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5條詞條名為曹正的結果 展開
曹正
古箏教育家
曹正,男,1920年出生,原名郭成學,字緝光。祖籍河北省昌黎縣。出生在遼寧省-新民縣。古箏教育家、理論家、演奏家、中國古箏院校事業的奠基人,中國古箏一代宗師,中國音樂學院教授。
1936年,16歲的曹正隻身到北平求學,同時在一個群眾慈善團體“道德學社”中做工。在“道德學社”工作的河北玉田古箏名家婁樹華發現其有天賦,收為學生,傳授《漁舟唱晚》等曲。后經婁樹華引薦,1945年10月,曹正在南京又隨嶺南箏派大師梁在平習藝。
1947年,曹正先生與范樂天(曾任美國中國音樂學院院長)等人在徐州共同發起創辦了“薰風箏社”,並於同年11月舉辦近代史上第一個正式的古箏獨奏音樂會。1948年春,經程午嘉介紹,曹正到南京國立音樂組任古箏教員(當時國樂組中還有楊蔭瀏、儲師竹、曹安和、劉北茂、陳振鐸、程午嘉和夏一峰),第一次把古箏這件樂器由民間帶向高等音樂學府,開創了中國箏史的新紀元。
1948年底,淮海戰役打響后,28歲的曹正奔赴蘇北解放區,並將名字改為“曹正(“朝正”的諧音),以示自己奔赴正確方向的追求和決心。1949年元旦,曹正來到皖北農村文工團組長兼古箏演奏員。
1950年,曹正從合肥調至瀋陽東北魯迅藝術學院。1952年任瀋陽“東北音專”學科主任及瀋陽音樂學院附中校長、瀋陽市政協委員。1957年,被評為中國音樂學院副教授,同年提出了“秦箏歸秦”的思想,1981年評為教授。就在這年,曹正先生應邀出席在香港舉辦的亞洲音樂節。應美國-馬利蘭州立大學東亞音樂中心的邀請,於1985年赴美講學;1990年,以北京古箏研究會的名義與台北“琴韻箏聲”總社在北京聯合舉辦音樂會,曹正先生與他的恩師梁在平先生分別進行了表演。
1998年4月13日逝世。
在箏史、箏譜、箏演奏法等方面頗有研究,他的演奏風格深厚古樸,醇味悠長,剛柔並蓄。
從20世紀40年代中期以來,曹正借鑒古琴指法,設計了箏演奏指法符號,並將工尺譜譯成簡譜和五線譜教學(目前海內外所出版的箏書中,大多以此作為依據),對箏曲的傳播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曹正先後為中央和地方廣播電台錄製了十三弦箏曲數十首,並製成《廣播獨彈十三弦》盒式磁帶;1952年他與朱郁之合作,編創箏、胡琴二重奏《漁舟唱晚》,獲得遼寧省音樂創作一等獎;中國唱片公司出版了他獨奏的《漁舟唱晚》、《天下大同》;1989年,中國唱片總公司出版的《中國古箏音樂大全》錄有他的七首曲子。
曹正對於古箏的普及和推廣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1959年在上海音樂學院起草了《召開民族樂器專業(箏、琵琶、二胡)會議建議書》。
1961年在西安主持召開了全國音樂院校古箏教材座談會;1980年發起成立“北京古箏研究會”;1983年提出箏樂教育要“從娃娃們抓起”的理論並付諸行動,從此使全國掀起學箏熱潮。
1986年在古城揚州主持有史以來最受箏界矚目的“首屆中國古箏技術交流會”。
1988年在“龍年音樂周”閉幕式上帶領老、中、少、幼70人齊奏箏曲《漁舟唱晚》。1991年7月,協同遼寧朝陽市舉辦並主持了“中國古箏傳統箏曲交流研討會”。
除了在古箏方面的潛心研究外,曹正先生從20世紀40年代開始對塤進行探討和研製,並發表論文《塤和塤的製作工藝》(詳見《樂器》1982年第4期)。他燒制的塤已傳入美國、義大利、英國、中國台灣、澳洲、日本,參加了在多倫多舉辦的中國古代藝術品展覽會。在日本大阪音樂大學附屬樂器博士館里的博物志上寫著:“塤 -— 中國樂器。製作者曹正”。
著作
1946年至1950年:編著了《古箏譜》(工尺譜油印本)。
1947年在徐州《廣播月刊》上連載了《箏話》。
1954年到1958年:編輯《箏曲選集》三冊及《古箏練習曲》(曹東扶、曹正合編)。
1958年人民音樂出版社正式出版了《古箏彈奏法》。
20世紀60年代以來,曹正先後在《音樂生活》《音樂研究》《遼寧日報》等報刊上發表了《關於〈高山流水〉的說明》《關於〈漁舟唱晚〉的介紹》《詩人和女箏手》《工尺譜的來歷》《民樂標題介紹》《談箏的技術及其革新》;他在發表的論文《關於二四譜和二四譜與工尺譜關係的探討》中,論證了工尺譜(管色譜)是來源於簫,二四譜(弦索譜)是來源於箏。
20世紀80年代以來,曹正在《中國音樂》《音樂研究》《樂器》《聯合音樂》《樂府新聲》等音樂刊物上發表了《關於古箏歷史的探討》《介紹箏和幾首箏曲》《河南古箏曲和河南曲子》以及散見於報刊雜誌的數十篇專題論文。此外還撰寫了《古箏知識》《箏曲解說》《古譜讀法》《箏曲選集》(1986年《中國音樂增刊》)《古箏書譜·序·跋集》《古箏教材座談會輯要》等。
80年代以來,曹正先生開始了對周易哲學的深入研究,發表了論文《〈周易〉和中國音樂的若干問題》(刊於《中國音樂》1984年第3期,在1988年台灣的《中國易學》雜誌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