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石蘭溝村

西石蘭溝村

嘉靖年間(1522-1566年),於、柳兩姓先後來此定居。

概況


因建村,故命村名石磊溝。明萬曆年間(1573-1619年),村東又建一村。為區別於河東之村,清初改稱西石磊溝。后演變成西石蘭溝村。西石蘭溝村位於方圓街道辦事處駐地之東北部,地處東經121°13′,北緯36°49′。北有招虎山,東與東石蘭溝村一河之隔,南與北城陽村接壤,西與婁庵、北石河村相連。隸屬方圓街道辦事處,距辦事處駐地8.5公里。全村轄區總面積約2.3平方公里,其中山嵐約100公頃,耕地面積81.3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有小麥、玉米、地瓜、花生、蔬菜、蘋果、板栗等。 2002年,全村345戶,有姜、王、李、張、譚、高、孫、邵、唐、劉、薛、辛、孔、董、騰等姓,均為漢族,其中人口較多的是姜姓。

大事記


1941年10月國民黨秦毓堂部來村,燒毀房屋160餘間,搶走物資折價約6萬元。 1942年本村解放。 1946年村民派出支前民工20人,參軍青年2人。 1947年有8名青年參加人民解放軍。 1948年有6名青年參加人民解放軍,村組織支前人員240人。同年秋本村成立第一個合作社(村社)。 1954年3月成立三個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1956年三個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合併成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1973年集體修建水渠3000米。 1976年集體挖平塘3個,佔地面積1公頃。 1981年集體投資4萬元,全村用上了電網供電。 1982年集體投資7萬元,建粉絲廠1座、維修部4間,發展果園11.3公頃,購進12、25、28馬力拖拉機各1台,脫粒機6台。 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1990年本村婦女劉玉英,採用地槽室外養蠶法獲得成功,取代了傳統的室內養蠶方法。當年在縣內推廣室外育蠶種5100張,增加經濟效益33萬元。1991年,全縣1467公頃桑園,66%採用該技術,增收360萬元。 2000年建養雞大棚13個,佔地面積0.67公頃。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建國前,本村設有小學1處,學生較少,兒童入學率僅10%。建國后,設初級小學1處,學生120餘人。1970年,村集體籌資建起佔地面積2000平方米新校舍。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9%。1999年,村小學合併到北城陽學區小學。自建國至2002年,本村考入大中專院校者55人。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80公斤左右,生活饑寒交迫,扛長活、打短工、要飯的,佔總人口的50%以上。建國后,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57年,全村人均糧食150公斤。1975年,人均糧食190公斤,全村總收入15萬元。2002年,全村人均存款1000元,有各種機動車輛150輛、摩托車105輛、彩電300台、冰箱80台。村莊建設建國前,村內街道破爛不堪,村民住房120棟,以草房為主,人均居住面積約4.8平方米。1983年後,村集體統一規劃、安排宅基地,老住宅重新改建,整修。2000年,全村有住宅350餘棟,均為瓦房。2002年,人均住房面積30平方米。集體福利1996年,村集體為每戶補助50元,安裝上閉路電視。2002-2003年,集體投入2.1萬元,新修機耕路4500米;投入4000元,打井89眼;投入1.7萬元,為果農代交果業特產稅。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38年,本村姜新齋、姜忠海二人,由北城陽村王鑒溪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並成立了本村第一個黨小組。后又陸續發展黨員7名。1949年10月,黨員身份公開,全村有黨員9名。2002年,有黨小組5個,黨員35名。曾任村黨支部書記的有李樹德、姜東海、王國章、譚炳正、張鑄任、姜德義、譚炳生、姜松海、王紹禮、姜俊任、譚吉秋。 1938年起,在上級黨組織及村黨支部的領導下,先後開展了反奸、反特、反惡霸鬥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期間,全村有41人參加八路軍、人民解放軍,其中黨員16人。在擁軍、支前及社會主義建設中,黨員充分發揮了骨幹作用。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2年4月設村公所。1943年,改稱村政府。1958年,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6月,大隊管理委員會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始稱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民兵、治安、青年、婦女等組織。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張仕文、姜紹海、姜延吉、王國章、譚炳正、唐智、譚炳全、姜德義、楊忠林、譚炳生、姜松海、姜生、姜俊、譚吉秋、李培臣。1999年4月,譚吉秋當選首任直選村委會主任。2002年4月,譚吉秋再次當選為村委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