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山鎮

衡山鎮

衡山鎮,是霍山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信息中心,因境內被漢武帝敕封的“小南嶽衡山”而得名。衡山鎮堅持“工業富鎮”戰略不動搖,統籌城鄉發展,著力改善民生,狠抓文明創建,經濟社會保持又好又快發展。2010年完成工農業生產總值64.4億元,其中規模工業產值57億元,實現財政收入1.51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328元,計劃生育政策符合率98.8%,刑事發案率控制在萬分之四以內,連續十四年保持皖西經濟首鎮位次,被安徽省政府命名為“全省產業集群專業鎮”和“全省鑄造業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先後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國文明村鎮”、、“全省文明縣城”、“全國衛生縣城”、“省級園林城市”等榮譽稱號。

2017年,衡山鎮行政區域面積9301公頃,常住人口77093人。

鄉鎮簡介


工業經濟快速發展。堅定不移地實施“工業富鎮”主戰略,以建設大園區、推進大項目、開展大融資、全民大招商為抓手,大力發展以應流集團、東磁集團、紹峰實業為龍頭的鑄造、磁材、農副產品生產加工及包裝產業,並成為全省57個產業集群專業鎮之一。全鎮現有工業企業288家,規模工業企業34家,等待上市企業1家。2010年實現規模工業產值57億元、稅收1.3億元,其中年產值超億元企業4家、超2000萬元企業8家,年納稅額超100萬元企業16家、超50萬元企業18家。
新農村建設有序推進。堅持“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發展策略,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大力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努力建設生態、宜居、宜業新衡山。實施了永康橋新農村示範建設,並進入省級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範行列;啟動了南嶽村俞家畈新農村示範點和東石門“鄉村旅遊”項目建設;完成了“整鄉鎮推進”工程,新建和改造17個村居辦公場所;完成了19條55公里的村村通水泥路工程,實現了鎮內外交通大循環,完善了農村公路“建、管、養”機制。
衡山鎮
衡山鎮
經濟社會和諧進步。33項民生工程全面實施,群眾生產、生活明顯改善;社區建設不斷加強,管理與服務水平有效提升;計生工作繼續保持全縣先進位次,各項社會事業和諧共進。

歷史文化


霍山
霍山
漢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狩獵霍山,置潛縣,敕封霍山為南嶽山,因古霍山被漢王朝設為漢室劉安的封地--衡山國,南嶽衡山由此而來。因此古衡山也引來了許多名人騷客到此探幽索奇,更留下許多撲朔迷離的故事,如何禎、杜夷、左元放、李白、皮日休、呂洞賓、蘇軾、馮夢龍等。北宋大文學家蘇軾去湖北經衡山時在東淠河之濱潛台留下了千古絕筆-- "小赤壁"三字,為古衡山增加一道靚麗的風景。1936年國民黨元老、大書法家于右任先生聞此景,欣然命筆"小南嶽"三個大字,五十年後於公子婿屈武老人又為南嶽山書一副56字長聯,原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老人又題寫了"南嶽廟"匾額,再為古衡山增添幾道秀麗的景色。二千多年過去,古衡山猶如一顆老樹綻放出新芽。

行政沿革


衡山鎮原名城關鎮,始於民國,即1937年改聯保辦事處為城區鎮,1948年全縣解放,仍稱城區鎮;1981年稱城關鎮人民政府,地址在今通賢街火神廟巷;1989年3月遷至文盛街105號;2003年根據省委鄉鎮區劃調整精神,經省政府批准,以原城關鎮為中心,撤消原東城鎮,加之原佛子嶺鎮的三星、柳林河兩村,黑石渡鎮的高橋灣村、大沙埂鎮的滿路橋、榆樹店兩村和但家廟鎮的果園廠、丁家山坎兩個村民組,合併成立以南嶽衡山冠名的衡山鎮。新建制的衡山鎮有著淵源的人文景觀和秀美的自然景觀,轄9個社區、29個村,總人口8萬人,總面積131平方公里,其中山場面積6572公頃,耕地面積2388公頃,養殖水面103公頃(池塘90公頃,水庫13公頃)。

地理位置


衡山衡南靠漢武帝敕封的南嶽山,北臨蘇軾遊歷的東淠河,東接漢武重遊的復覽山,西望獅山勝景睡美人,境內環境優美、交通便捷,是通往銅鑼寨天堂寨、佛子嶺、小南嶽、白馬尖等景區的必經之路。這裡資源物產豐富,擁有大面積的甘蔗、毛竹鰻魚等種養基地。

產業結構


該鎮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目標,立足鎮情,堅持“工業富鎮、農業穩鎮、商貿活鎮”的富鎮戰略,努力做大做強優勢企業,建設中小企業集群,同時深化改革、加大人才引進培養力度和創業環境治理,社會經濟取得了長足發展,特別是工業經濟已成為衡山鎮重要的經濟支柱,其經濟主導作用進一步加強。在農業上,我們依託龍頭企業帶動,不斷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培育了龍華集團、源牌集團、新鑫食品公司、傳海鰻業、綠野葛業、達宏鵝業、大別山天然食品公司等一批龍頭企業,形成了蠶桑、葛芋、種草、養鵝、鰻魚、板栗、食用菌等產業化鏈條,同時扶持了大面積的各類農產品產業化生產基地,推動了農業經濟的迅速發展。
隨著對外開放和招商引資力度的加大,衡山鎮經濟實現了新騰飛,大城關建設步伐加快,這裡的商業、運輸業、服務業等第三產業蓬勃發展,已成為全縣人流、物流、商流中心;同時大別山綠色商城、生態工業園旅遊度假區等專業市場和休閑娛樂項目的建成也將進一步拉動商貿經濟的快速發展。全鎮已基本形成了以城區商貿為樞紐、以迎駕大道沿線的十公里工業長廊為依託的經濟開發開放帶。
面對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城鎮面貌日新月異的建設成就,8萬衡山鎮人民心中不僅充滿喜悅,而且對未來更加充滿信心,全鎮人民正圍繞在全縣率先實現小康的目標,抓住工業經濟和基礎設建設兩個關鍵,把握招商引資、園區建設及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三個重點,提高新型工業化水平、農業產業化水平、鄉村城鎮化水平和基層民主化水平,努力把衡山鎮建設成為皖西乃至全省一流的工業強鎮、農業大鎮、商貿重鎮、文化名鎮和旅遊新鎮。

鄉鎮榮譽


衡山鎮
衡山鎮
黨委、政府在文明村鎮創建中高度重視,措施強硬,狠抓重點,強攻弱點,力破難點,形成合力,成效顯著,先後被授予“全國文明村鎮”、“全國衛生縣城”、“省級園林城市”、“全省文明縣城”等榮譽稱號。

工業經濟


生態工業園
生態工業園
改革開放以來,衡山鎮人民以統籌城鄉發展、全面實現小康為目標,立足鎮情,搶抓機遇,堅持“工業富鎮,農業穩鎮,商貿活鎮”的富鎮戰略,以市場為導向,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發展、鞏固和提高集體企業,放手發展民營經濟,搞活商貿流通,大力發展服務業,著力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堅定團結,務實創新,實現了全鎮經濟的振興和起飛。2003年實現工農業總產值15.2億元,完成財政收入349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600元。在社會總收入中工業總產值佔了92.3%,工業經濟已成為衡山鎮重要的經濟支柱。歷屆黨委、政府堅持工業的接力創業不動搖,著力打造優良的環境,提供優質的服務。已建成了電子電珠、冶金鑄造、磁性材料、建築建材、繅絲紡織、藥品保健、外貿加工、汽配運輸、飲食服務、裝璜印刷、化工塑料、竹材加工等門類較廣的鄉鎮企業體系,全鎮民營企業總數已達到157家,其中年產值500萬元以上的骨幹民營企業達到17家,更有8家企業進入全縣十強行列,工業經濟發展氛圍十分濃厚;2002年,縣委、縣政府在衡山鎮新建了一期佔地15平方公里的霍山縣生態工業園,現已有5家企業16個項目入園創業;同時,鎮黨委、政府又以私營企業相對集中地域為基礎,規劃建立了衡山民營工業園和迎駕廠個私工業園,現已有40餘家企業在園創業,三大園區已成為發展經濟的平台、招商引資的“暖巢”、企業家創業的樂園;在抓好硬體建設的同時,衡山鎮著力改善投資發展環境。鎮出台了招商引資考核獎懲辦法,全面落實招商引資目標責任制;實行主要領導負責制,把個私經濟發展的好壞作為考核幹部的重要依據,對重點企業實行領導班子聯繫包靠責任制,在全鎮形成了濃厚的親商、安商、扶商氛圍。

農業建設


佛子嶺風景區
佛子嶺風景區
在農業發展上,衡山鎮依託龍頭企業帶動,不斷優化農產品品質、優化農業產業化結構、優化農業區域布局,形成了“高山松竹杉、低山桑栗茶、戶里畜禽特、水中鰻鱉蝦、近郊種蔬菜、遠郊蔗豆瓜”的農業結構調整新思路。全鎮已培育龍華集團、源牌集團、新鑫食品公司、傳海鰻業、綠野葛業、達宏鵝業、大別山天然食品公司等七家龍頭企業,形成了蠶桑、葛芋、種草養鵝、土池養鰻、板栗、食用菌等6條農業產業化鏈條,扶持了1000畝蔬菜、1000畝甘蔗、1000畝豆類、6萬袋平菇、800畝西瓜、6000畝板栗、5000畝茶園、4000畝桑園、3000畝松杉用材林、500畝葛芋、100畝種草養鵝等十二個農業產業化基地,發展了220戶種養加大戶,“一村一品、一村多品”的農業產業化格局初步形成;同時,靈貓、果子狸、肉鴿、獐子、美蛙、甲魚等特種養殖已漸成規模。衡山鎮葛業生產基地種植的品種有“贛葛五號”和“葛博一號”兩種,長勢良好,可年產鮮葛根4000噸。為進一步擴大種植規模,在專家的指導下,通過技術人員的不斷研究探索,已選育出更適合江淮分水嶺及其以此地區種植的新品種“薯葛”,年可育苗500萬株,保證了廣大農戶對優質苗木的需求。在種植上,採取“公司+基地+農戶”的運作方式,與200餘農戶簽訂種植協議,完成種植面積500畝,協議種植的農戶已發展到六安市金安區、舒城縣五顯鎮等,由公司提供種苗,常年給予技術服務,並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實行保護價回收,極大地調動農戶種植的積極性。
隨著佛子嶺風景區、銅鑼寨風景區、大別山主峰景區旅遊開發力度的加大,衡山鎮已成為人流、物流、商流的中心,全鎮已有個體工商戶3500餘戶,淠河路商品街、黃芽茶市、城南和城北兩個農貿市場日客流量2萬餘人次,日成交額20餘萬元。特別是隨著招商引資和大城關建設步伐的加快,大別山綠色商城、生態工業園旅遊度假區等專業市場和休閑娛樂項目已進入實施和規劃階段,其中大別山綠色商城作為安徽頂級茶葉交易市場已動工興建,該市場的建成必將進一步拉動商貿業的快速發展。全鎮已基本形成以城區商貿為樞紐、以迎駕大道沿線的十公里工業長廊為依託的經濟開發開放帶。

名稱由來


衡山鎮原名城關鎮,為霍山縣城所在地,2003年改稱為衡山鎮。城關鎮改為衡山鎮,是因霍山縣在楚漢相爭和西漢前期,曾一度是衡山國(諸侯國)或衡山郡的屬地。再者,漢武帝在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南巡時,所勅封的古南嶽,亦名衡山。為此,城關鎮改名為衡山鎮。衡山鎮是經濟強鎮,早在上世紀90年代末,就是億元鎮,2005年地區生產總值已達15.7億元,是全國文明村鎮。該鎮的城東、上元街、古城畈,曾分別是古灊邑和灊縣的治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