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洋捕撈

200米等深線外洋區的捕撈作業

遠洋捕撈是指在200米等深線以外大洋區進行捕撈作業。我國是海洋捕撈業大國,但隨著近海環境惡化與漁業資源枯竭,近海捕撈業發展已陷入困境,遠洋捕撈業成為海洋捕撈業新的增長點。遠洋捕撈產品營養豐富,同時遠離人類活動區域,具有無污染、綠色健康的優良特性,對保證人們飲食健康和消費升級具有重要意義。雖然近年來我國遠洋捕撈業發展迅速,但相對於遠洋漁業發達國家,我國遠洋捕撈業發展仍較為落後。

簡介


由於我國近海漁業資源日益萎縮,近海捕撈長期處於一種“僧多粥少”的局面,發展遠洋捕撈已成為我國捕撈業的主要趨勢。遠洋捕撈不僅能緩解近海漁業資源枯竭壓力,還能夠拉動當地漁船修造、水產品加工、漁港貿易等相關產業的發展,為千萬人提供就業機會。
全國漁業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提出,統籌發展可持續的捕撈業,一方面要嚴格控制漁業捕撈強度,另一方面要扶持壯大遠洋漁業。如何提升遠洋漁業裝備和企業管理水平,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遠洋漁業企業和現代化遠洋漁業,再次成為多方關注的話題。

我國遠洋捕撈業的現狀及發展趨勢


自從20世紀80年代初提出“儘快組建我國的遠洋漁業船隊,放眼世界漁業資源,發展遠洋漁業”的要求后,中國漁船隊開始從沿海走向了遠洋。1985年3月,我國第一支遠洋漁業船隊起航開赴西非海岸,開闢了我國與幾內亞比索、塞內加爾、獅子山等國的漁業合作領域,揭開了我國遠洋漁業歷史的第一頁。經過20多年的艱辛努力,遠洋漁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取得了長足的發展。
目前我國從事遠洋作業漁場涉及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公海及歐洲、美洲、非洲附近海域30多個國家和地區管轄水域。
隨著我國遠洋漁業合作的深入發展,中國已先後同合作國家簽署了10多個雙邊漁業合作協定。如:中美漁業協定、中俄漁業協定、中俄兩江漁業資源管理議定書、中國—巴布亞紐幾內亞漁業協定、中國—茅利塔尼亞漁業協定、中國—幾內亞漁業協定、中國—葉門漁業協定、中日漁業協定和中韓漁業協定。目前,我國多家企業開始到海外開發海洋資源。據不完全統計,我國近90家企業從事遠洋漁業,共擁有近2000艘遠洋漁船,分佈在30多個國家的專屬經濟區和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等公海作業,為滿足國際市場需求、提高我國的國際競爭力、繁榮國家經濟作出了重要貢獻。
從各地遠洋漁業的發展比較看,沿海不少省份都把遠洋漁業作為重點產業加以扶持培育,取得了較快的發展。如深圳提出將遠洋漁業列為重點發展的戰略產業,打造中國第一遠洋漁業,並出台相關扶持政策;山東努力做大金槍魚產業,特別是瞄準國內市場發展金槍魚加工及物流配送;遼寧、上海、福建紛紛出台政策和措施,推動遠洋漁業的發展。
“十二五”期間,沿海各省、市已將遠洋捕撈業作為經濟發展的增長點,紛紛制訂發展規劃。青島在提出建設半島藍色經濟核心區的背景下,作為藍色經濟重要組成部分的遠洋捕撈業,更是受到了高度重視。青島計劃到2015年,改造110kW以上漁船100艘,新建735kW以上遠洋漁船12艘,更新遠洋漁船5艘,年遠洋捕撈能力力爭達到7 000t。
海南將嚴控近海捕撈,積極拓展外海和遠洋漁業。一方面重點保護近海漁業資源,壓縮並嚴格控制近海捕撈,引導漁民轉產;另一方面將積極拓展外海漁業資源,拓展遠洋捕撈,實現由“內”向“外”的轉變。未來5年海南將建造大中型外海捕撈漁船1 000艘,擴大西、中、南沙等外海漁場捕撈生產規模,重點支持有實力的企業造大船、闖深海。建立起西沙、中沙、南沙漁業補給基地,發動漁民更新改造大馬力漁船,組建外海和遠洋捕撈船隊,鼓勵有條件的漁船赴南沙進行生產作業,對於從事遠洋捕撈生產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資金、政策及動力指標等方面的支持。大力發展外海及遠洋捕撈作業,是海南漁業實現集約化發展和布局結構調整的必然走向。2010年海南省的遠洋捕撈產量是23萬t,海南省遠洋捕撈目標是到2015年達到50萬t。
浙江“十二五”加快海洋事業和現代漁業發展。浙江海洋與漁業系統將以“推進海洋經濟強省建設,提升現代漁業發展水平”為目標,實施“三圈兩翼”漁業發展戰略、產業規模不斷擴大,遠洋漁業產量“十二五”期間翻一番。“十二五”期間新造遠洋漁船100艘,漁船總規模達到350艘,20年以上老舊漁船全部得到更新,使漁船數量和質量有明顯提高。建設國內外綜合遠洋基地5個、研發平台1個,支持舟山市建設國家級遠洋漁業基地,開展金槍魚、鰹魚、魷魚、秋刀魚新漁場探捕。

新形勢下的遠洋捕撈


我國遠洋捕撈行業的現狀是,“十一五”期間,我國遠洋捕撈產品達1100萬噸,年均增幅達1.2個百分點;捕撈機動漁船數為19.2萬艘,下降0.1個百分點;大洋性公海漁業比重由46%提高至58%,並且成功實行南極磷蝦的捕撈。獲得農業部遠洋漁業企業資格的企業達111家,經批准作業漁船達1989艘,漁船總功率104.8萬千瓦,遠洋漁業總產量、總產值分別達到111.61萬噸和119.2億元,運回國內自捕水產品60萬噸。
從以上數據分析來看,從2005年執行全國漁業“十一五”規劃開始,我國遠洋捕撈業發展趨勢呈現規模化、體系化、尖端化等趨勢,以集約化、機械化的遠洋捕撈為主線,以範圍更廣、深度更大的高科技專業化捕撈船隻作為技術手段,開闢了一條新形勢下具有長遠發展意義的遠洋捕撈之路。

我國遠洋捕撈的特點及問題


遠洋捕撈受全球金融影響較大

我國遠洋捕撈行業主要面對兩個市場,一是供應內需的國內市場,由於我國國民飲食習慣與國內經濟環境相對穩定,該市場相對平穩,基本處於供求平衡或是短暫的供大於求的局面;二是供外銷的國際市場,該市場競爭激烈,波動幅度較大,處於非常不穩定的狀態,而導致這種不穩定狀態的一個重要原因正是國際金融市場的不穩定。
在2007年金融次貸危機爆發期間,中國堅持“走出去”的發展戰略,加強對外合作,通過購買、改建、裝備遠洋船隊與發展加工服務基地等方式維持遠洋捕撈業的穩定發展。即便如此,作為我國漁業發展中情況較為良好的遠洋捕撈業,2008年的遠洋漁業產量漲幅僅為0.76%,基本與2007年持平。

國內資金融投入力度不夠

我國遠洋捕撈業的金融投資來源主要分為兩種,一種來自企業從銀行申請一定的貸款,另一種來自政府科研項目的財政撥款。
遠洋捕撈業的產品具有特殊性,一方面是由於其產品實體為自然初級資源,另一方面在於產品的在途損耗性。受到這兩方面因素的制約,遠洋捕撈業的邊際效益難以進行差值分析,而對於追求邊際效益最大化的金融業,不願投資這類高風險、回報不穩定的行業,致使遠洋捕撈企業很難從銀行申請到貸款,其發展空間受到資金上的制約。而來源於政府科研項目的財政撥款,雖然對於遠洋捕撈業的設備更新、設施改建具有極大作用,但也有一定的片面性與局限性,遠洋捕撈業的發展不僅需要設備更新與設施改建,同時還要考慮人才培養、員工福利待遇等諸多因素。因此,單純依靠銀行貸款與政府立項,難以實現我國遠洋捕撈業的長久發展。

國際公約與國家法律對遠洋捕撈制約嚴重

目前,各國都出台或曾經出台了相關法律條款,限制其他國家的水產品出口,以達到貿易保護主義的目的。聯合國糧農組織於2009年9月出台了《港口國預防、抵制及消除非法、無報告及不受規範捕魚活動的措施協定》,敦促加強了對於IUU(非法、無報告及不受規範)漁船的制裁手段;另外,作為我國水產品主要出口市場之一的加拿大,今年6月出台了《加拿大食品安全法案》,該法律包括《水產品檢驗法案》《加拿大農產品檢驗法案》《肉品檢驗法案》以及《消費者包裝與標識法案》,四項安全法案進一步限制了包括水產品在內的進口。

開闢資金渠道維護公平競爭

面對風雲莫測的國際形勢,為促進我國遠洋捕撈業的發展,建立一個全方位機動性長效應對制度勢在必行。在2007年爆發的次貸危機中,我國採取了多市場開拓、修整基礎設施、提高水產品附加值等手段避開了市場風險,把遠洋捕撈業維持在一個“保增長”的狀態下。政府與企業聯合採取各種政策與機制,對次貸危機進行了有效規避,保證了我國遠洋捕撈行業的穩定,其各項政策與機制對於今後具有長遠的借鑒意義。但值得注意的是,實施政策與機制的時機略顯靠後,在危機爆發的初期仍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損失。因此,只有建立全方位機動性長效應對機制,才能確保我國遠洋捕撈業在危機來臨時保有彈性,保持穩定的狀態。
對於遠洋捕撈行業的支持投資力度仍有待進一步加大。如單純依靠政府撥款與銀行貸款,資金來源過於單一,對於遠洋捕撈業的投資還需多渠道的彙集。國際上遠洋捕撈業發達的國家通常使用建立遠洋捕撈基金來加大遠洋捕撈業的投資力度。我國遠洋捕撈行業同樣可以適用這一方式,通過國家財政撥款或是行業協會募集的資金,建立遠洋捕撈基金,並制定嚴格的審核制度,規範其用途、使用方向,達到振興遠洋捕撈的目的。除建立行業基金外,還可以通過中外合資、強強聯合等多種途徑與方式,提高遠洋捕撈行業的實力。
另外,面對複雜苛刻的國際條款,必須採取積極有效的應對措施,以適應國際新形勢。針對我國遠洋捕撈業中確實存在的違規操作,應在制定符合國情的監督檢查制度的基礎上,加強對企業、職工的教育,提高食品衛生安全水平;同時,積極參與國際公約條款的制定過程,謀求主動地位,對公約中不合理、存在嚴重地區保護主義與歧視性的條款進行及時申訴,維護遠洋海域中公平公正的捕撈環境。我國目前遠洋捕撈業發展勢頭良好,前景廣闊,下一個發展方向將是如何將“量增長”轉變為“質增長”,提高科研投入、增加捕撈附加值等產業優化方式將成為遠洋捕撈行業的未來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