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獎

日本京瓷公司創始人稻盛和夫捐資設立的獎項

京都獎(日語:京都賞),由日本京瓷公司創始人稻盛和夫捐資設立,是一個表彰對人類科學和文明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國際獎項。該獎由稻盛財團每年頒發一次,分為“先進技術”、“基礎科學”以及“思想和藝術”三大獎項,有“日本諾貝爾獎”之稱。

2019年6月,京都獎揭曉2019年度獲獎名單,美籍華人科學家鄧青雲、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名譽教授詹姆斯·岡恩和法國太陽劇團創始人阿麗亞娜·姆努什金因各自成就而獲獎。

歷史沿革


京都獎(Kyoto Prize)由日本京瓷公司創始人稻盛和夫捐資設立。
這一國際性獎項用於獎勵那些為人類科學和文明的發展、為深化和提高人們的精神文化作出顯著貢獻的人士。
京都獎包括尖端技術、基礎科學、思想和藝術三大分支獎項。
京都獎獲獎者
京都獎獲獎者

獎項設置


(1)電子學、生物工程學及醫療科學、材料科學和信息科學;
(2)基礎科學獎項則針對的是生物科學、數理科學、地球科學、宇宙科學;
(3)生命科學等領域;
(4)思想和藝術獎項則針對音樂、美術、電影、戲劇、哲學等領域。
每一分支獎項的獲獎者原則上為一人,候選人不受國籍、人種、性別、年齡和信仰等限制。

頒獎

京都獎從1985年起每年頒發一次,頒獎儀式安排在每年11月。
獲獎者可獲得榮譽證書、獎章和5000萬日元(約合42.5萬美元)獎金。
日本電影導演黑澤明、液晶顯示器發明者——美國人喬治· 海爾邁耶曾獲得過京都獎。

歷屆名單


2009年獲獎者

京都獎獲獎者
京都獎獲獎者
日本京都2009年11月10日,日本半導體科學家赤崎勇、英國進化生物學家彼得·雷蒙德·格蘭特夫婦以及法國作曲家、指揮家皮埃爾·布萊10日被授予素有“日本諾貝爾獎”之稱的2009年度京都獎。
頒獎儀式當天下午在國立京都國際會館舉行。該獎項的設立機構——稻盛財團會長井村裕夫向獲獎者分別頒發了榮譽證書、獎章和5000萬日元(約合55萬美元)的獎金。
赤崎勇在氮化鎵研究中,首次實現了氮化鎵的PN結,為利用氮化鎵材料製造藍色發光二極體奠定了基礎,他因此獲得2009年度京都獎尖端技術領域的獎項。
現為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名譽教授的彼得·雷蒙德·格蘭特和芭芭拉·羅斯瑪麗·格蘭特都是英國國籍。從1973年開始,這對夫婦在加拉帕戈斯群島對達爾文地雀進行了超過35年的野外研究,從自然淘汰作用的條件和原因等各方面詳細驗證了“在急劇變化的自然環境下,達爾文地雀的體格和喙的形態會發生急速的進化”的理論。他們的成果不僅對進化學和生態學有所貢獻,也對一般社會產生了重大影響,他們因此被授予京都獎基礎科學領域的獎項。
獲得2009年度京都獎思想和藝術領域獎項的是法國當代作曲家、指揮家皮埃爾·布萊。他出生於1925年,是現代先鋒派音樂最著名的代表之一。他推動序列音樂的發展,應用電子音響技術,通過不斷革新的作品,給現代音樂界帶來了深刻影響。

2010年獲獎者

京都獎獲獎者
京都獎獲獎者
日本京都2010年11月10日,日本京都大學教授山中伸彌、匈牙利羅蘭大學教授拉斯洛·洛瓦斯和來自南非的威廉·肯特里奇,10日因各自取得的學術成就在日本京都被授予2010年度京都獎。
2010年獲得尖端技術獎的是山中伸彌,他出生於1962年,在誘導多功能幹細胞(ips)研究領域作出重大貢獻。2007年,其團隊通過向人體皮膚細胞中植入4個經過重新編碼的基因,使皮膚細胞具備類似胚胎幹細胞的功能,從而獲得所謂ips細胞。此項技術不僅為發展再生醫療開創了道路,也對整個醫學研究的發展做出巨大貢獻。
獲得基礎科學獎的是拉斯洛·洛瓦斯,他出生於1948年,擁有匈牙利、美國雙重國籍。洛瓦斯在數學和計算機科學相結合方面做出了傑出貢獻。他也曾獲得沃爾夫數學獎,並擔任國際數學聯盟主席。
生於1955年的威廉·肯特里奇獲得思想和藝術獎,他將素描與動畫、視頻及投影相結合,創作出一種全新的、將各種媒介多層次融合的現代表現形式。他的作品彷彿是內涵豐富的夢幻詩篇,表現出對社會與人類的深刻觀察,開創了一個獨特的世界。

2011年獲獎者

2011年11月10日,日本稻盛財團日本京都的國立京都國際會館舉行了該年度京都獎頒獎典禮。
美國國立標準技術研究所名譽高級研究員、華盛頓大學客座教授約翰・華納・卡恩( John Werner Cahn)因在合金材料科學與工程領域做出重大貢獻獲得年度先進技術獎。
德國科學家拉希德・阿利耶維奇・蘇尼亞耶夫(.Rashid Alievich Sunyaev)因在探索宇宙膨脹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波動理論,並在高能天文學領域卓有成就獲得基礎科學獎。
日本歌舞伎演員坂東玉三郎因以歌舞伎為中心,超越了舞台藝術的諸多形式的框架,創造出了華麗的美,獲得藝術與哲學獎。

2012年獲獎者

2012年,獲得尖端技術獎的是美國州立波特蘭大學客座研究員、計算機學者伊萬·愛德華·薩瑟蘭。生於1938年的薩瑟蘭為計算機繪圖與人機互動式界面的發展作出了先驅性貢獻。
東京工業大學教授、分子細胞生物學家大隅良典獲得基礎科學獎。大隅良典生於1945年,在有關細胞“自噬作用”的研究中取得了重要成果,為闡明細胞適應環境的機制、“自噬作用”原理及其生理意義作出重大貢獻。
獲得思想和藝術獎的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印度籍教授、文藝批評家和教育家賈亞特里·查克拉沃蒂·斯皮瓦克,她生於1942年,獲獎原因在於理性批判“知識殖民主義”,提倡開放式人文學並付諸實踐。

2013年獲獎者

美國發明家羅伯特·希思·登納德、進化生物學家根井正利和音樂家塞西爾·泰勒,10日因各自取得的成就獲得2013年度日本知名科技和文藝成就獎——京都獎。
當天下午在日本國立京都國際會館,該獎項設立機構稻盛財團的會長井村裕夫向3名獲獎者分別頒發了榮譽證書、獎章和5000萬日元(約合50萬美元)的獎金。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美國總統奧巴馬向獲獎者發來了賀電。
京都獎分為“尖端技術”、“基礎科學”、“思想和藝術”三個類別,每年頒發一次,每個類別的獲獎者原則上為1人。
美國IBM公司研究員、現年81歲的登納德獲得了尖端技術獎。他發明了動態隨機存取存儲器的基本結構,大幅提高了數字信息的存儲容量和處理能力,使信息與通信技術獲得飛躍發展。他與同事還提出了一種方法,可以細分集成電路中不可或缺的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型場效應管,為集成電路領域的進步作出了貢獻。
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日裔美籍教授、現年82歲的根井正利獲得了基礎科學獎。他開發出遺傳距離等諸多統計方法,並運用遺傳變異原理與進化時間定量分析法,研究了生物群體的進化過程。這些方法不僅推動了進化生物學發展,還為生態學、保護生物學等諸多學術領域作出了貢獻。
獲得思想和藝術獎的是現年84歲的美國爵士音樂家泰勒。作為頗具代表性的自由爵士樂鋼琴家,泰勒不拘泥於舊有章法,憑藉獨特的音樂結構和打擊樂器般的演奏風格,推出了嶄新的即興演奏模式,為爵士樂的發展開拓出新的可能性,並為諸多音樂領域帶來巨大影響。

2014年獲獎者

2014年度京都獎10日在日本京都舉行頒獎儀式,同時也是第30屆京都獎。2014年度京都獎“尖端技術”、“基礎科學”和“思想藝術”等三個領域的獎項分別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校級教授羅伯特·塞繆爾·蘭格、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教授愛德華·威滕、日本染織家志村富久美獲得。
尖端技術領域京都獎獲得者蘭格66歲(2014年)。他採用生物可降解聚合物來構建細胞“支架”,成功培育出各種內臟器官,從而創立了再生醫學發展中不可或缺的組織工程學。同時還開發出對蛋白質、核酸等高分子藥物的控制釋放技術,積極推進藥物傳輸技術的實際應用,引領醫學與工程學交叉領域的穩步發展。
基礎科學領域京都獎獲得者威滕63歲(2014年)。他在超弦理論的飛躍進化過程中起到了主導作用,為理論物理學做出極大貢獻。
90歲的日本重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志村富久美獲得2014年度思想藝術領域京都獎。她利用傳統技法,保持了捻線綢的素樸感,還通過利用各種各樣的草木染出的彩色絲線,把普通捻線綢和服製成了精美的藝術品,奏出明快的彩色樂章。

2019年獲獎者

2019年的京都獎“先進技術”獎授予了美籍華人科學家、香港科技大學教授鄧青雲,以表彰他在有機發光二極體高效化和實用化方面作出的先驅性貢獻;岡恩因對宇宙歷史研究的貢獻獲得“基礎科學”獎;姆努什金獲得“思想和藝術”獎,她數十年來不斷革新戲劇創作方法和表現形式,為世界奉獻了許多獨創性作品。

2021年獲獎者

2021年6月19日消息,旨在表彰為科學和藝術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的傑出人士的“京都獎”2021年評選結果出爐。2021年年共有3人獲得該項殊榮。其中,獲獎的中國專家姚期智潛心科研,在信息安全和大數據處理等技術領域,為信息科學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尖端技術領域的獎項頒發給了中國計算機科學家,清華大學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長姚期智博士,表彰他建立了全新的計算和信息通信理論模型,令信息安全以及大數據處理等,對現代社會起著支撐作用的技術取得了長足發展。基礎科學領域的獎項授予了美國生化學和分子生物學專家,洛克菲勒大學教授羅伯特·羅德。思想和藝術領域的獎項頒發給了法國哲學家,巴黎政治學院名譽教授布魯諾・拉圖爾。