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癌症日

世界癌症日

徠世界癌症日是由國際抗癌聯盟(UICC)於2000年發起的,活動時間定於每年的2月4日,旨在倡導新的方法促進各組織間的合作,加快癌症研究、預防及治療等領域的進展,為人類造福。預防癌症和提高癌症患者生活質量是“世界癌症日”反覆出現的主題。2021年的活動主題為“關愛患者,共同抗癌”。

主題日由來


國際抗癌聯盟(UICC)和世界衛生組織(WHO)看到全球癌症發病率和死亡率急劇上升,2000年在巴黎召開了一個世界腫瘤高峰會議,在這個會議上討論了全世界癌症發病現狀,認為呼籲建立腫瘤科研的國際性合作,動員全社會的力量參與腫瘤的預防、治療,使全世界的癌症病人都能得到更好的醫護服務和社會各界的支持和關心。並且在這次峰會上簽署了“巴黎抗癌憲章”,這個憲章中規定每年的2月4日為世界癌症日,要在全世界範圍內同步開展腫瘤防治的宣傳,包括科普宣傳、康復宣傳等工作。
國際抗癌聯盟是全球最重要的一個腫瘤防控權威組織,它於1933年成立,總部設在瑞士的日內瓦,覆蓋109個國家和地區,該組織擁有346個會員單位,中國抗癌協會也是它的會員單位之一,並且中國抗癌協會理事長郝希山院士是UICC的常務理事。

主題日背景


癌症是全世界首要的死因之一。據世衛組織估計,如不進行干預,2005年至2015年期間將有8400萬人死於癌症。
癌症是細胞不受控制的增長和擴散。它可影響人體的幾乎任何部分。腫瘤常常侵入周圍的組織並可轉移到其它部位。通過避免接觸常見的高危因素(例如煙草煙霧),可預防多種癌症。此外,通過手術、放療或化療,很大一部分癌症可以治癒,尤其如果在早期發現。
癌症是一個全球主要的死亡原因:2004年,癌症死亡人數達740萬(約佔所有死亡人數的13%)。肺癌、胃癌、結腸癌、肝癌和乳癌是每年大多數癌症死亡的罪魁禍首。男女最常患的癌症類型有所不同。超過30%的癌症死亡是可以避免的。煙草使用是癌症單一最重要的的危險因素。癌症由一個單細胞變異造成。這種變異可由外部因子和遺傳基因因素造成。全球癌症死亡人數將繼續增加,2030年,死亡人數預計將達1200萬。
癌症是一組可影響身體任何部位的多種疾病的通稱。使用的其它術語為惡性腫瘤和贅生物。癌症的一個定義特徵是快速產生異常細胞,這些細胞超越其通常邊界生長並可侵襲身體的毗鄰部位和擴散到其它器官。這一過程被稱之為轉移。轉移是癌症致死的主要原因。
每年導致癌症總死亡率的主要癌症種類為:
肺癌(130萬死亡)胃癌(80.3萬死亡)結腸癌(63.9萬死亡)肝癌(61萬死亡)乳癌(51.9萬死亡)
超過70%的癌症死亡發生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預計全世界癌症死亡將繼續增加,2030年估計將有1200萬人死於癌症。
全世界最常見的癌症種類(按全球死亡人數排序)為:
男性:肺癌、胃癌、肝癌、結腸直腸癌、食道癌和前列腺癌。女性:乳癌、肺癌、胃癌、結腸直腸癌和子宮頸癌

歷年主題


世界癌症日海報
世界癌症日海報
2007年世界癌症日的主題為:“今天的孩子,明天的世界”,向世界傳遞出要關注孩子的健康,為孩子創造良好健康的生長、生活環境的信息。兒童腫瘤的發病率增高,與我們的生活環境的改變有密切關係。煙草的使用與許多癌症的發生有關,“被動吸煙”的環境讓許多兒童直接成為煙草的受害者。作為家長和醫護人員,應該從自身做起,不吸煙、控制吸煙、不在孩子面前吸煙,給孩子創造一個無煙的環境,並向他們宣傳吸煙有害健康的知識,讓他們從小樹立起遠離煙草預防癌症的意識。
2008年世界癌症日的主題為:“我愛我的無煙童年(I love my smoke-free childhood)”。全球約一半的兒童(7億)暴露在二手煙下,UICC藉助主題傳遞給家長們這樣一條貌似淺顯但實施起來卻並不容易的信息:“二手煙是你和你的家庭的健康威脅。即使最少量的二手煙暴露也是有害的。還你的孩子一個無煙的童年。”
2009年世界癌症日的主題為:“我愛我健康活潑的童年”,向家庭、衛生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和社會各界,倡導兒童合理飲食、充足運動、能量均衡、防止肥胖、科學抗癌、促進健康。據報道,超重、肥胖將導致癌症。在西方國家,約有30%的癌症是由飲食不合理、運動不足、超重和肥胖引起的。在發展中國家,這個數字約為20%,並且逐年上升。飲食以及運動問題已經成為繼煙草之後第二大癌症誘因。
2010年世界癌症日主題是:“癌症同樣可以預防”。要求衛生工作者和社會各界普及疫苗注射,廣泛宣傳超重、肥胖對癌症發病的影響,宣傳攝取平衡膳食、保持充足運動的科學知識,鼓勵大眾進行合理防晒以及在社會各階層進行戒煙宣教活動。
2011年世界癌症日的主題是:“科學防晒預防皮膚癌”,因為皮膚癌和紫外線輻射有關,地球接受紫外線的強度和臭氧層減少有關。據統計,臭氧層每減少10%,地球上接受紫外線輻射強度就會增加15%到20%,研究發現70%的皮膚癌是由紫外線輻射造成的。癌症的誘因對人體的危害是潛移默化的,所以腫瘤防控要從娃娃做起。父母吸煙,特別是母親吸煙對胎兒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2012年世界癌症日的主題是:“共同參與,成就奇迹(Together it is possible)”,旨在呼籲全社會從不同層面(政府機構、腫瘤研究與治療機構以及抗癌專業政府、民間組織等),針對不同群體(青少年、中年、老年、癌症患者、患者家屬、普通群眾等),結合《世界抗癌宣言》與《中國癌症科普聯動共同宣言》的精神開展相關活動,逐步建立起可持續發展的腫瘤防控體制,從而實現減緩並最終控制癌症死亡率增長這一最終目標。
2013年的世界癌症日,圍繞國際抗癌聯盟推出的“你了解癌症嗎”這一主題。
2014年國際抗癌聯盟推出的世界癌症日主題為“消除癌症誤區(Debunk the myths!)”,倡議消除人們對於癌症的一些成見、誤解,比如忌諱談論癌症,認為癌症發病沒有明顯信號,面對癌症我們束手無策,癌症得不到有效治療等。通過消除人們對癌症的錯誤認知,逐步實現對癌症的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有效推進癌症防控事業的發展。
2015年的主題是“癌症防控目標,實現並不遙遠”。數據顯示,癌症發病率逐年攀升,面對如此高發的腫瘤,我們應該用怎樣的態度來應對?又有什麼辦法防控呢?在世界癌症日到來之際,濟南中醫腫瘤醫院院長秦旭東提醒,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掌握科學的防癌常識,實現癌症防控目標並不遙遠。
2016年的活動主題定為:“我們能,我能戰勝癌症(WE CAN,I CAN)”。旨在通過全球範圍的宣傳活動,幫助公眾消除對癌症的錯誤認知,引導公眾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癌症早診水平,降低癌症發病率;對癌症患者要加強康復指導、心理關懷,幫助患者重找社會角色,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2017年,國際抗癌聯盟(UICC)“世界癌症日”的活動主題為“我們能,我能戰勝癌症(WE CAN,I CAN)”。重點內容包括:鼓勵患者主動交流、勇敢面對疾病;科學制定健康選擇;激勵行為、採取行動;聚合社會資源,協同抗癌等,以推動癌症防控事業的發展。
2018年,國際抗癌聯盟(UICC)“世界癌症日”的活動主題為“我們能,我能戰勝癌症(WE CAN,I CAN)”。中國抗癌協會作為國際抗癌聯盟的會員單位,響應其號召,在我國組織開展一系列科普宣傳活動,重點內容包括:鼓勵患者主動交流、勇敢面對疾病;科學制定健康選擇;激勵行為、採取行動;動員社會各方面力量,廣泛協同抗癌等,以推動癌症防控事業的發展。
2019年國際抗癌聯盟(UICC)“世界癌症日”的活動主題為“關愛患者,共同抗癌(I am and I will)”。中國抗癌協會作為國際抗癌聯盟的會員單位,響應其號召,將在我國組織開展一系列科普宣傳活動,重點內容包括:(1)加強患者教育,消除誤區謠言;(2)推動創新研發,提升診治能力;(3)呵護心理健康,關注人文關懷;(4)關愛患癌家庭,促進社會和諧等方面,以推動我國癌症防控事業的發展。
2020年,國際抗癌聯盟(UICC)“世界癌症日”的活動主題為“關愛患者,共同抗癌(I am and I will)”。中國抗癌協會作為國際抗癌聯盟的會員單位,響應其號召,在我國組織開展一系列科普宣傳活動。活動內容將聚焦主題,並結合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的癌症防控措施建議,開展科普宣傳、患者教育、媒體訪談等宣教活動,以推動我國癌症防控事業的發展。重點宣傳內容包括:(1)響應聯合國“全民健康全覆蓋政治宣言”,推動腫瘤醫療服務人人可及;(2)在全球範圍內加大力度消除HPV感染所致的宮頸癌。
2021年的活動主題為:“關愛患者,共同抗癌”。受疫情影響,2.4活動啟動儀式於1月30日採用線上雲直播形式進行,各大權威媒體、直播平台齊發力,使啟動儀式活動獲得巨大的成功。
世界癌症日曆次主題
屆次年份主題
第二十二屆2021年關愛患者,共同抗癌 
第二十一屆2020年關愛患者,共同抗癌(I am and I will)
第二十屆2019年關愛患者,共同抗癌(I am and I will)
第十九屆2018年我們能,我能戰勝癌症(WE CAN,I CAN)
第十八屆2017年我們能,我能戰勝癌症(WE CAN,I CAN)
第十七屆2016年我們能,我能戰勝癌症(WE CAN,I CAN)
第十六屆2015年癌症防控目標,實現並不遙遠
第十五屆2014年消除癌症誤區
第十四屆2013年你了解癌症嗎?
第十三屆2012年共同參與,成就奇迹
第十二屆2011年科學防晒預防皮膚癌
第十一屆2010年癌症同樣可以預防
第十屆2009年我愛我健康活潑的童年
第九屆2008年我愛我的無煙童年
第八屆2007年今天的孩子,明天的世界
第七屆2006年合理飲食,預防癌症
第六屆2005年關愛婦女、遠離乳癌
第五屆2004年科學抗癌,關愛生命
第四屆2003年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第三屆2002年預防為主,科學治癌
第二屆2001年倡導防癌治癌科學規範、反對封建迷信、假醫假藥
第一屆2000年堅持正確導向、提倡科學防癌
參考資料來源: 

癌症知識


癌症的成因

癌症源自於一個單細胞。從一個正常細胞轉變為一個腫瘤細胞要經過一個多階段過程,通常從癌前病變發展為惡性腫瘤。這些變化是一個人的基因因素和三種外部因子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這些外部因子包括:
物理致癌物質,例如紫外線和電離輻射;化學致癌物質,例如石棉、煙草煙霧成分、黃麴黴毒素(一種食品污染物)和砷(一種飲水污染物);生物致癌物質,例如由某些病毒、細菌或寄生蟲引起的感染。
病毒:乙型肝炎和肝癌、人乳頭瘤病毒(HPV)和宮頸癌,以及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和卡波希氏肉瘤。細菌:幽門桿菌和胃癌。寄生蟲:血吸蟲病和膀胱癌
老齡化是癌症形成的另一個基本因素。癌症發病率隨年齡增長而顯著升高,極可能是由於生命歷程中特定癌症危險因素的積累,加上隨著一個人逐漸變老,細胞修復機制在有效性上具有走下坡路的傾向。
煙草使用、酒精使用、水果和蔬菜攝入量偏低以及慢性感染乙肝病毒(HBV)、丙肝病毒(HCV)和部分類型的人乳頭瘤病毒(HPV),都是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癌症形成的主要危險因素。由人乳頭瘤病毒造成的宮頸癌,是低收入國家中導致婦女癌症死亡的一個主要原因。
在高收入國家,煙草使用、酒精使用以及體重超重或肥胖是癌症的主要危險因素。

減輕癌症負擔

根據國際癌症合作者2005年所作的一項研究,通過改變或避免主要危險因素,超過30%的癌症可以得到預防。已經掌握了關於癌症病因及預防和管理癌症的干預措施的大量知識。通過實施以證據為基礎的癌症預防、早期發現以及癌症患者管理戰略,可使癌症得以減少和控制。

癌症的危險因素

1.煙草使用
2.體重超重或肥胖
3.水果和蔬菜攝入量低
4.缺乏鍛煉
5.酒精使用
6.性傳播人乳頭瘤病毒感染
7.城市空氣污染
8.家庭使用固體燃料產生的室內煙霧

預防戰略

大力避免上述危險因素 針對人乳頭瘤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接種疫苗 控制職業危害 減少暴露於陽光時間
及早發現:
如果及早發現和治療,可降低大約三分之一的癌症負擔。癌症的及早發現以這樣的觀察為基礎,即癌症發現越早,治療越為有效。目標是在癌症限於局部時(轉移之前)發現它。癌症及早發現有兩個組成部分:
教育,幫助人們認識癌症早期徵兆以及立即針對這些癥狀尋求醫療。這類癥狀可能包括:腫塊、疼痛、持續消化不良、持續咳嗽和身體管口出血。篩查規劃,用於在徵兆可發覺之前查明早期癌症或癌症前期患者,檢測手段包括針對乳腺癌的乳房X線照相和用於宮頸癌的細胞學檢測(子宮頸抹片)。

治療關懷

治療的目的是治癒癌症患者,延長生命和提高生活質量。一些最常見癌症種類,例如乳腺癌、宮頸癌和結腸直腸癌,在得到及早發現和根據最佳做法治療時,有很高的治癒率。主要治療方法是外科手術、放射療法和化療。依靠成像技術(超聲波、內窺鏡或X線攝影術)和實驗室(病理學)檢查作出準確診斷,對於適當治療至關重要。依靠姑息治療, 90%以上的癌症患者可實現緩解疼痛和其他問題。即便在資源不足的環境中,也可找到一些有效辦法為癌症患者及其家庭提供姑息治療服務。

世衛計劃


2008年,世衛組織啟動了慢性病行動計劃。2013年,世衛組織發布了《2013-2020年預防控制非傳染性疾病全球行動計劃》,旨在將癌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慢性呼吸道疾病引起的過早死亡減少25%。一些自願目標對於預防癌症最相關,其中包括旨在將煙草消費減少30%的目標。世衛組織、聯合國系統其他組織和夥伴在國際癌症預防和控制領域開展合作,以期:
徠強化對癌症預防和控制的政治承諾;產生新的知識以及傳播現有知識,以促進採取以證據為基礎的癌症控制策略;制定標準和工具,為規劃和實施預防、及早發現、治療和關懷干預提供指導;在全球、區域和國家各級廣為促進發展多部門癌症控制夥伴網路;加強國家和地方各級衛生系統;提供技術援助,以便迅速而有效地向發展中國家轉讓最佳干預做法。

共同參與


每年的2月4日是國際抗癌聯盟(UICC)指定的世界癌症日,2012年世界癌症日的主題是:“共同參與,成就奇迹(Togetheritispossible)”,旨在呼籲全社會從不同層面(政府機構、腫瘤研究與治療機構以及抗癌專業政府、民間組織等),針對不同群體(青少年、中年、老年、癌症患者、患者家屬、普通群眾等)開展相關活動,逐步建立起可持續發展的腫瘤防控體制。
全球癌症發病率持續升高,主要原因有以下兩方面:一、全球老齡化趨勢及人口的增長;二、與致癌性相關的行為活動增加。世界衛生組織報告顯示,2008年全世界約有1270萬癌症新增患者,760萬死於癌症,尤其在發展中國家,癌症新增例數達56%,據推測到2020年前,全球癌症發病率將增加50%,即每年將新增1500萬癌症患者。不僅如此,癌症的死亡人數也在全球迅猛上升,2030年這個數字可能會增至1320萬。乳腺癌是女性患者中最常見的腫瘤,而肺癌是男性患者中最常見腫瘤。目前上海市惡性腫瘤病人現患率已經超過1%,現患率絕對數在13萬以上。
吸煙是排名第一的殺手。約20%的癌症死亡都與“吸煙”密切相關,吸煙是三分之一以上癌症發生的高危因素,吸煙量越多,煙齡越長、起始越早,癌症的發病幾率越高。有八成肺癌是由於長期吸煙引起,吸煙除了與肺癌關係最為密切,還與胰腺癌、食管癌、胃癌、大腸癌、口腔癌、舌癌、喉癌、膀胱癌、腎癌及宮頸癌等十餘類腫瘤相關。吸煙者腫瘤的發病率比不吸煙者明顯增高,每日吸煙量越多,開始吸煙的年齡越小,煙齡越長,誘發癌症的危險性就越大。有效地控煙可明顯遏制癌症的發病率和死亡率的上升。我國擁有世界第一數量的煙民大軍,達到3億,再加上被動吸煙者數目難以想象,如何有效控煙是擺在政府面前的緊迫任務。而對吸煙者來說,更應該從自身做起,要對家庭和社會負責,應當記住:任何時候戒煙都不晚,越早越好。
不健康、不均衡的飲食習慣。高脂、高蛋白、高熱量、低纖維素、缺乏(碘、鋅、銅、硒等)微量元素、過量飲酒等都與癌症的發生髮展緊密相關。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建議以植物性食物為主,包括每天進食不同種類的水果和蔬菜。水果和蔬菜或能降低患癌風險,而且多吃水果和蔬菜的人士一般亦較少超重。適度進食紅肉(如牛肉、豬肉和羊肉),以及避免過量食用加工肉類,有利於控制癌症發生風險。研究表明部分酒精飲品的過量飲用都是引致多種癌症的成因之一。因此,減少酒精飲品的分量能有效地降低患癌風險。不要依賴營養補充劑來預防癌症,而是建議人們應該從食物中吸收所需的營養素。
增加對自身機體“和諧平衡”狀態的認知度。人類目前雖然尚未攻克癌症,但已經掌握一些癌症病因及預防干預措施的知識,通過主動積極的預防和干預,至少40%的癌症是可以預防的。人們應該破除“談癌色變”的悲觀理念,科學辯證地看待。每一個健康個體中都存在“原癌基因”,都不同程度存在基因和染色體異常,也就是所說的遺傳易感性,但在“抑癌基因”和正常免疫系統監控下處於平衡狀態,不會產生病變。癌症的發生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當在前述高危因素(三大殺手)的輪番刺激下,打破了機體防衛平衡機制,“原癌基因”就會被啟動,異常的遺傳特性就會產生致癌表型,經過複雜的癌變過程,最終產生腫瘤。由正常細胞變成腫瘤細胞需要經過非常漫長的過程,比如胰腺癌是近期大家比較關注的腫瘤,帕瓦羅蒂和蘋果總裁喬布斯(胰腺內分泌癌)都是因它而故世,惡性程度極高,但是最近世界頂尖雜誌Nature研究結論顯示,從正常的胰腺導管上皮細胞逐步演變成癌細胞、直到遠處轉移,這個過程可能花費了十餘年,換句話說我們有十餘年的時間窗口去預防它、早期發現它、有效治療它。健康的生活方式、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掌握科學的防癌常識是保持自身機體“和諧平衡”健康狀態三要素。
多種方法“綜合協同”治療模式應對癌症。如果能夠做到早期發現並得到及時正規的治療,1/3的癌症是可以治癒的。縱觀臨床腫瘤診治進展,多學科綜合治療目前已成為腫瘤治療的模式和發展方向,它需要多學科的參與,需要不同學科對腫瘤學專業的共同認識,更需要學科之間的團結協作,使腫瘤治療從單一方法到多種手段的聯合,可以不斷提高惡性腫瘤的治療水平。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一直倡導多學科綜合治療模式,在國內較早組建了多支高水賓士療團隊(Mu1ti-discip1inaryteamMDT),如乳腺癌、大腸癌、泌尿系統腫瘤、胸部腫瘤、胰腺肝膽腫瘤等,每個團隊均由外科、放射治療科、病理科、中西醫結合科、腫瘤內科、放射診斷科、消化內鏡中心、腫瘤基礎研究人員等組成。協作組為腫瘤患者提供專業化的醫療服務,通過多學科的討論制訂周密翔實的治療計劃,應用循證醫學的原理,對具體病案制定出符合當前研究方向的、共同認可的治療計劃,縮短及優化從診斷到治療的時間和流程,為患者提供最佳治療方案,努力提高治癒率,延長患者生存期。
“共同參與”關愛每位癌症患者。每一位癌症病人都應得到科學的治療與全社會的幫助,不僅是醫療機構的診療服務,良好的家庭環境、充滿關愛的社區氛圍都非常重要,政府部門也應共同參與,為癌症患者搭建共享服務平台。上海市抗癌協會始終以科普宣傳服務全市腫瘤患者為己任,希望成為紐帶,整合與抗癌事業相關的醫療機構、醫務人員、患者及其家屬,以及社會各界力量,共同參與,成就抗癌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