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陳

出自《通志‧氏族略》中的姓氏

陳姓,中華姓氏之一,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媯姓及少數民族改姓等。

基本內容


陳姓起源 陳姓自古就是名門望族,陳姓出自姚姓,后歷經媯姓,商氏,虞氏,最終因封地而得陳氏,是舜帝的後代使用的姓氏。舜帝,生於姚地,所以姓姚。在中華姓氏中,媯、陳、姚、胡、田五姓同根同源,其血緣先祖同為舜帝。通志·氏族略》:"舜有二姓,曰姚曰媯。因姚墟之生而姓姚,因媯水之居而姓媯。"因而史稱媯、陳、田、姚、胡為"媯汭五姓"。 "媯汭",古水名,又作"溈汭",前文已述,舜帝本為姚姓,因居媯汭而得媯姓。這就是溈汭的名稱來歷,所以媯姚二姓為同宗,曾經互用。據《通志‧氏族略》記載:周武王商朝紂王以後,建立周朝,找到舜的三十四世後人媯滿,並封媯滿為諸侯,還把大女兒太姬嫁給他,封國於—陳(今河南省淮陽縣),謚號稱為胡公。他在這個地方,建立了“陳國”。舜帝的後裔滿的子孫有以國為姓的,即成為陳姓的由來。以國為姓,使用陳姓的始祖是胡公滿,陳姓使用主要從周朝初年的陳胡公滿開始,陳胡公滿是三皇五帝之一的舜帝姚姓的後代。舜在被選為堯的接班人前,堯為了考察他,讓舜搬到媯水旁居住,所以舜的部分後代便以所居住的這條河為姓,為媯氏。部分改姓的本姓是姚的族人後來有改回姚氏,部分沒有改回來,便發展出其他姓,比如陳姓——《唐書·宰相世系》部分又改回本姓姚的:舜後代胡公媯滿封於陳,至陳敬仲(陳完)仕齊,又改為田氏王莽封本姓為姚的姚氏族人田豐為代眭侯,后豐子田恢為避王莽之亂,過江徙居吳郡,又改為媯姓,其五代孫媯敷,又改回為姚氏。從姚姓發展到媯姓,再到胡公滿傳至10世孫媯完,陳國內亂,陳厲公的兒子媯完怕株連自己,出奔到齊國,以故國為氏,稱陳氏,陳完一支在齊國落了戶,把自己的姓氏也由陳改成了田,到十代孫田和時,廢齊康公而自立為齊太公,並受到周王朝和諸侯列國的承認。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田代齊姜”。公元前221年,齊王田建時,齊國為秦所滅。齊王田建亡國后,子孫紛紛改姓避難,舜帝一系又經歷了一次大分化。田姓今在中華大姓中列第34位。齊王田建三子:升、桓、軫,升、桓改姓為王氏,其後代即漢代王莽一族,此為王姓的一大發源。軫奔楚為相,后遷入潁川(今河南長葛)。田軫複姓陳。自秦漢以來,由田姓複姓歸宗的潁川陳氏一支,在中國歷史上十分顯赫,繁衍極盛,播遷極廣。前文已經敘述,從姚姓族人衍生出媯姓,再媯姓改姓陳姓、胡姓,部分陳姓再改為田姓,部分田姓族人改為媯姓,其五代孫媯敷,又改回為本族人最早的本姓姚姓,部分田姓族人改為王姓。其它從從姚姓族人衍生出的姓氏沒有改回族人最早的本姓姚姓的,便繼續發展出其他姓。舜帝一系主支姓氏歷經多次變遷,夏代和商代商均、虞遂正朔,姓虞;西周春秋時媯滿正朔,姓陳;戰國時承繼舜帝香火的是陳完一支,姓田;此後舜帝一系姓氏又不斷地分化。《漢書·王莽傳》載王莽在談及自己的族系時說:舜帝之先受姓曰姚,其在陶唐曰媯,在周曰陳,在齊曰田,在濟南曰王。姚、媯、陳、田、王氏,凡五者皆舜帝苗裔。王莽在這裡概述了舜帝一族姓氏變遷的歷程。舜帝後裔歷經數千年繁衍播遷,蔚為望族,並從中派生出60多姓,其中多為中華大姓。
多為昵稱、姓陳的人,關係好人為了方便而所叫的稱呼陳姓為古帝舜的後裔的姓。周武王滅商后,追封先賢遺民,封舜的後裔與陳(地名,今河南淮陽),國號陳,其後子孫均以陳為姓。陳姓第12代孫陳完因避難逃到齊國,改姓田,齊國被秦國滅后,田軫逃到河南禹州、許昌一帶,恢復陳姓。此後,陳姓在中原發展成為名門望族。陳姓還有一支是少數民族改姓,也出自河南。陳姓的大發展是在公元557年,陳霸先在江蘇南京稱帝,國號陳,此時,陳國封了許多陳姓王,使陳姓子孫遍及長江和朱江之間。唐朝初期,朝廷派陳政、陳元光父子經過幾年的戰爭鎮壓了福建南部的叛亂,局勢平定后,陳元光定居福建,成為南方陳姓最主要的一支。南宋期間,因金兵南侵,中原姓氏大批遷入廣東。陳姓也由此遷入廣東,明末,陳姓又遷入台灣。陳姓遷如越南的時間較久遠,宋代時人最多。至今,陳姓仍被列為越南十大姓之首。
參考資料:http://www.ehappystudy.com/html/5/37/92/159/2006/10/ga99159141832016002915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