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上海郵政總局的結果 展開
- 上海郵政總局
- 上海郵政博物館
上海郵政總局
上海郵政總局
上海郵政總局,坐落於中國上海市四川路橋北堍,門牌為虹口區北蘇州路276號。大樓始建於1924年,造價為320萬銀元。由當時滬上著名的英商思九生洋行負責設計,本埠知名的余洪記營造廠負責營建。大樓擁有號稱“遠東第一大廳”的郵政營業廳,氣勢雄偉,現在仍為上海市郵政局和四川路橋郵政支局所在地。
2017年12月2日,入選“第二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
主條目:上海郵政
在上海,近代郵政創辦以前,存在各種通信傳送的機構,官辦的“郵驛”“鋪遞”與民辦的“信局”主宰了所有的郵政業務。
《中英南京條約》簽訂后,上海於1843年開埠,鑒於上海的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條件,相鄰的沿海省份的民營信局紛紛將業務擴展到上海,甚至設立總號。一時間,上海地區的信局多達90多家,為全國的通信中心。當時民營信局主營業務為傳遞信件包裹、匯款、票據業務等等,與今日的郵局業務已十分近似。而且當時有些信局還有普通郵費和郵件保險費之分,類似於今日的平信和掛號信。
開埠后乃至租界的設立,使得近代的郵政業務開始進入本埠。1861年,英國當局於上海英租界設立郵政局,時稱“英國驛務署”或“大英書信館”,辦理英國在滬僑民的郵件往來業務,同時也承接租界內華人交付的國際往來郵件。此後,駐滬各國領事館都設立了直屬於本國駐滬總領館或相關的租界當局。這種局面延續了將近10多年,直至1878年政府性質的郵政創辦。
1878年,時任海關總稅務司的赫德提議設立官方的近代郵政局。當年,時任北洋通商大臣的李鴻章決定於上海、北京、天津、煙台和牛庄(今營口)五處試辦郵政業務,並且委託赫德的總稅務司進行管理。翌年,五處郵政辦事處以“海關撥駟達書信館”的名稱開始營業,上海的郵政辦事名為“江海關撥駟達書信館”(Shanghai Customs Postal Departments),兩年後更名為“江海關撥駟達局”(Shanghai Customs Post Office),辦公地址位於江海關大樓後院。
在交由海關部門試辦郵政業務十四年以後。1896年3月20日,光緒帝下旨正式開辦國家郵政,設立總郵政司,同時委派海關總稅務司赫德兼領。1897年,江海關撥駟達局正式更名為“上海大清郵政局”,辦公地點仍為原址。同時在吳淞海關處開始下屬的第一個郵政分局,此後城市鄉村各處陸續增設郵局和代辦所,建立起上海地區一整套完整的郵政網點。1899年,“上海大清郵政局”改名為“上海郵政總局”,8年後郵政總局的辦公地點由原址遷入北京路9號的“新廈”。
1911年5月,清朝當局設立郵傳部從而取代總郵政司。從此,正式成為一個獨立經營的部門,而海關亦結束了長達30多年的郵政代管業務。同時上海郵政總局改名為上海郵政局。1913年再度更名為上海郵務管理局。
1911年底,上海郵政局向英國訂購了100輛藍苓腳踏車,每輛腳踏車60銀元,自此上海郵政開始進入車輛投送郵件的時代。
1912年後,郵政業務進入中華郵政時期。1914年,中華郵政成為萬國郵政聯盟的成員,上海郵政總局被指定為國際郵件互換局,成為國內最大的國際郵件進出口中心。隨著郵政業務的快速擴展。位於北京路的原址已經不敷使用,於是當時的中國政府決定興建一座新的大樓,同時為了逐步削弱外國人對於中國郵政業務的干涉。
由於各有各的算盤,中國政府與兩任上海郵務管理局郵務長英國人里奇(W.W.Ritchie)和史密斯(F.L.Smith)就新總局大樓選址問題產生分歧。中國政府希望籍此機會將大廈建造在毗鄰上海北站附近的華界之內,而里奇和史密斯則反對中國政府的這一提議,因而新廈的建造被迫擱置。1920年,英國人希樂思(C.H.Shields)接替史密斯成為上海郵務管理局的郵務長,同時兼領新廈建造的總負責人之職。他執意將新廈建造於公共租界內,並提出兩點理由,一是“公共租界”地價相對便宜,二是所選新址離郵政總局租用的碼頭和北站都相對較近,最終中國政府讓步,郵政總局新廈決定在新改建完工的四川路橋北堍。
1922年2月,上海郵務管理局購得規劃內的四川路橋北堍9.727畝土地,同時拆除購得土地內的舊屋集美里。同年12月大樓正式開工建設,兩年後的11月,郵政總局新廈竣工。12月1日,上海郵務管理局正式由北京路遷入北蘇州路辦公,同時對外營業。
上海郵政總局新廈自投入使用后,鞏固了上海作為全國郵政重要樞紐中心的地位,同時也促進國內和國際郵政業務的發展。而大樓自身以其獨特的建築風格,成為與外灘建築群遙相呼應的一座建築。1989年9月,它被上海市政府列為“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199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上海市郵政局根據《文物管理法》的相關規定,對郵政總局大樓的相關損壞部分進行一次性恢復性大修和加固,同時利用郵政局大樓中庭、天台和部分樓面改建成上海郵政博物館。目前,上海郵政總局大樓內共有一個營業廳即四川路橋郵政支局和一個博物館即上海郵政博物館。
大樓布局
郵政總局入口
郵政總局最為標誌性的一點,便是聳立於東南角正門處的鐘樓和塔樓。其中鐘樓高13米,正面鑲嵌有直徑達3米的大鐘,鐘樓基座兩邊各有一座水刷石粉面的火炬台雕塑。而塔樓則建於鐘樓之上,高達17米,頂端另設置高8.2米的旗杆,塔樓兩旁則各有一對希臘人物雕塑群像。
上海郵政總局中庭
大樓整體風格為19世紀上半葉到20世紀初流行於歐美國家的折衷主義建築風格,主體參照英國古典建築風格,融合了羅馬式的大型科林斯立柱和巴洛克式鐘樓。其中大樓主立面即南面和東面以及東北轉角處共設有19根高數十米的羅馬科林斯柱。而主立面上,牆面使用了細粒水刷石粉面,而北牆則是經典的機制紅磚牆,整體具有很濃郁的英國風情。
大樓在建成之時,英文名為“Shanghai District Headpost Office”,漢語即為上海郵政總局,該英文名由工部局確認和批准。但是官方的漢語名稱,則反覆過多次,儘管上海郵政總局只使用了12年,卻為大眾所接受,同時也確定了漢語中post對應辭彙為郵政而非郵務。因而當1913年上海郵政局更名為上海郵務管理局之時,普羅大眾基本沒有採納官方的名稱,而是仍舊沿用舊稱即“上海郵政總局”。1928年國民政府交通部召開的全國交通會議上,與會者對郵務一詞提出異議。所以在1931年,上海郵務管理局重新更名為上海郵政管理局。時至今日,儘管正式名稱為上海市郵政局大樓,但是公眾、媒體仍舊稱之為上海郵政總局大樓,由此可見這個名稱深入民眾。
人物雕塑一組,分別手執火車頭、飛機和通信電纜,原件毀於1966年,現件為1999年依原件石膏模子複製而成
塔樓兩旁有兩組不同的雕像,這兩組青銅雕像是郵政總局的標誌之一。東方的一組雕像,為分別手持火車頭、飛機和通信電纜的人物,分別象徵交通通信事業。而南方的一組雕像則為希臘神話人物,中央的是被稱為通信之神或者商神的赫爾墨斯,左右則為愛神厄洛斯和阿佛洛狄忒,代表郵政事業是連接人類感情的紐帶。不過塑像的原件毀於文化大革命期間,所幸被毀之前,由一位美術學校的學生用石膏偷翻了模子,當文革結束以後,在郵政總局大樓翻修過程中,根據這對石膏模子,重新鑄造成和原件一樣的複製品,也就是今天依舊設立在塔樓兩側的銅像。
在上海南市城隍廟右側有一條小街,名叫館驛街。今天,居住在這條街上的人很少有人能說出小街取名的由來,沒有人知道這裡曾經是上海市區最早的郵遞通信機構所在地。
英國驛務署
上海郵政總局
此外,上海英租界工部局還單獨設立郵務機構,名為“工部局書信館”。
清政府試辦郵政
1878年,經清政府批准,上海江海關在原先兼辦郵遞業務的基礎上,開始試辦郵政,在外灘海關大樓後院設立了對外經營郵政業務的江海關書信館,兩年後改稱江海關撥駟達局。
在海關試辦郵政14年後,1896年3月20日,光緒皇帝批准正式開辦國家郵政,委派海關總稅務英國人赫德兼任中國大清郵政最高職位――總郵政司。第二年正月初一,江海關撥駟達局正式改名為上海大清郵政局,地址仍在原處,並在吳淞海關開設上海第一個郵政分局。此後在城鄉陸續增設郵政機構和發展代辦所,使郵政網點更加稠密。
大清郵政局及其後更名的上海郵政總局當時仍屬海關管轄,直到1911年5月清政府成立郵傳部,正式接替海關管理全國郵政,從此郵局才與海關脫離,獨立經營。
大清郵政時期,投遞郵件都靠步行,直到1911年結束,才向英國購買100輛藍苓自行車,每輛車60銀元,這是上海使用自行車投遞的開端。
上海郵務管理局
上海郵政總局內部
隨著上海郵政業務的發展,原先辦公用房已不敷使用,1924年11月,上海郵政部門自籌資金在四川路橋北墩建造了一幢郵政大樓。大樓佔地6400餘平方米,由英商設計,華商承建,工程歷時兩年,總造價320萬銀元。郵政大樓離北火車站和輪船碼頭都較近,郵件的水陸運輸都十分便利,為當時理想的郵政樞紐。
20世紀30年代前期,上海郵政業務發展迅速,郵政經濟連年盈餘。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日軍進駐租界,上海郵政通郵範圍縮小,業務衰落,收支重現赤字。
上海解放前夕,在中共郵局地下組織領導下,廣大郵政職工積極開展護局鬥爭,保護郵政局房屋和設備不受破壞。在人民解放軍的強大攻勢下,護局職工對困守在郵政大樓內的國民黨軍隊進行勸降,終於迫使他們放下武器,使大樓完整無損地回到了人民手中。
上海地處南北交通要衝,又是商貿發達的商埠,作為南北郵件集散的樞紐和國際郵件互換局之一,上海郵政在我國郵政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獨特地位。然而縱觀上海郵政一百多年的歷史,它也飽經艱辛,歷盡滄桑,走過了一條曲折坎坷的道路。
四川路橋郵政支局
上海郵政天潼路一面
1924年12月1日,隨著郵政總局入駐辦公,市局直屬營業廳亦同時開門營業,成為遠東最大的郵政營業廳。1937年8月13日,淞滬會戰爆發,因為地處公共租界北區毗鄰閘北戰場,市局營業廳一度關閉停止營業。戰事停止以後,市局營業廳再度開門營業。到1947年,由於市局營業廳的業務快速增長,市局營業廳遂延長營業時間,開設塑料材質的透明特種信箱,接受公眾投寄的掛號和快信。而同時,營業廳開始以掛號和快信手續處理,從而避免公眾排隊寄信,簡化了服務流程。從1983年起,局所隸屬關係不再隨市、縣行政區劃變動調整,四川路橋郵電支局的管轄範圍基本固定,所轄郵政編號固定為200085。
現在的四川路橋郵政支局下轄儲蓄點1個,集郵門市部1個,郵筒20個,19個投遞段1個速遞點。
上海郵政博物館
2005年,經過大修后的上海郵政總局大樓內的一些部分組成上海市郵政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原大樓一樓中庭天井和靠天潼路一側二樓的原辦公用房改建成上海市第一座郵政博物館。
二層陳列
上海至南京空中郵線飛機
中庭陳設
中庭天井主要用來進行小規模儀式的舉行以及一些郵政交通工具等比例模型的放置。其中主要有大清郵政、中華郵政兩個時期的交通工具。在中庭北側放置的是1946年11月,上海郵政總局在滬京鐵路上設置的火車行動郵局的這節火車車廂的模型。車體通身為傳統的郵政綠,內部陳設完全按照當時模樣進行放置。位於居中的是1909年,上海郵政總局用來運輸郵件租用的馬車模型。而在最南側的則是1917年春,上海郵務管理局購置的兩輛用於運輸郵件的法國克萊門特·貝亞特汽車的其中一個的等比例模型,車身為綠色,箱體上有中華郵政字樣。
而在中庭西側天花板上懸掛有一家飛機模型,而這家飛機是1929年7月8日,上海首條定期航空郵路——滬蓉航空線滬寧段開航的那架飛機模型。
上海郵政總局
1989年9月25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上海郵政總局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11月20日,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地址:北蘇州路25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