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柳琴的結果 展開

柳琴

彈弦樂器

柳琴,彈弦樂器。又稱柳葉琴、金剛腿、土琵琶。中國傳統樂器。原流行於蘇、魯、皖等省。現流行於全國各地,以山東臨沂及蘇北一帶為主。屬唐代以來在民間流傳的梨形音箱彈弦樂器之一種,其外形、構造、奏法均與阮相似。最早的柳琴,構造非常簡單,由於柳琴的外形非常民間化,中國老百姓親切地稱它“土琵琶”。

歷史源流


柳琴原是流行於魯、皖、蘇一帶的民間樂器,用作柳琴戲泗州戲等地方戲曲的伴奏及彈奏簡單歌曲,發音響亮宏大,音色高亢剛勁,富有濃郁的鄉土氣息。經過長時間的發展,現已發展為獨奏樂器,並常用於民族樂隊中的高音樂器。
柳琴
柳琴
最早的柳琴,構造較簡單,只有兩條絲弦,7個用高粱稈做成的品位,音域很窄,僅有一個半八度,還不便轉調。當時的琴體較大,演奏時有一竹筒套在食指上,用拇指捏緊,靠手腕甩動而撥弦發音,演奏形式別具一格。后以竹套質脆易裂,使用挖空的牛角圓筒代替。
1958年底,第一代新型柳琴--三弦柳琴誕生了。三弦柳琴由原來的兩根弦變成了三根弦,音柱也由7個增加到24個。跟土琵琶相比,新型柳琴擴大了音域,方便了轉調,音色也由悶噪變得明亮起來。70年代,出現了第二代新型柳琴--四弦高音柳琴。第二代新型柳琴除了在琴弦和音柱的數量上又有所增加外,最主要的變化是用竹子代替了高粱稈,用鋼絲代替了絲弦。這些改革大大改善了柳琴各方面的性能,豐富了表現力。從而使柳琴結束了200餘年來僅僅作為伴奏樂器的歷史,走上了獨奏樂器的發展道路。
柳琴
柳琴
如今,柳琴在中國音樂表演的領域裡扮演著各種各樣的角色。在民族樂隊中,柳琴是彈撥類樂器組的高音樂器,有獨特的聲響效果,常常演奏高音區重要的主旋律。由於它的音色不易被其他樂器所掩蓋和融合,有時還擔任技巧性很高的華彩段落的演奏。另外,柳琴還具有西洋樂器曼陀林的音響效果,與西洋樂隊合作,別有風味。

演奏特點


在民樂隊中,柳琴是彈撥樂器的高音樂器,其音響效果獨特,不易被其它樂器所掩蓋,常用來演奏高音區的主旋律,有時也演奏華麗、技巧性高的華彩樂段。它既適於演奏歡快、對比強烈、節奏鮮明、富有彈性和活潑的曲調,也適於演奏優美、抒情的旋律,在樂隊中能與琵琶、阮、箏和二胡等樂器和諧默契地合作。
柳琴還具有西洋樂器曼陀林的音響效果,它與西洋樂隊合作時更別有風味,在音色上也能水乳交融、相得益彰。在民間樂隊——常州絲弦中,柳琴能與主奏的笛子密切配合,起到陪襯、增強對比和裝飾作用。在器樂合奏中,有時它還處於領奏地位,能很好地調節音色變化。
柳琴
柳琴
演奏柳琴時,奏者端坐,將琴斜置於胸前,左手持琴按弦,右手執撥彈奏。琴拔多由賽璐珞片、尼龍板、塑料片或牛角等材料,製成等邊三角形。以用0.7毫米厚的賽璐珞片製成邊長30毫米的三角形撥片為最好,有著不掉粉末、軟硬適度、富於彈性、便於控制、容易上手、音色圓潤等優點。還應將拔片每邊的右側磨簿些,以使發音清脆、潔凈。柳琴撥片同拉弦樂器的琴弓一樣重要,對演奏的力度、速度和音色變化有直接關係。右手的持撥方法是將撥片的2/3夾於拇指和食指第一關節之間,用露出的1/3彈撥琴弦。
柳琴的演奏技巧,右手有彈、挑、雙彈、雙挑、掃拂和輪奏等,左手有吟弦、打弦、帶弦、推拉弦和泛音等,其指法符號均與琵琶的指法符號相同。柳琴可以演奏各種度數的和音與和弦。自然泛音靈敏清晰、效果良好。它的震音奏法也具特色,強奏時緊張、熱烈;弱奏時安靜、甜美。

演奏方法


柳琴的演奏技法與琵琶類似。有的地方,柳琴的演奏方法和阮一樣。
無論做任何事情,只有方法正確,才有可能達到勝利的彼岸,否則,南轅北轍,只能離目標越來越遠。樂器演奏更是如此,方法正確可以事半功倍;而方法錯誤,無論怎樣努力,也不可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在柳琴演奏中,正確、科學的演奏方法,可以發出晶瑩剔透、圓潤飽滿的音色,可以產生濃淡疏密錯落有致的音響效果,可以大大豐富音樂表現力。
柳琴演奏方法的關鍵所在,就是一個如何用力的問題,而用力的大小對於音色和音質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用力過多,易造成聲音噪、肌肉僵,勞累或緊張;用力過少,易造成聲音虛、音質差,觸弦感不好。因此用最適當的力量來完成各種技術、技巧是掌握正確演奏方法的重要原則。而在柳琴演奏中,恰恰在如何用力這一點上出現的問題最多,如右手拇指凹陷、右大臂用力過多、腕關節太死、左手拇指凹陷、不會運用大關節發力按弦的方法等,這些都嚴重地制約著演奏技能的掌握、演奏水平的提高。
右手拇指凹陷,其直接後果必然是撥片捏得太死,無法控制、調節撥片的鬆緊度,使過弦技術的靈巧性大打折扣。這樣不僅音色單一、聲音緊張乾澀,而且還大大影響了快速音符的演奏。
右大臂用力過多,造成肌肉緊張,耐力降低,動作不靈活,各種技巧的連接轉換受到阻礙。
腕關節太死,造成彈挑或輪音小臂轉動動作不暢,輪音頻率上不去,掃弦不集中,演奏不連貫等。
左手拇指凹陷,造成關節緊張,按弦動作遲鈍、僵硬、笨拙。
不會運用大關節發力的方法,造成用力不均、手指不靈活、缺乏彈性,難以勝任快速演奏技巧。
正確的演奏方法要求演奏狀態自然協調、舒展大方、用力通暢、簡單省力、鬆緊有度。雙手演奏的生理機能要與力學、運動學原理完美結合,使大臂肌肉、腕、指關節動作放鬆、協調,從而能恰到好處的發力和用力以獲得優質純正的音色和所需要的音量,並且保持各種技術技巧轉換與連接流暢而無痕迹,演奏持久有耐力。具體要求是:
1、右手持撥片與用力的方法:右手呈半握拳自然狀態,拇指自然狀態下的小關節微凸、用第一關節指肚正面於食指第一關節正側面捏住撥片,切忌拇指凹陷,撥片觸弦(經過弦)的一剎那的力點主要是靠拇指與食指捏撥片的合力采控制的。要掌握臂力、腕力、指力的協調統一,鬆緊有度。不同的技巧用力的主要部位不盡相同,但最後的力點都要通到撥片上。手腕一定要放鬆、靈活並富有彈性。
2、左手按弦與用力的方法:左手呈半握拳自然狀態,要掌握手指大關節發力的原則,體會握拳的感覺,按弦的指力要恰到好處,重點掌握四個手指獨立用力的方法,重視加強指力與靈活性及四指均衡力度的基本功訓練。
除上述兩點以外,還有一點需要引起重視的就是持琴姿勢,可以說掌握良好的演奏方法的前提條件就是必須要有正確的持琴姿勢。因為持琴姿勢直接影響到全身各演奏運動器官的發力是否通暢,動作是否協調,姿勢是否自然大方,更影響到演奏方法的掌握以及演奏技巧的發揮。沒有一個符合力學原理和有利於發揮生理機能的正確演奏姿勢,是絕對不可能高質量地完成各種演奏動作的。
柳琴持琴姿勢的要點:首先要掌握自然、放鬆,穩定、大方、協調、美觀的原則。使雙手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生理機能,高質量地完成各種演奏技術動作。第二要掌握好支架的支撐力點、平衡點。琴的重力要集中在支架上,即琴的傾斜度不宜太大(不用左手琴也基本上能立穩),用左手拇指輕扶於琴頸上,以可以自如的上下移動換把為準則。

技術技巧


作曲家的作品是以樂譜的形式呈現在人們面前的,只有通過演奏者用手中的樂器進行二度創作,才能把優美動聽的音樂傳達給聽眾。而演奏者的技術技巧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其詮釋音樂作品的能力,影響著其二度創作水平的發揮。一個柳琴演奏者,必須能夠得心應手地掌握自己手中的樂器,能夠順利克服曲中的技術難點,才有可能擔當起二度創作的重任,才有可能把音樂作品演繹得出神入化。當然,我們不能苛求藝術院校的柳琴學生一開始就具有那麼高的水平,但是在柳琴教學中,如何迅速提高學生的技術技巧水平,卻是一個需要引起足夠重視的重要問題。柳琴的技術技巧很多,但依筆者之見,在柳琴教學中,以下幾個問題的解決尤為重要。
柳琴
柳琴
保留指延音技術 這個問題是柳琴及帶品的樂器(琵琶、阮、月琴等)一個特有的技術問題。柳琴與琵琶、阮、月琴等樂器一樣,都是用手指將弦按在品上,通過改變琴弦的長短而產生不同音高的。在柳琴演奏中,只要按弦手指一離開品,餘音便會馬上被切斷,柳琴的這一發音特性決定了它的延音技術的重要性。因此在柳琴演奏過程中,要儘可能地彎抬手指,或不抬手指(保留指),充分釋放餘音,以保 證音符時值的準確與連貫從而保證音樂的流暢,筆者把此稱之為"保留指延音技術"。餘音是撥彈樂器的生命,也是它的魅力所在,柳琴是高音樂器,其本身餘音就短,因此如何儘可能持久地延長其發音就顯得格外重要。事實表明,"保留指延音技術"是解決餘音問題最有效的手段。
從某種意義上說,柳琴演奏水平的提高,就是在解決既要晚抬指或保留指又要換把無痕迹的矛盾中進行的,這就對換把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標準,增加了其難度係數。換把動作提前容易造成換把前的最後一個音沒有餘音,想保持餘音又可能會造成換把滯后而影響音符的時值和音樂的連貫。因此,演奏者要在保證準確的節奏和音符時值的前提下,儘可能保持餘音即延緩手指離弦時間。基本要領就是提前做好換把預備動作,手指離弦后加快手指移動的速率、縮短在途中的時間,注意力放到換把前的最後一個音和換把后的第一個音。
換把技術
一般演奏者在演奏過程中往往會出現換把有痕迹,旋律不流暢,搶時值、拖節奏或按品不準、不實等問題,從而造成出現癟音、錯音,甚至漏音等技術問題。以上此類問題主要存在於快速演奏中,如連續的十六分音符、三十二分音符或五音以上的連音符及快速段落和旋律的大調中。
要解決這一問題,首先要明確一個概念:左手拇指的作用不是主要起支撐琴的作用。在裝配支架的琴上,支架是主要的支撐平衡琴的著力點,拇指僅僅是輕扶於琴頸,起一點輔助作用。雖然柳琴持琴略有一定斜度,重心偏左,但找好支架的著力平衡點,拇指就基本解放了。
其次,左手要保持最自然放鬆的半握拳手形,拇指不能僵硬、凹陷,大跳換把小臂為主帶動手腕,小跳換把手腕為主連動小臂。向下換把因自由落體的原理(地球引力的作用)慣性移動,會比較省力;向上換把相對有一個臂腕抬起的力量,要求動作迅速手指要有提前預備動作,但前提是不能影響換把前一個音的質量。換把前的最後一個音和換把后的第一個音是關鍵,這兩個音完成的質量好,換把基本就成功了。
如果演奏者自身節奏意識較差,也會加劇換把的混亂及節奏不穩,這需從音樂素質、樂感上多下些功夫。
音符不清楚問題 柳琴與其它帶品的彈撥樂器(如琵琶、中阮等)一樣,演奏時音符含混不清是常見的毛病,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1)力度不均,按弦有虛有實。
要解決此問題,首先要加強四指均衡力度練習,左手大關節指力練習,以增強手指力度,按弦要實,但不能僵,用力要恰到好處。
(2)兩手配合的時間差掌握不好。
彈撥樂器的雙手配合要比弓弦樂器在某種程度上難,因為它是以右手的"點"狀態與左手對接(弓弦樂器右手是以"線"狀與左手對接)。在彈挑技術中,如果左手按弦晚於右手彈弦,這個音肯定要'死'(癟)。在長輪或十六分音符中,如果左手按在右手快速彈挑的間隙里這些音還是"死"的。這就要求左手按弦要早於右手彈弦百分(甚至千分)之一秒。
(3)按弦停留在品上的時值太短,餘音不足。
柳琴的音高是靠用品改變琴弦的長度來決定的,左手指按弦壓在品上的時間、虛實是影響音符清晰的重要因素和原因,音符的餘音時值主要靠左手指控制。要求儘可能延長手指按在品上的時間,以充分釋放餘音,保持音符的清晰與流暢。
(4)手指或撥片停留在琴弦上的時間過長。
手指按弦或抬指的動作遲緩、右手撥片觸弦的速率太慢,手指或撥片停留在琴弦上的時間過長,從而阻礙影響了琴弦的振動也是造成音符不清的原因之一。這就要求左手按弦手指的動作以及右手撥片經過琴弦的速率要加快。讓琴弦充分振動,而獲得清澈的聲音。

練琴方法


任何樂器學習者要想取得成功,除了要掌握科學、正確的演奏方法和進行大量的技術性練習外,必須還要掌握科學有效的練琴方法。演奏講求方法,練琴同樣存在一個方法問題,沒有科學的練琴方法就不可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藝術院校的柳琴學習者中,刻苦練琴者不少,但並非人人都能取得成功,而練琴方法不當,不能不說是重要原因之一,所以我們主張柳琴學習者要運用科學的練琴方法,:正如人們常說的,?quot;苦練加巧練"。
練徠琴是一種複雜的立體活動,它要求練習者要同時做到:左手指按弦要考慮手指的發力原理及方法;右手彈琴要注意右手的臂、腕、手指撥片觸弦的動作、方法、角度、弦序及感覺(觸覺);眼睛要視讀樂譜(視覺);耳朵要傾聽、鑒定聲音的質量(音高、音準、音色、力度)(聽覺);內心還要有節奏、節拍的意識概念;身體還要處於近似一種"氣功"式的狀態,呼吸要隨著音樂的句法、速度、節拍、節奏,恰當而有規律地呼吸(合乎音樂的邏輯性)。大腦要全方位同時接收和處理全身體各器官的運動信息(觸覺、視覺、聽覺、感覺),-並給予各器官統一協調的運動指令。
如果練琴和演奏不能處於全神貫注的忘我境界,大腦不可能有效地指揮全身器官協調有序地完成各自的工作任務,勢必造成大腦指揮系統的紊亂,練琴效率自然就低下。任何樂器的演奏都應遵循自然、省力、協調、貫通的原則,教師的責任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指導學生學會用腦,學會運用科學的方法練琴。正如李秀美教授論述鋼琴演奏時所說:"練琴不只是訓練手指的技能,更重要的是調動大腦的思維和敏銳的聽覺能力,讓手指在琴弦上歌唱,讓心聲得以傾訴"。筆者把這種大腦控制多器官多通道同時運行的能力稱之為,"立體練琴法"。學會立體練琴法之後還要堅持以下幾個練琴的原則。

原則

學習樂器演奏的人都明白這個道理;但實際行動中很難做到這一點。器樂演奏在某種程度上與體育競技有著共同的特點,手指的力度控制、發力方法實際上都要符合運動學原理,手指的力度與靈活性都要靠日積月累長久的訓練而獲得的。如果不能堅持科學有效的練習,手指的機能就會退化。如果不能堅持循序漸進的練習原則,基本功肯定就不會紮實,而演奏生涯也就不會長久。
要重在理解 演奏者必須清醒地知道自己在演奏什麼,要能把彈過的曲子唱出來甚至能默寫出來,要重在理解。不少學生都能下意識地彈奏一些作品;但如果教師突然詢問你彈的這個和弦是什麼音?學生未必能馬上答出,這就反映出一個問題,學生彈的什麼音並沒有經過大腦和耳朵,而是手指下意識的條件反射。
學會不用琴練琴 不用琴練琴,即用腦子練琴。這也是一種很好的練琴方式,心裡默唱旋律、腦海里浮現著樂譜,同時還要想著左手的指法運行、右手的技法動作、品的音位、和弦的音響、呼吸的感覺等。此種方法對於解決學生機械下意識的練琴陋習,大有裨益。
柳琴
柳琴
練琴前的思考 練琴前要思考10分鐘以上,想好練什麼、怎樣練、解決什麼問題、達到什麼目的。有了彈琴的慾望並進入狀態後方可動琴。

技術練習

對於一個柳琴演奏者來說,依筆者之見下述技術練習是需要長期堅持的:彈挑均勻練習;長輪與滿輪的耐力及漸強減弱練習;音頭的把握性練習;過弦與換把技術的把握性與流暢性練習;拓寬力度振幅的練習(ppp)

速度練習

學習柳琴演奏一般都要使用不同速度的練習曲,包括慢速、中慢、中速、中快、快速。通過反覆練習五種速度的練習曲,尤其快速的曲子,能夠訓練大腦對肌肉準確、有效的控制能力。耳朵的傾聽在整體慢速練習中具有特殊的意義和作用,它可以通過對每一個細節(如音色、節奏、層次、節拍等)的聽辨來鑒別、調整,所以耳朵的傾聽實為練琴過程中一個至關重要的環節。在練習中,聽覺器官把信息傳給大腦,大腦在接受到信息後會做出判斷並迅速指揮手臂、手腕、手指按照音樂的要求來尋找技術上的動作組合。長期反覆的練習可以使大腦控制肌肉的能力大大增強,並可形成條件反射,靈敏、有效、協調地完成各部位的動作構成,包括力量傳遞、手指的觸弦感覺、按品的力度感、保留指的時間差。隨著演奏的準確性與把握性的不斷加強;應逐漸提升練習速度。能用各種速度演奏樂曲或練習曲,體現著大腦控制肌肉的能力的增強,標誌著演奏技術的趨於成熟。
總之,對於柳琴學習者來說,正確的演奏方法、嫻熟的演奏技巧、優雅的演奏姿態、穩定的心理狀態、良好的音樂感覺、強烈的音樂表現力和感染力,應該是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始終追求的目標,而這一切的取得,不僅有賴於教師的正確施教,更離不開學生的苦練加巧練。

著名詩人


柳琴原名劉秀琴,祖籍山東渤海之濱,出生於東北煤城撫順,成長於江南水鄉,后隨父母支援三線建設來到陝西寶雞,從此,她便一直紮根在“黃土高坡”。她曾在寶雞有色金屬加工廠子校上學時,就是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畢業后,她被招工到寶雞一家部屬企業工作。由於她文字功底好,不久就被調到宣傳部門工作,負責編輯企業報紙近20年。在此期間,她對工作兢兢業業,踏實肯干,深得領導和同志們的好評。如今,她是《陝西工人報》寶雞記者站站長。她是在詩神的誘惑和引導下走上文學道路的,除了詩歌外,她還致力於散文、報告文學的創作,且成績斐然。
1989年的盛夏季節,追求上進的她又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西北大學作家班。她非常珍惜這短暫的兩年深造時光,不僅結識了肖雲儒、賈平凹等許多文壇名流,而且還閱讀了大量中外文學名著,系統地學習了文學專業知識。更重要的是她堅持詩歌創作不鬆懈,且達到了較高的藝術境界。她先後發表在《詞刊》上的《小巷》和《星星詩刊》上的《九月》等大量作品便是她這一時期的代表作。這些作品無論從意義上還是從內涵上來看,均屬上乘之作。難怪有評論家會在評論中寫道:“一份耕耘一份收穫。”這話放在柳琴身上是很貼切的。1991年6月她出版了第一部詩集《多情歲月》,著名評論家肖雲儒為該詩集作序並給予了很高的評價,稱讚她在比喻的擂台上顯示出一種奇詭的能力。
數年後,她又在廣西北海出版了她的第二部詩集《我會愛你》……一連串不斐的成績,真是讓人嘆服她的勤奮,嘆服她對文學的靈透與執著。
打開她的詩集,就彷彿進入了一個多姿多彩的愛的世界。那愛無論是映在一草一木中,還是藏在朦朧月色中,不管是《喜歡》、《等你》,還是《想你的時候》,都無不情深意真,讓人迷戀。那是一個女人不嬌不媚、不怒不怨的情感世界啊!
多年來,她用自己那雙靈動的眼睛和一顆真摯而又火熱的心靈關注社會,解剖人生,在文學之旅上走出了一行清晰堅實的腳印。她迄今已在《詞刊》、《星星詩刊》、《綠風》、《葡萄園》、《秦嶺文學》、《陝西日報》等報刊上發表詩歌作品200多首;在《工人日報》、《陝西工人報》等報刊上發表報告文學數十篇,並獲得過“太白杯”、“湘泉杯”等全國文學作品大賽獎10餘次,她的詩作還被選入《當代名詩人選》、《中國當代愛情詩選》、《二十世紀女性作品文庫》等選集,並有作品被日本、馬來西亞等國翻譯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