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沂八大碗

臨沂八大碗

“流水的八大碗,鐵打的燒肉”,“八大碗”遍布大江南北,而咱臨沂的“八大碗”也獨具特色。

菜品介紹


所謂“八大碗”,源於流水席,在物資匱乏的年代,多出現在傳統婚喪嫁娶、社日等重要的場合,以顯示主人待客標準之高。流水席採取聚眾而餐,隨來隨吃、吃完即走的方式,來賓多為主人的親屬賓朋,因此,入席的先後順序、餐桌上的座次排列很是講究、席間吃飯也有許多的規矩。八大碗也就成了一桌與禮數密不可分的珍饈佳肴。
傳統中,八大碗以肉類等動物性原料作為主要食材,菜品雖略有不同,但基本保持八種,多用粗瓷大碗盛放,以顯示菜品量足和主人待客之大方,因而得名“八大碗”。烹調方法來源於傳統的山東魯菜技法,從北方民間產生,以家庭式的製作方式,如蒸、燉為主。經過數百年地磨合,臨沂“八大碗”的菜單基本固定,即大碗三黃雞、大碗黃魚、大碗肘子、大碗丸子、大碗米粉肉、大碗扣肉、大碗松肉和大碗排骨。
延續到後來,八大碗有有了粗細之分。高檔次的稱為“粗八大碗”,即炒青蝦仁、燴雞絲、全燉蛋羹蟹黃、海參丸子、元寶肉、清湯雞、拆燴雞和家常燒鯉魚。“細八大碗”即熘魚片、燴蝦仁、全家福、桂花魚骨、燴滑魚、川肉絲、川大丸子和松肉
粗細“八大碗”多是餐館製作的升級版,材料講究,做工亦細,但以傳統婚禮為例,來賓往往數百人,只有較大餐館才能提供,否則席面不夠。民間“八大碗”多是廚子自行拉活,由請客方備料,廚子自帶工具、夥計,露天搭灶擺桌,搭灶工藝非常講究,否則又費煤又火慢,好容易賺幾個辛苦錢,不夠買燃料的。
民間八大碗講究上菜前先上四小碟,即:魚子干 醋拌藕絲 豬頭肉 豬下水,后兩種芥末醬
然後在上八大碗:八大碗粉條,八大碗酥肉,八大碗雞蛋湯,八大碗青椒炒雞,八大碗清蒸魚,八大碗芹菜肉絲,八大碗紅燒五花肉,八大碗酥魚
以前,吃八大碗,離不開坐席;而坐席,離不開規矩。傳統的流水席多用四方桌,每桌坐八人,輩分最大者坐在上席,輩分最小者坐下方,小輩負責給上席的長者倒好水酒。開席后,輩分高的長者說吃才能動筷子,長者吃哪個菜其他的人就吃那道菜,決不能亂了順序。再好吃的菜也只能叨上兩次,長者放下筷子后其他的人也要放下筷子。
時光演進,人們生活水平也越來越高,酒席上的菜肴已不囿於八種,菜肴的品類變得更加豐富。但“八”寓意“四平八穩”,人們仍維持了“八大碗”這個稱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