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翁
西漢教育學家
文翁(公元前187~前110) ,名黨,字仲翁,公學始祖,西漢舒縣(今安徽舒城縣)人,西漢循吏。
漢景帝末年為蜀郡守,開湔江口,灌溉繁縣農田1700頃,發展水利事業和農業生產。同時建立學校,興辦教育,選送蜀郡俊秀之士張叔等18人去京師從博士學習,歸蜀后教授生徒。公元前141年在成都城南建文學精舍講堂,入學者免除徭役,成績優良者為群郡縣吏。
漢景帝末年為蜀郡守,興教育、舉賢能、修水利,政績卓著。為了紀念文翁,元始4年,平帝詔建祠於石室(即現在成都文翁石室舊址)以祀文翁。成都多地建有文翁祠。
舒城縣將原文沖小學改名為文翁小學,原楓香樹中學改名為文翁中學。
文翁,西漢廬江郡舒縣人。年少好學,通曉《春秋》,擔任郡縣小官吏時被考察提拔。漢景帝後期,擔任蜀郡守,仁愛並喜歡教導感化。見蜀地的民風野蠻落後,文翁就打算誘導教化,加以改進。於是就選出張叔等十多個聰敏有才華郡縣小官吏,親自告誡勉勵,遣送(他們)到京城,就學於太學中的博士,有的學習法規法令。減少郡守府中開支,購買蜀刀、蜀布等蜀地特產物品,委託考使送給太學中的博士。幾年後,這些蜀地青年都學成歸來,文翁讓他們擔任要職,按順序考察提拔,(他們中)有的成為了郡守刺史。
文翁
文翁在蜀地逝世,(蜀地的)官民為他建蓋祠堂,每年祭祀不斷。巴蜀地區愛好文雅(風氣),是文翁進行教化(的功勞啊)。
文翁主持在太平堰魚嘴處開通蒲陽河,引水灌溉灌縣蒲陽地區,把都江堰灌區向成都平原北面擴大,在彭縣、新繁交界處與湔江匯合(稱清白江),增加灌溉面積一千七百頃。使四川農業生產很快地發展起來,出現了“世平道治,民物阜康”的局面。文翁也就成為擴大都江堰灌溉效益第一人。文翁的這兩項功績實為相輔相成,互為基礎。經濟發展了,才有基礎培養人才。同時,人才培養了,才會有力促進經濟發展。
文翁被譽為教育史上一顆明星。在寫中國教育史時,應把文翁大書一筆。在安徽的歷史上,有兩位辦教育的名人,一位是現代的陶行知,被譽為當代的孔夫子----陶夫子。宋慶齡親筆題了"萬世師表"四個字,陳列在歙縣 "陶行知紀念館"。另一位就是文翁。所不同的是,陶行知本人是教育家,而文翁是作為地方官員興辦教育的。
《漢書》,在"循吏傳第五十九"中,介紹了六人,文翁列在第一,依次為王成、黃霸、朱邑、龔遂、召信臣。六人中有三人是安徽人,文、朱皆廬江舒人,召為壽縣人,都是西漢治理地方有卓見有政聲的人物。《漢書》對文翁的介紹仍然簡略。
班固在 《漢書》中評論說:"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班固完成《漢書》時,上距文翁在四川興辦學校,約200年左右,班固的評價當不是溢美之詞。文翁的貢獻,不僅在於從教育入手,發展了四川的文化,而且他所創辦的"官學"有一套得力的措施,由於他辦"官學"成效卓著,到漢武帝時,中央政府推廣了文翁管理"官學"的經驗,下令全國各郡皆立學官,以發展教育,這在中國教育史上 是一個重要的發展階段。班固把文翁列為循吏之首,可見班固對文翁的重視。
所謂"循吏",按司馬遷在《史記》中的解釋,是"奉職循理,亦可以為治,何必威嚴哉?"大概是指善於治理政事的清官。《史記》被列入"循吏列傳"的,有孫叔敖、子產、公儀休、石奢、李離等五人。從此以後,凡修史志的,列儔中都有循吏一章。由於文翁在循吏中又是因"崇教化、興學校"為世人稱道、表現突出,因而成為循吏中的典型。漢李翕《折里橋甫閣頌》說:"僉日大平兮,文翁復存"。
文翁創辦的文翁石室是中國乃至世界上第一所地方官辦學校,是全世界唯一的一所連續辦學兩千多年未有中斷、未曾遷址的學校,今成都石室中學前身。
文翁從教育工作入手,來改變這種落後狀況。他的得力措施之一就是派有培養前途的低級官員到京城西安學習,他為了解決這批學生的費用 (包括生活費和給老師的報酬)不惜減少行政開支。大概可以肯定那時政府並沒有專項教育經費,即使有也不夠用。學生學了幾年回到四川,擇優提拔為高級官員,"官有至郡守刺史者"。把有一定實踐經驗的苗子派往京城學習,如此培養人才,恐怕是從文翁開始的。在此以前官員是舉薦的,科舉考試製度是隋以後才有的。
文翁
史書說"蜀地學於京師者比齊魯焉"(《漢書》)。有的則說:"蜀地文風比於齊魯"(《辭源》)。總之,從此以後,四川文風大盛。
文翁
《漢書》,在"循吏傳第五十九"中,介紹了六人,文翁列在第一,依次為王成、黃霸、朱邑、龔遂、召信臣。六人中有三人是安徽人,文、朱皆廬江舒人,召為壽縣人,都是西漢治理地方有卓見有政聲的人物。《漢書》對文翁的介紹仍然簡略。
班固在 《漢書》中評論說:"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班固完成《漢書》時,上距文翁在四川興辦學校,約200年左右,班固的評價當不是溢美之詞。文翁的貢獻,不僅在於從教育入手,發展了四川的文化,而且他所創辦的"官學"有一套得力的措施,由於他辦"官學"成效卓著,到漢武帝時,中央政府推廣了文翁管理"官學"的經驗,下令全國各郡皆立學官,以發展教育,這在中國教育史上 是一個重要的發展階段。班固把文翁列為循吏之首,可見班固對文翁的重視。
所謂"循吏",按司馬遷在《史記》中的解釋,是"奉職循理,亦可以為治,何必威嚴哉?"大概是指善於治理政事的清官。《史記》被列入"循吏列傳"的,有孫叔敖、子產、公儀休、石奢、李離等五人。從此以後,凡修史志的,列儔中都有循吏一章。由於文翁在循吏中又是因"崇教化、興學校"為世人稱道、表現突出,因而成為循吏中的典型。漢李翕《折里橋甫閣頌》說:"僉日大平兮,文翁復存"。
文翁創辦的文翁石室是中國乃至世界上第一所地方官辦學校,是全世界唯一的一所連續辦學兩千多年未有中斷、未曾遷址的學校,今成都石室中學前身。
《漢書 循吏傳》
漢初四川成都一帶為邊陲。文翁治蜀首重教育,選派小吏至長安,受業博士,或學律令,結業回歸,擇優“為右職,次舉官至郡守刺史者”;在成都興“石室”,辦地方“官學”,招下縣子弟入學,入學者免除徭役,以成績優良者補郡縣吏,促進當地文化的發展。班固在《漢書》中評論說:“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
據《都江堰水利述要》記載:文翁在任職期間,帶領人民“穿湔江,灌溉繁田一千七百頃”,是第一個擴大都江堰灌區的官員。由於注重興修水利,發展農業,使蜀郡出現了“世平道治,民物阜康”的局面。
文翁講堂
盧照鄰(唐)
錦里淹中館,岷山稷下亭。空梁無燕雀,古壁有丹青。
槐落猶疑市,苔深不辨銘。良哉二千石,江漢表遺靈。
文公講堂
岑參(唐)
文公不可見,空使蜀人傳。講席何時散,高台豈復全。豐碑文字滅,冥漠不知年。
題文翁石室
裴鉶(唐)
文翁石室有儀形,庠序千秋播德馨。古柏尚留今日翠,高岷猶藹舊時青。
人心未肯拋膻蟻,弟子依前學聚螢。更嘆沱江無限水,爭流只願到滄溟。
黎州鹿鳴宴
李石(宋)
聖化如時雨,吾門自教風。文翁來蜀郡,常袞在閩中。
夔足無多用,鰲頭只獨雄。諸君攜手上,名姓廣寒宮。
據族譜記載,文翁為文氏大宗第十五世祖,世系圖如下:
種(注1)——高——源——孝——察——全——先——誠——富——榮——錫——用——頒——汪——仲翁——應嘗——撥——志——易——慈——宣——齊——訓——震——岐——恩——仁——寬——學——隆——導——位——加——命——仕——勛——煦——才——成——倫——渭——萬原——荊——翼——鼎——舜——裘——郊——持——麟——滄——祉——邱——貞——節——琢——紫—— 時(注2)——環——光大——彥純(注3)——卿——蒙——炳然——正中——利民——安世——時用——儀——天祥(文天祥)
注1:種,指越大夫文種,文氏大宗始祖。
注2:時,為文姓江西江右文氏始祖。
注3:文天祥子女失於戰亂,無後。
文翁
據相關人士透露,他們是兩千多年前從文翁創辦"官學"算起的。校園寬敞明凈,郭沫若少年時代曾在此讀過書,學校後院有校史陳列室,還有學生會,是郭沫若題的匾額"求實務虛"四個挺秀的大字,兩旁對聯是:"愛祖國,愛人民,為建設社會主義而學習。求真理,求技藝,願增進文翁石室之光榮"。當文翁主持四川的政務時,雖然早已有了都江堰的建設,川西平原的農業生產有了發展,而且同時代也出現了像司馬相如這樣的大文學家,但整個說來,四川仍屬邊陲,文化很不發達,《漢書》所謂"地辟陋有蠻夷風"。
文翁故里在今舒城縣春秋鄉(原楓香樹鄉)文家沖。按十修《文氏宗譜》記述:“文翁父必達公遷於舒,世居鵲岸”,“公生子二:長名鄉;次名黨,字翁,又名仲翁”。“仲翁生於漢文帝二十三年(前156年)十月十四日,卒於漢武帝三十九年(前101年)十月,享年五十六歲”。“翁生子三:士宏、士運、士廉。”文沖是文姓子孫聚居地,世世代代,繁衍生息,苗裔昌盛,迄今已歷七十七世。據當地老人回憶:民國初年,縣知事李萬機手下公差胡作非為,竟撞碎“文翁牌位”,族人文楝臣率眾上訴李縱容部下“侮辱先賢,有傷風化。”李自知理屈,請人疏通,並趕製“新牌位”披紅挂彩,鳴鑼開道,親自送至文氏祠堂,並題寫對聯:
化蜀比中邦看今史同昭垂合邑前賢翁是祖
家舒幾百世依舊人文疊起回鄉老族孰居先
這才算平息了文氏族人和當地群眾的義憤,迄今“文翁祠”俱在,“文翁庄”遺址猶存。
文翁研究會成立於2006年,是在1992年所成立的文翁教育思想研究會的基礎上註冊、成立的。當時會址設在舒城師範學校,現移至合肥市黃山路621號綠城桂花園,與國際禪意書畫院合署辦公。
法人代表、研究會會長汪照亮;
副會長:曹長山、張士彬、夏大建、歐榮坤、盧光陽、侯為平、徐大珍、方何榮、孔令倉、黃更生、文伏生;
秘書長:高傳文;副秘書長:葛明福、潘孝生、王家斌、郭其宏、常根彬。
文翁研究會顧問:成都市石室中學原教務處長、全國特級教師、資深文翁研究專家徐敦忠、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何勁松、武漢大學教育科學科院副院長黃明東、華東師範大學教授唐忠毛、安徽省文史館副館長(主持工作)余家林。
名譽會長:舒城縣人大副主任劉自朝、浙江省優秀青年企業家文良為、安徽文翁文化發展公司董事長章舒、安徽省青年聯合會委員、合肥市青年聯合會常委黃舒、文翁75代孫、安徽省壽縣人民政府常務副縣長文見寶、著名旅美畫家張宜克先生。
現有來自不同領域、不同地區、不同行業的常務理事和理事共60人。
2020年6月,四川歷史名人文化傳承創新工程領導小組評選為“第二批四川歷史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