩瀚的魯北平原上,生於斯,長於斯,歌哭於斯,發展了生產,創造了優秀的民族民間歌舞-商河鼓子秧歌。
所謂秧歌,它是民間歌舞的統稱,但必須以舞為主方稱秧歌。早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全國各地的文藝工作者深入生活,他們發現商河的民間歌舞豐富多彩,五十年代末山東的專家根據全省情況,篩選出商河、膠縣、海陽三縣的民間歌舞統一定名為山東三大秧歌,即商河鼓子秧歌、膠州秧歌和海陽秧歌。當時商河民間歌舞形式很多,有傘鼓舞、花鞭鼓、鳳陽花鼓、花棍、採茶、小車、大頭、高蹺、信子、龍燈、獅包、燈官、虎牛斗、荷花燈、獨竿橋、二人轉、旱船跑驢、趕腳、行車、馬叉、前場、撮擂子、背媳婦、搖葫蘆、打杈、哈哈等三十餘種,其中“傘鼓舞”的舞蹈形式最完整,文化內涵最深邃,就重點挖掘整理,並逐漸把“鼓子秧歌”作為“傘鼓舞”代名詞,叫的人多了,習慣成了自然。
鼓子秧歌因其人數眾多,組織嚴密,形式完整,舞技強悍遒勁,場陣磅礴恢宏,既寓藏著厚重的歷史文化感,又具有濃郁的時代氣息和鮮明的地方特色,被譽為“民族民間文化的奇葩,齊魯文化的驕傲”,“是我國漢族男子舞蹈陽剛之美的集中表現,是舞蹈文化的瑰寶”,“在全世界範圍的民間舞中也是極為少見的”。1955年、1980年、1989年、1992年、1996年、2002年六次代表山東省和濟南市參加全國民舞大賽,五次獲最高獎。1996年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民間舞蹈),1999年又去北京參加了新中國成立五十周年大慶,在天安門前的演出活動,盛譽海內外。

秧歌起源

鼓子秧歌的起源和明清之際動蕩的社會背景有關,即鼓子秧歌起源於明末清初的農民起義和抗清運動。
理由如下:
和武術的淵源
鼓子秧歌中有某些武術的動作和招數,典型的有踢腿和蹲馬步。這才其它任何秧歌中是沒有的。但考武術中形成最早的是少林功夫,而少林派武功的真正形成是在宋朝。這便是鼓子秧歌決不能在許商時代就能出現的證據。
秧歌的類比
我國民間秧歌的種類很多,但與商河鼓子秧歌最為相似且最早的是王國維在《中國戲劇史》中記載的南宋的伢鼓。這也說明在宋朝之前沒有鼓子秧歌。但伢鼓僅是征戰中迷惑敵人的“戲法”,和鼓子秧歌沒有遞嬗關係。
商河民間武術之謎
要想探討鼓子秧歌起源,須先弄清商河民間武術。《商河縣誌》的“大事記”中多次記載了明末清初的農民起義,起義者是有武術有組織的。清朝禁止民間習武,但民間仍以秘密形式習武,他們應該是把武術融進了秧歌的。
鼓子秧歌的武場
每村都還有武場,在正式表演秧歌之前,是要表演武術的,由此進一步說明了鼓子秧歌同民間武術的關係。
鼓子秧歌圖譜
流傳下來的鼓子秧歌圖譜中有很多戰陣的名字,如“力殺四門”“闖王進京”等,可以看出其形成過程中留下的時代印記。
因此,鼓子秧歌的起源不會早於明初的移民。可以說,明初移民使各地民間文藝有了一個較大的碰撞和融合,有了這種土壤,便孕育了鼓子秧歌,到明末清初有了適合她成長的“氣候”鼓子秧歌也便發芽成長了。

農資商店


商河五聯丙陽日用消費品農家店山東省商河縣懷仁鎮生張村
商河縣五聯景華日用消費品農家店山東省商河縣懷仁鎮李樓村
商河縣五聯如衛農資農家店山東省商河縣懷仁鎮懷仁村
商河縣五聯朝峰農資農家店山東省商河縣懷仁鎮小街子村
商河五聯久春日用消費品農家店山東省商河縣懷仁鎮儲家村
商河五聯希路日用消費品農家店山東省商河縣懷仁鎮楊家村
商河縣五聯學凱農資農家店山東省商河縣懷仁鎮玉皇廟村

代表人物


懷仁鎮,唐代“三孟”的故里。歷史悠久,古迹眾多,人才輩出,文化底蘊厚重。
孟雲卿
(約725-?)字升之,唐天寶初赴長安應試未第,30歲后始舉進士,肅宗時為校書郎,存詩17首,其詩以樸實無華語言反映社會現實,為杜甫、元結所推重。孟元卿與杜甫友誼篤厚。758年(唐乾元元年)夏,杜甫出任華州司功參軍,行前夜飲話別,並以詩相贈,即《酬孟雲卿》。同年冬,他們在洛陽相遇,同到劉顥家中暢飲。杜甫又寫了《冬末以事之東都,城湖東遇孟雲卿,復歸劉顥宅宿,飲宴散,因為醉歌》一詩,記敘此次邂逅相遇彼此喜悲交集的情景,表達了詩友間的誠摯感情。元結極為推重孟雲卿的詩,760年(唐乾元三年),他所編詩集《篋中集》里,選入當時7位詩人的詩共24首,其中孟雲卿詩5首。766年(唐大曆元年),孟雲卿遠往南海,元結作詩贈別,題為《送孟校書往南海》。詩序中元結自稱:“平昌孟雲卿與元次山同州里,以詞學相友,幾二十年……材業,次山不如雲卿;詞賦,次山不如雲卿;通和,次山不如雲卿……雲卿少次山六七歲,雲卿聲名滿天下,知己在朝廷。及次山之年,雲卿何事不可至。”高度評價孟雲卿的品德與才學,熱情讚揚彼此兄弟般的真誠友誼。孟雲卿生活在唐代盛轉衰的劇變時期,安史之亂中,他家境困頓,瓢泊四方,其卒年、卒地不詳。
孟簡
(?至八二三)字幾道,行十六,舉進士宏辭連中,元和中,官至太子賓客,分司東都。尤工詩,善行書,元和十一年(八一六)書梁庚層吾撰唐經禹廟詩。(見《唐書本傳、金石錄》)所作《詠歐陽行周事並序》,敘寫歐陽詹與太原妓戀愛事迹,頗為動人。《全唐詩》卷四七三錄其詩七首,《全唐詩補編·續拾》卷二四補二首。《全唐文》卷六一六收其文三篇。《唐文拾遺》卷二六又錄其文一篇。
孟遲
文獻通考作孟達。字叔之),生卒年均不詳,約唐宣宗大中末前後在世。有詩名,尤工絕句。與顧非熊甚相得,於會昌五年(公元八四五年)同舉進士第。亦與杜牧友善,遲至池州,牧作詩送之。遲著有詩集一卷,《新唐書藝文志》傳於世。
清代湧現出義士楊橝、閻常留
楊橝(生卒年不詳)懷仁楊家村人。庠生。曾在懷仁街設鋪行醫,醫術高明,並精通武藝,救死扶傷,在鄉里頗有威信。與閻常留世交,彼此肝膽相照。閻常留(?~1775)懷仁閆家村人。廩生。聰明好學,工詞曲,精樂理。為人正直,疾惡如仇。1789年(清乾隆五十四年)己酉科,史進功以白銀200兩行賄主考,捐得小登科。閻常留聞此,徑赴學院質問。主考自知有錯,令史向閻常留登門道歉。1775年(清嘉慶四年),德平縣旱災歉收,民眾衣食無著。縣知事葉芳不恤民情,每畝地加收漕米8合,並要提前繳納,縣民怨聲載道。楊橝與鄉民相約,拒不完納。葉芳以為閻常留在民眾中享有聲望,且與楊橝友善,請其勸導楊橝,楊橝聞此,表示願仍依常年數完納。同到縣城后,閻常留先進縣衙見葉芳,葉執意不允,反誣閻、楊聚眾滋事。楊橝久等不見閻出,乃率眾湧入大堂,一氣之下將葉芳殺死。事變后,楊橝欲去濟南投案自首,閻常留以為按清律殺知縣要屠戮全縣,獨往無益,勸楊橝遠走避難。楊走後,閻自請入獄。開庭時,觀眾如堵,閻常留意態自然,聲言:“今年漕米漲碼,民憤彌天,釀成此事,責任在我一人,與德平子民無關。”經三審並無異詞,被押解入京。閻常留被斬后,邑人領屍還鄉。出殯之日,全縣各村均來代表會葬,眾人無不揮淚哀慟!至今仍傳有民謠:“閻常留是好漢,豁出一命救全縣”。楊橝攜眷逃至吉林后,仍以行醫為業。每遇同鄉憶及往事時說:“回首往事,一則以慰,一則以憾--為閻先生救得全縣而欣慰,但他卻因此而逃生,實在不時感到愧憾!”
民國時期的上官雲相
是懷仁鎮小街子村人,字紀青,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步兵科畢業。歷任國民黨軍隊連長、營長、團長、旅長、師長、軍長、國民政府參軍等職。國民政府第一次授銜陸軍中將,後晉升上將。1949年初去台灣,1969年8月8日在台北病逝。

特色產品

蔬菜、鴨蛋、棉花、皮棉、葡萄、驢肉。

獲得榮譽


2019年12月9日,入選首批山東省綠色能源示範村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