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9條詞條名為溪口鎮的結果 展開
溪口鎮
湖南省慈利縣下轄鎮
溪口鎮,是澧水流域的著名古鎮之一。位於張家界市慈利縣城31公里的九渡溪與杜家溪匯入口,故名。西南與桃源、永定接壤,西北與武陵源風景區相望。往昔,溪口曾憑一條澧水的舟楫之利,上通永順、保靖、桑植、龍山,下抵津市、漢口,很久以來就是商賈靡之所,兵家常爭之地。轄:新街、老街2個居委會;樟樹、杜坪、丁周、里仁、渡坦、漁家、同盟、雲岩、雙福坪、天湖10個村委會。於1952年建鎮,1956年併入溪口鄉,1984年撤鄉建鎮,目前人口17549人。
溪口鎮
登高俯瞰,如今溪口宛如一副融古今文明於一體的五彩繽紛的立體畫。枝柳鐵路橫貫全境,四通八達的大小公路匯往溪口與慈利至張家界的公路幹線相連。在寬廣的杜家溪口,一座古老典雅的五十米木樓橋,與雄偉巍峨的鐵路橋、平坦寬闊的公路橋毗鄰相望,把兩岸城鎮連通一起,凌空飛架的數條簡易立交橋則貫通山鎮的大街小巷,依山傍水的三里長街,一條條古色古香的青石板道與吊腳樓組成的街巷,和現代柏油馬路大街和諧相處。其間,身著漢、土、苗不同服裝的人流熙熙攘攘,川流不息的機車的呼嘯與汽油笛時而和著騾馬車鈴的叮噹,伴著鼎沸的人聲,向著莽莽武陵山奏起溪口文明奮進的強音。
土地革命時期,紅二、六軍團以此為活動根據地,是全國最早建立了紅色政權的革命老區之一。中國著名作家沈從文曾以此地為背景寫下了膾炙人口的鄉土作品,著名作家秦培春曾在此地創作了電影劇本《風流古鎮》。溪口鎮八十年代之前,溪口是個十足的“老、少、邊、窮”的山鄉,改革開放的政策導向給溪口鎮的振興與發展注入了生機。在物質文明建設方面,狠抓了“城內與城外綜合發展”,“山上與山下立體開發”。
它東毗南山坪鄉,西連金岩鄉,南鄰洞溪鄉,北面與甘堰、陽和、許家坊三個土家族鄉共飲澧水。版土面積達111平方公里,耕地13500畝,水田9400畝。轄區有19個行政村、2個居委會,總人口1.82萬,其中城鎮居民3200人。
它始建於清末,建國後設溪口鄉,1958年又恢復了鎮建制,是慈利縣的三大古鎮之一。老街居委會的康樂街永葆著古鎮的風貌和土家風情,吊腳樓處處可見。
1934年,湘鄂川黔省委就在此建立了區、鄉蘇維埃政權。1935年2月,紅六軍團-肖克在此指揮了著名的棉花山阻擊戰;在中國現代革命戰爭中,英雄的溪口兒女為革命的勝利甘灑熱血,做出了大無畏的犧牲。溪口人民對0有著深厚的感情,心中懷著無比的崇敬,黨的建設事業不斷向前發展,黨員隊伍日益壯大,綜合素質日漸提高,黨組織的凝聚力、戰鬥力、號召力明顯增強。現有0員650名,黨支部31個。
古往今來,溪口就是一個商貿中心,遠近聞名,是周邊7個鄉鎮及桃源、永定、武陵源等區縣農產品的集散地,同時還吸收著鄂川黔等省的商人,現鎮區有3000多人經商。
土家族是主要民族,民風純樸,熱情好客。仍保留著過趕年等獨特的土家習俗。感於此,大文豪沈從文曾專旅溪口體驗。此地名勝頗多,有紅軍橋、芭蕉洞、千年古樟、千年銀杏,澧水河流經溪口,全長20多公里,呈“幾”字環繞,是一個漂流勝地。文化教育事業蓬勃發展。全鎮建有中心完小、中心幼兒園、鎮中學各1所,村小15所。始建於清末的澧西中學,現已成為遠近聞名、人才輩出的慈利三中,校內環境優雅,設施齊全。有線電視網路覆蓋率達30%,能播放21個頻道。現已村村通電話。
為促進本鄉鎮的工業化、商品化進程,溪口鎮各方籌措資金,修了2里長的新街道,在鎮內新建了印刷廠等18家工商企業;擴大了集市規模,把往日的“五日集”改為“三日集”,直接促進了本地農業商品化進程。在城外開發上,溪口著重抓了挖宜林荒山,大規模種植:草莓、桔、橙、柚、梨、杜仲、黃柏、烏桕、黃姜等水果與藥材,大辦綠色企業,促進農業的商品化。溪口鎮早年興種的桔柚、杜仲已成片受益,如今以每年3000畝的速度發展。另一方面,利用溪口豐富的礦藏,大辦工礦企業。溪口地方,鎳、鉬、磷、鈾、銅等礦貯量豐富。溪口鎮已辦起了鎳鉬礦、磷礦、人造大金剛石等工礦企業。鎳鉬礦廠產值800多萬能元。是鎮辦骨幹企業,磷礦礦石暢銷華北,亦是鎮里的主要創匯企業。還有重金石等礦產遠銷全國各地油田。如今溪口鎮正組織人力物力開發當地貯量豐富、品質優良的陶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