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松

南宋理學家朱熹之父

朱松(1097一1143)字喬年,號韋齋,朱熹之父,北宋紹聖四年生於徽州婺源(江西婺源) ,宋紹興十三年卒於建州城南環溪,葬於崇安五夫里,享年四十六。宋重和元年戊戌登進士,宋宣和年間為福建政和縣尉,僑寓建陽(今屬福建)崇安,后徙考亭。歷任著作郎、吏部郎等職,世稱吏部郎府君,贈通議大夫,封粵國公,謚獻靖祀入聖廟。后因極力反對權相秦檜議和,貶任江西饒州知州(治今鄱陽),未至任病逝。

人物關係


生平


朱松政和八年(1118),同上捨出身,後為秘書省正字,再遷校書郎、著作郎,又為度支員外郎兼史館校勘,歷司勛、吏部郎。北宋末登進士,南宋初任尤溪縣尉。紹興初,胡世將撫諭東南,發現朱松的才幹,向朝廷推薦,於建炎四年(1130)四月,奉調晉江任石井鎮首任的鎮監。當時安海港海外交通已相當發達。元祐二年(1087),泉州派榷稅吏在港口設立津卡,坐收舶稅,稱“石井津”。后因東西(新、舊)兩市爭奪舶利,相互斗殺,榷稅吏無力制止,泉州當局申報朝廷,詔准在安海建立“石井鎮”,並按鎮的建制,由吏部派選九品迪功郎為鎮監官。時值宋金對峙,秦檜在高宗趙構支持下,力主議和,向金稱臣。朱松與同僚一起上章極力反對,因而觸怒秦檜及高宗,自請賦閑,改主台州(今浙江臨海)崇道觀。后因極力反對權相秦檜和議,貶任江西饒州知州(今江西鄱陽),未至任病逝。朱松早年受二程(程顥程頤)學說的影響,為北宋末較為知名的理學家,與著名學者胡憲、劉勉之、劉子羽等相友善。調石井鎮時,公餘常集鎮中優秀士子講習“理義之學”。鎮民黃護替他在官署傍建1座“鰲頭精舍”,作為他講學的場所。朱松是在泉州開講理學第一人,安海因之有“閩學開宗”之譽。
紹興十三年(1143年)病逝,葬崇安縣五夫里,后遷白水鵝子峰下,又遷葬崇安縣武夷鄉上梅里寂歷山中峰僧舍之北。卒贈通議大夫,惠宗至元二十一年追謚獻靖公,二十二年改封齊國公。明嘉靖九年,詔從祀啟聖公廟,會天下學宮一體並祀,通稱先儒朱氏。妻祝氏三娘,系歙縣名士之女。生三子一女,長子次子皆在貧病中夭折,是祝氏歷盡艱辛把三子朱熹養大成人。

詩作


其詩作大多寫於主管台州崇道觀時,反映其半官半隱生活,平和淡泊,清新流暢。其文切實明白,文風溫婉。《四庫全書》收錄其《韋齋集》12卷,《全宋詞》輯其《蝶戀花》詞1首。

相關


朱松監鎮,“試吏馳驅,厭魚鹽之瑣碎”,並不得志,而公餘常集優秀士子,於官署旁“鰲頭精舍”講習“義理之學”,致後人有“誰是當年辟草萊?層軒高棟傍崔嵬”之思。
二十年後,朱熹簿泉州同安縣,常往來於相距百餘里的泉同之間,必經安海,數訪朱松遺跡舊事,“見其老幼義理詳悉,遂與論說”,士因益勤於學。
南宋·紹興初,朱松經撫諭東南的胡世將保舉,任石井鎮監(“石井”是泉州安海鎮在宋元及明中葉前的行政地域名)。時人(佚名)有《送朱喬年拊舉薦監石井鎮》詩云:
“石井鎮初騰一鶚,管城子健干千鈞。
已然自足雄吾黨,其進祗應軼古人。
衣被卉裳殊俗慣,解捐犢佩猾商馴。
萬鍾他日扶危平,五斗恰恰為奉新。”
朱松半身像
朱松半身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