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6條詞條名為陳開明的結果 展開
陳開明
定遠縣連江鎮原鎮黨委委員
陳開明,1961年3月出生於安徽省定遠縣二龍鄉紅衛村,1979年參軍到武警浙江總隊第二支隊,1982年在部隊表現積極光榮入黨。在部隊,他從戰士到營教導員,多次立功受獎,先後榮獲“優秀黨員”、“先進個人”。
1999年,轉業到定遠縣連江鎮任鎮黨委委員、武裝部長。陳開明一干就是6年,紮根基層,默默奉獻。最終,因長期精神和體力雙重超負荷“透支”,積勞成疾,於2005年7月24日23時在撰寫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筆記和心得體會時,突發腦溢血,一頭栽倒再也沒有爬起來。臨走前,手中還緊握著那支褪了色的鋼筆。一位專職人武幹部、普通基層幹部,官不大、手中又沒有多少權力,他的離去怎麼會有這麼多人感到悲痛、為他惋惜?當記者來到定遠縣,來到陳開明生前工作生活過的地方,人們充滿深情地道說著他的名字,講述著他生前那一樁樁、一件件令人為之動容的真實故事。
從事武裝工作,陳開明是盡責的。
到連江鎮上任的第二天,他就背起部隊配發的挎包和水壺上路了,走村串戶,找民兵談心。兩個月後,他跑遍全鎮24個行政村、百餘個村民組,調查筆記記了幾大本,業務書籍學了一摞子。武裝工作理論知識了解了,全鎮武裝工作的基本情況也摸得透透的。
由於在他接任之前連江鎮武裝工作比較薄弱,陳開明決心打翻身仗。他找來有關基層武裝部建設的各項規定,逐條逐項對照,認真查找差距,一項一項抓整改,一件一件抓落實。很快,鎮武裝工作不僅步入正軌,而且躍升先進行列。鎮武裝部辦公室的兩面牆上,掛滿了近年來獲得的各項榮譽。
任武裝部長6年,他認真抓兵員輸送工作,鎮里前後有110餘名戰士被送入軍營,其中65人入黨,57人立功,48人轉為士官,19人考入軍校。2001年,適齡青年許福華從某學院畢業,一直未找到合適工作,家中準備讓他外出打工。陳開明知道后,上門對許福華父母說:“現在部隊正需要高素質人才,孩子文化好,到部隊大學校里煉煉,將來肯定會有出息!”幾番勸說,許家終於同意讓兒子去報了名。許福華參軍后,由於底子好,表現佳,第二年就由戰士直接提升為軍官。
每年農忙時節,陳開明都要組織民兵與軍人家庭結對幫扶,開展“親人為我去站崗,我為親人解憂愁”活動。全鎮所有軍屬家庭,都曾得到過陳開明的關心和照顧。為使本鄉籍官兵安心服役,6年來,陳開明為每名官兵建立了完整的檔案資料,堅持每月給服役官兵寫一封信或打一次電話,先後為現役軍人和軍屬解決難事近百件。
在急難險重任務面前,陳開明是盡責的。
2003年7月,受13號颱風“泰利”影響,定遠縣遭受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陳開明帶領民兵突擊隊,總是出現在最危險和群眾最需要的地方。在小周壩大閘,面對不斷出現的險情,陳開明帶頭扛沙袋、打木樁、堵缺口,一干就是5天5夜。在蔡橋水庫,水位暴漲,隨時有決堤的可能。好心人勸他:“蔡橋水庫是三鎮共用,現場有那麼多領導,你一個專武部長幹嘛攬這個活?”陳開明回答說:“這麼危險的時刻,還分什麼你我,是共產黨員就要上!”說完,他第一個跳入洶湧的洪水。在池河下游的小李圩村,當200多位群眾被大水圍困,正在樹梢屋頂等待救援時,陳開明帶人及時趕到,把群眾一個個背上了小汽艇。
凡大無畏者,可以出生,可以入死,可以仁,可以救眾生。同樣從部隊轉業的連江鎮黨委書記周文成說:“我理解陳開明,他身上體現的是軍人的一貫作風,服從指揮,敢打敢拼。他恪守這樣的諾言——從軍營里走出來的人絕不能拖別人的腿!”
他用共產黨員的忠誠,維護著農村工作大局
上面千根針,下面一條線。在農村基層,事情多,任務重,很多工作需要鄉鎮幹部發揮齊抓共管的合力。陳開明雖然只是個專武幹部,但面對鎮里的每一項中心工作,都沒把自己當成一個“外人、閑人。”善於“補位”,這是連江鎮很多幹部對陳開明的共同看法。1999年,鎮里實行包村扶貧,陳開明主動包下了路陳村。從此,陳開明除了武裝工作以外,經常想著的都是如何帶領農民致富、如何抓好社會治安、如何搞好計劃生育的事。
“路陳村自然條件差,要想從土裡刨金,很難。”到村第一天,村支書倪仁勝這樣向他說。“沒有困難,組織上也不會派我來。任務既然交給我,我就要干好。”陳開明沒有被困難嚇倒。
為了幫助群眾尋找致富路徑,陳開明勤調研、勤請教,決定從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抓起。一次,他通過在上海打工的民兵了解到,一種西瓜在上海銷路很好,便發動群眾種植。起初,許多群眾擔心收不回成本,遲遲沒有開種。陳開明幫他們算賬,並表示如果虧本,虧的錢由他個人掏腰包。結果,種瓜的群眾秋後獲得了大豐收。
如何組織民兵帶頭致富奔小康,這是陳開明經常思考的事。他了解到,路陳村民兵周道方是個養殖能手,想發家致富,卻無啟動資金。陳開明主動找上門,想方設法幫周道方從信用社擔保2萬元貸款作資金,定期從鎮上請來畜牧人員現場指導。生豬出欄時,他又幫助聯繫銷售。當年,周道方純收入就達1.5萬元。周道方脫貧后,積極帶領群眾走共同致富之路。目前,路陳村已有28個養豬大戶,年收入幾十萬元,一躍成為縣裡“奔小康示範村”。
不僅在路陳村,6年中,在陳開明帶動下,連江鎮先後湧現民兵科技示範標兵122名,奔小康示範戶165戶,帶動520餘戶貧困群眾脫貧。天塘村民兵陳學好就是在陳開明幫助下,通過種植葡萄發家致富的。他說:“我一輩子都會記住陳部長的好,一定會好好帶動群眾致富,以報答他的幫助,告慰他的在天之靈。”
“群眾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越是群眾難辦的事,越要幫助群眾去解決。”在工作中,陳開明凡是遇到涉及群眾利益的事,不論是不是他分管的,他都會主動去管。
2002年5月中旬,西氣東輸工程在定遠段正式開工,工程管道要從路陳村一口大塘經過。施工人員為了趕進度,在沒有和群眾商量的情況下,開來幾台大型挖掘機,三下五除二就將塘壩挖開了一個大口子,一塘“莊稼救命水”白白流完了不說,還切斷了全村收割莊稼的必經之路。此時正是搶收搶種時節,群眾心裡那個急呀!村幹部向有關部門反映,卻遲遲得不到解決。群眾為此情緒激動,一場糾紛一觸即發。
陳開明聽說此事後,立即找到施工隊,可對方說:“找我們沒用,是上面讓我們施工的。”陳開明不放棄,他每天跑幾十里路,三番兩次找施工領導。起初,對方總是以“這是重點工程”來“壓”他,把他“晾”在一邊。但陳開明沒有氣餒。當他冒著小雨第11次找到施工領導時,正在開會的幾個同志見他一身泥水,像一隻落湯雞,不禁為他這種為群眾辦實事的真情打動,當場調兵遣將,很快將水塘大壩豁口回填好,又從蔡橋水庫引來滿滿一塘水。
基層幹部有這樣一句話:“千難萬難,抓計劃生育工作最難!”路陳村村民陳某夫妻倆在上海安亭鎮打工,由於他們第一個兒子睾丸一大一小,夫妻倆誤認為這個孩子不健全,很想再生一個。2004年5月的一天,陳開明接到舉報說,陳某的妻子又懷孕了。他立即連夜出發,與村委會主任潘成法一起趕往上海。到達上海找到陳某的住地時,已是深夜,怕影響到陳某休息,他們倆就一直坐在門口等著。早晨6點多鐘,陳某開門時被門口的兩個人嚇了一跳,定睛一看,才知是家鄉的鎮村幹部為計劃生育問題找上門來。儘管陳某態度十分冷淡,陳開明仍和顏悅色地說:“你們家的情況我清楚,但現在你們沒有准生證,生了孩子沒有戶口,還要罰款,打工掙錢不容易,何苦來哉!你們不妨帶著孩子檢查一下,如果真有問題,我們一定幫你們想辦法。”一席話說得夫婦倆心頭一熱,當天就帶著孩子回到家鄉。鑒定結果表明,孩子一切正常。夫婦倆鬱積在心裡的一塊“石頭”落地了,陳某的妻子愉快地接受了手術。
路陳村計生專干庄志妹充滿感激地說:“正是有了陳部長的幫助,我們村才會由過去的計生落後村變成縣裡‘計劃生育自治村’。”
他深懷感恩的心愿,儘力為群眾排憂解難
在一篇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彙報材料里,陳開明這樣寫道:“群眾遇到實際困難時,如果我們黨員幹部不去關心,還要我們幹什麼?如果黨員幹部不與群眾心心相印,同甘共苦,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就是一句空話。”
現實中,陳開明努力踐行著這句話。群眾說:“他做的好事像天上星,我們看得見,但數不清。”
2000年一個北風刺骨的黃昏,64歲的五保戶周家坤正坐在被窩裡兩眼發獃。這時,陳開明披著紛紛揚揚的大雪走進門來。他捉住老人的手,摸了摸老人的被褥,見老人手冰冰的,就取下自己的棉手套給老人戴上。當他看到周家坤身上穿著一件又舊又破的棉襖時,便對老人說,“我還有一件馬褲呢軍裝沒穿過,明兒一早給您送來。”說完,又掏出100元錢遞到老人手裡:“快過年了,這點錢給你買點年貨吧。”接過錢,周家坤渾濁的雙眼流出滾燙的淚水。3年後,老人臨終前唯一的願望就是要再看陳開明一眼,並執意穿著陳開明送給他的軍裝作壽衣,才撒手上路。
路陳村79歲的倪正文,在兩個兒子一個女兒相繼病故后,一度想輕生。陳開明每次下村,都要抽空上門陪他拉拉家常。為了讓老人心裡有個依靠,他還認倪正文做“乾爸”。逢年過節,他都要帶上米面、豬肉上門。陳開明去世后,倪正文老人特意找來他的照片,到鎮照相館放大后掛在自家屋子中間,每天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用毛巾把遺像擦乾淨。
2005年4月,東陳村民組初二學生陳健突發白血病,危在旦夕。陳健父母都在外地打工,奶奶孫寶英哭著找到陳開明。陳開明當即掏出100元錢遞到老人手上,接著帶著老人到鎮政府及全鎮學校募捐。5天時間,共收到捐款1萬多元。由於治療及時,孩子保住了生命。回憶起當時情景,老人至今還淚水漣漣:“陳部長可是我孫子的救命恩人啊!”陳開明去世后,老人在自家屋子裡為他設了牌位,用農村最古老最樸實的方式紀念他。陳開明百天祭日,老人又在牌位前點上香煙,擺上果品和白酒,縷縷青煙寄託著無限懷念。
他以忘我的情懷,默默奉獻人生價值
連江鎮文化站站長任幫華是陳開明的戰友,也是無話不談的好朋友。他回憶說:“我這位戰友常跟我講些‘大道理’——在遇到實際困難時,我們黨員要以黨的事業為重,以人民利益為重,顧大局,識大體,努力克服暫時困難,自覺犧牲個人利益,為群眾做好樣子。”
得知陳開明要到連江鎮任職,一些早他轉業的戰友勸他:“你是正營職幹部,按規定可以留在縣城工作。這可是一生的大事,你可千萬不要講風格。”妻子朱正平埋怨他:“你不留在機關,哪怕選個離縣城近一點的鄉鎮也好啊。”
可陳開明心裡十分清楚,組織上把他安排到這個位置,是希望他能改變連江鎮武裝工作落後的局面。“組織上信得過我,我就要讓組織上放心,就要儘力為黨掙分!”
在家庭和事業的天平上,陳開明心中的砝碼總是偏向後者。
愛人朱正平體弱多病。2002年10月底,她又患膽結石動了手術。當時,全縣徵兵工作已經開始,為了不影響徵兵工作,他請來弟媳白天在醫院照顧,晚上則自己趕回去陪愛人。愛人住院40多天,他每天早出晚歸,一天也沒耽擱手上工作,家裡的困難從未向組織上張過嘴。由於妻子長期卧床,大便解不下來,打針吃藥都不管用,陳開明趴在地上,用食指一點一點地摳,妻子感動得熱淚盈眶:“真是難為你了。”陳開明深情地說:“不,是我欠你的太多了。”
陳開明老家在農村,家中排行老大,家庭負擔中他挑得最多。因此,他平時生活十分節儉。在人們眼裡他總是這樣一身打扮,身穿舊軍服,腳著解放鞋,抽著劣質煙捲,騎著舊自行車。到外地出差時,隨身總是帶著軍用水壺,為的是省兩個茶錢。但在困難群眾面前,陳開明又是出奇的慷慨。在連江鎮,得過他經濟幫助的人,少說也有上百個。
陳開明在日記中寫道:“一個人只有把黨和人民的利益放在個人利益之上,他的生命之樹才能常青。”正是憑著這種崇高思想境界,陳開明在明知自己身患多種疾病的情況下,還是不顧個人安危,默默奉獻著。他為人民奉獻自己的赤子情懷,為事業奉獻家庭和身體,最後,奉獻了自己寶貴的生命。
任幫華至今還記得陳開明生命最後一天的事情。2005年7月24日晚,已在鎮上工作一天的陳開明十分疲憊,晚上回到家中還堅持做黨員先進性教育筆記。那天晚上十分炎熱,10點多,他突發腦溢血,倒在案前再也沒有起來,走時手裡還緊握鋼筆。
陳開明筆記本上記下的最後一段話是:“共產黨人的生命與常人沒有區別,但共產黨人的使命激勵著每個黨員必須有所作為,公而忘私……”
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